《綠領人才趨勢》
2014年 4月14日 21:53 FB 西格瑪社
2014年4月17日刊登
一個新的能源領域的潮流,近年來從美國開始,逐漸流行於世界。
這次主要是聚焦於環境保護、能源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繼「藍領」、「白領」、「粉領」之後,又有一個「綠領」(Green Collar)的名詞流行。
何謂「綠領人才」?
綠領(Green Collar)不單是指從事綠能方面的專業人員,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綠領指的是從事農業、製造業研發、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勞動者,其工作領域包含:(1)維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2)通過提高效率來降低能源消耗,以及(3)減少廢物和污染物排放等,對於環境保護及復育有重要影響。
目前綠領在國外,尤其是德國、丹麥、美國等再生能源比重較高的國家,其專業地位受重視的程度,已經逐漸超過白領與藍領,代表著新的綠色環保趨勢,它被認為是未來經濟的新契機,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勞工政策,也可創造更多新的工作機會。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大自然的資源一經開採,就注定了一條直線的「從搖籃到墳墓」之路:加工、製造、使用、拋棄、污染。而如今,搖籃到搖籃的設計(C2C design)觀點,為我們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無論是產品的材質、設計乃至都市規劃,在設計之初,就先考慮如何像大自然一樣,不斷循環利用,依然不減其 價值(甚至還能增值利用),從搖籃持續走向搖籃。
在台灣,我們也跟上潮流了。
台中市中港路,東海大學對面。從台中榮民醫院旁一條馬路,開進去,會通往中部科學園區。
如果你最近來中部科學園區,會發現這裡流行「綠領人才」。位在台中市西郊的中部科學園區內,有友達光電、台積電等二家企業,都曾派專業經理人,來「台灣綠領協會」上過一系列的美國LEED課程。
「這些受訓、拿到LEED-AP專業認證資格(Accredited Professional,簡稱AP)的經理人,友達是從環境安全衛生部門派出來受訓的,而台積電則是從新建工程部派出來的,可見兩家公司的看法不同,但是重視的程度是一樣的,」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表示。
由產業界來帶頭,新興的「綠領人才」有了一定的就業保障,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
中科是中台灣科技人才聚集之所,連結新竹、南部科學園區以形成台灣西部的產業創新走廊。而引進產業將設定以奈米精密機械、奈米材料、生物技術、通訊、光電及積體電路、綠能等產業為主,將有助於中台灣形成高科技產業聚落,朝向高附加價值、高科技密集的產業發展。
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在台灣一廠一廠地蓋,技術提升再提升,而其生產的晶圓,銷售到全球市場,就要符合新的綠能規範,這時,加速延攬並培植自己工廠內專屬的「綠領人才」就是必要的人力資源政策。
台灣綠領協會在前年成立,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指出,台灣的「綠領」專業範圍,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主,但是台灣的「綠領協會」更強調綠能與生態永續方面的資訊交流。
「我們當做一個平台,開班授課,幫助更多台灣各大公司行號、專業人員取得美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資格的認證,」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指出。
陳重仁自己是成大建築系畢業,退伍後,準備出國,先到母校成大擔任一年的研究助理,然後,到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留學,畢業後又留在波士頓工作,一共待了七年,這七年中,他成為美國的「綠建築協會」的會員。
而美國綠建築協會擁有來自於建築業超過一萬五千名成員,共同促進住宅能對地球永續,確保適合居住與辦公的健康處所。為達到此一目的,綠建築協會發展出多項計畫與服務,並與重要的產業、研究單位與各級政府機關密切合作。
簡稱是LEED的資格認證,照字面翻譯是「領先的能源與環境設計」(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這是美國綠建築協會在公元二千年設立的一項綠建築評分認證系統,用以評估建築績效是否能符合永續性。
