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最後一次理事發言及奉元大方向討論會發言》
102.10.6
工地做事時,聽到一些私下的直話。邊做邊想,得到幾句「言行人我」的洞見,或可減少人際磨擦的耗損度。言行天塹,人我須彌啊!自己言行對照,則人我同懷。
「做事的人,話不多,因為他知道:狀況內的話不用多,狀況外的話說不完。
他更知道:說總是有過,做總是不夠,彼此恕待,事才能往前推動。
做事,可以避免許多言語的誤會、糾纏。參與慢慢就產生認同。
讀再多經典、經句:做事,從頭學習。 (隔行隔山,中行尤最)
做人,從自己做起。(位行,自得受用) 」
人際的磨摖,很耗,很傷。那本是「自己成長卡位」自己的事(老毛病),通過做事,凸顯出做人的「本分問題」。心中終於呈現三句話:
(1)面對自己,天下事解決一半。
(2)做自己、做能做的,又解決一半。說,實事求是,只說為公應說的。
(3)最後四分之一,最難── 克己復禮。復人我天格,恕心行人位。
人家對你不誠中傷,你還是誠之對待;反省自己言語過處、做不夠
處,恕想對方也是,故能依舊尊重其人格主體。(「我像個師弟」,原來
也出自主體之格,傳統文化的)
這是「克己復禮,同門先得歸仁(復格);人我須彌,恕則無礙實
行」。復格者恕,恕在克己。百年所失在此。
當然,心行仍可依章究責,恕位只是不可遣責。
整體長遠,道難顧全。道不可須臾離,離失總因言行是非、稍滑則失。自己講得舒服,別人就不舒服了。人人言過行不及,少有例外;而道之不行,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中道真是一條迷人大道。臨事,左不是右也不是,中間光縫一道,中節即大和。 往往事態呈現立體,層次方面多,人所見有限,不睹不聞是常事,言語也難準而顧全,故做事的人戒慎、恐懼在此。故若非率真,私心會成串暴露。當然太多顧慮,也會變太世故。有否果行育德,終究朗然無隱。 社會之強弱、高低,已非位之平等而尊卑。人格天賦,文化保位;豈保名聞利養。
自己事就是天下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往內「屈伸之道」,就是修身往外「絜矩之道」,此「為己之學」即慎獨。師說:下工夫,在做人,必慎獨。是也!「知止,堯舜人物啊;反之,只要一剎那,私心自用,就完了」。
來書院怎麼用?做完得一聯:「一家人心地乾淨,奉元事修己安人。」
附言:
為同門人際的不和,我半夜失眠兩次,解不開啊。每次,總是「放下別人
心結,我做我能做的」才入睡。這次開幕前晚,睡下就難眠。想到近日研究學庸,
得解四玄之弔詭:(1)內在兩心交戰,展顯為(2)天人兩界之拉鋸;其本質實為,
(3)行不顧言,心行與言知兩碼事,以及(4)嚴人寬己,學問不切身,則「自
涉性」產生。此即老子「自見者不明,自矜者不長」。此中已有解。這關係中國文化的宗旨:為己之學,修身是樞機,慎獨是核仁。故雖非工地實務,實為「做事」中更重要的「做人」發現。
一件「小事」,竟直達文化核心。做事中做人,復格中克己── 同仁天恩,異恕慈悲。天命普同於天格,心行獨特在人位。易經「履錯然,復自道」空間好大、好美!「唯心亨,行有尚」真德也。「高尚其事,不事王侯」奉元直面上天所以高尚其事,不事王侯所以普慰蒼生。
我們做事即做人,事天即事人格主體。
《附錄二》奉元「大方向」討論會發言 102.8.11
我已將口語整理為文字。只能大致如此。
我接觸有限,若涉及現況批評,一定是局部的、程度的,而我也在內並不例外。只是小部分會影響大部分,細微的會影響日顯。走多數路線,民主多數已被操弄成庸俗、同質,我們奉元立義於大始,然後才是善用群聚與流行力。
※
先說兩點,未來的兩個期望:
(1)以後學會的聚會、上課,要讓自明之德(主)與自然之道(體)的氣息,在空間流動起來。沒有氣氛,高過天賦的自明德風與自然道氣。來的人感受到充實、有益,才會留下來。身段、姿態、圖謀、計算的氣氛,不要有;社會上已太多了,大家要的是率真、耿直、誠懇、坦承等清新之氣,那是生機所在。
(2)老師生前說過,不要繞著我身邊老轉,你真做事我會站到你身邊。老師走後,我們更不可繞著他比親疏、比高低、排位序。做人不是做給人看,而是直面上天,活出真正的自己,有真正的人格主體,做事就對得起老師。── 天賦主體,是大家相處的中介,台面之比就可以免了。「自見者不明,自矜者不長」端在那裡,不是辦法。
至於奉元書院的經典課程,有三點大始意見:
(1)行餘學文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指經典,行在文前。
活的體會是讀經基礎,背書講經不保證行為。
人的言知與心行,幾乎是兩回事。都說「我知道」,
但內心謀算背裡所行,「問心學派」立足於此。
忠信,由易經「中孚」信仰發展而來。志於道,據於德,即中孚信仰。
這有關立志、立格。
同人,即直心 g 同心 g 同人(老子之玄德玄同)
大有,即有道 g 近悅遠來,內聖外王。
(2)為己之學 中國文化的核心在德與道;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就在主體本身(心
本身與生命本身);因此,切身的為己之學,成為「位」之焦點。
1. 履錯然,復自道 格物﹒致知 立格
2. 有孚惠我德 / 有孚在道 立本﹒立大
3. 為己之學 誠意(勿自欺)﹒正心(四不正心知止)
4. 屈伸之道 修養 修己安人
5. 絜矩之道 修齊治平 從此己立立人
6. 曲則全,枉者正 反歸正。天心自力,得位不難
「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有這些句子在,我不再如會上發言解釋。
(3)己立立人 都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立什麼?達到什麼境地?
目前,硬體之雲端、手機等日新月異;企管之行銷、業績等讓人心動;但內容是什麼?「有空間擴張無歷史精神內涵」,「以價格取代價值」,人類生命處境為何?何忍再一味強調企劃、促銷、規模、手法而不及生命內容?!隨波逐流的成功者,是清流?順勢而為,裡面還有多少德性、道意?致知在格物:乾知大之始,感格悟道生。人格之立:
立格 立本(德) 立大(道)
誠意 / 不自欺 正心 / 怒樂懼憂四不正心
成熟 三十而立 五十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修身 / 修養 君子謀道不謀食。更不謀虛名。
易經「改一為元」已是第一次正道權變,64卦背後全是中道,故化境靈活。
沒有經常之正,那有權變之宜。人類歷史發展,己太多權宜、方便、替代,原本
天德地道,越變越窄,甚至棄而不用,何忍?何可?
※
我無法迴避德與道,主與體的提出,這是天命,這是斯文之未喪。
德道