這套標準逐步修正,目前已適用於新建案、既有建築物、商業建築內部設計,無論學校與住家等都適用。
對於新建案,評分項目包括可持續的位置(Sustainable Site)、水效率(Water Efficiency)、能源和大氣(Energy and Atmosphere)、材料和資源(Materials and Resources)、室內空氣品質、革新和設計過程(Innovation and Design Process)等。
事實上,這套標準認證,在台灣已經有市場,「台達電,台積電就是兩家最大的客戶,」陳重仁說。
再以台達電為例。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自二00四年起,陸續走訪各國參訪綠建築,並以台達電基金會名義,邀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協助將台達電子台南廠興建成國內 第一座獲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的建築,後更升格為最高等級「鑽石級」的綠建築。這棟建築物比傳統建築物節省三成的能源與五成的水資源,帶給台達電公司的員工更健康舒適的工作環境,並且獲得96%的員工滿意度。
除了產業界,民生需求的綠能相關的市場,也逐步發展起來,尤其是住宅市場的應用。「綠建築評估系統」目前在台灣也日趨受到重視。
就像推動綠建築所面臨的問題一樣,節能市場不是靠創造商機來產生誘因,就是利用法令來推動;節能減碳若沒有市場誘因與規範要求,或是像預防SARS或是新流感的疫苗那樣有立即需求,可能只剩下環保人士會真正在意這件事,即便大家都認同現在不做節能減碳,將來會後悔。至於有些人認為節能減碳已經被過度消費,個人認為只要回到實際面,有做總比沒做好。
建築節能將會是節能減碳市場的重點之一,而建築耗能這件事情政府早該立法管管了,國內能源與建築相關法令一直無法有效結合,以至於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耗能無法可管。建議制定相關證照制度,培養專業建築能源系統規劃人員,並立法納入營建與重大開發要求項目。
在德國許多行業均受能源法令規範,例如建築師必須為其設計之建築外殼耗能背書,若該建築物將來使用時耗能超過標準,建築師必須負責任,此項風險亦為德國建築師業務保險範圍之一。這是個值得我們參考的做法,從設計源頭就要求設計單位對建築物的能源系統做最有效的規劃,許多節能措施與系統設備也才能在設計階段提早導入,以確保建築物的最佳能源效率。
幾乎所有的專業技師的產生都有法令與簽證制度當後盾,就像環保與消防法令一樣,要不是有這些法令,環工技師與消防技師早就餓死了,因此要吸引更多人才投入節能減碳市場,相關的學習資源與法令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緩,以保障綠領人士的就業機會。
為了充實「綠領」的人才庫,台灣的綠領協會,因此務實地從建築相關地專業技師的公會,來延攬協會的理事和監視,這些公會是:
冷凍空調技師公會
電機技師公會
土木技師公會
室內裝修專業技術人員學會
台灣室內健康環境協會
消防技師公會
綠領協會其實有短、中、長期不同的發展願景,短期,著重能源科技,中期,綠建築推廣,長期,則更關心:地球水資源、永續農業的人類共同挑戰。
陳重仁說,寬鬆地說,「你只要訓練一位水電工,他會換太陽能板,那他就可以算是一個『綠領』的專業技師。」
目前市場上的節能專家大約可分為空調、機電與設備三大領域,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專長背景,半路出家搞節能,而設備節能專家可能只是受過幾次訓練的設備工程師或是設備業務員。這些專家大都只能針對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節能顧問,而較無法跨領域分析各領域之間的能源效益相互影響關係。許多人甚至於誤會,以為找一般空調或機電技師,就有辦法幫他們有效節能!
「綠領人才」帶給企業、社會的貢獻是生態效益。而這越來越被世界重視的「生態效益」的理念是指:幫企業和社會組織,做正確的事,提供正確的產品、服務、系統,而不是去做傷害地球的高耗能的產銷行為。
因此,台灣目前的狀況是:已經有綠能的觀念,但是「實際上政策的配套,還是最關鍵,」台大工程科學與海洋工程系教授林輝正指出。
林輝正分析,節能減碳既然是國家重要的政策,相關人才的培育以及法令規範的建立政府也應及早規劃。目前政府與民間花在節能這個領域的經費,幾乎大都著重在單一產品的研發,但能源系統規劃整合學理的研究與專業規劃人才的訓練,相對較少。
「真的要大量培養綠領人才,產、官、學的資源都要投入,都要密切合作,才會有結果,」陳重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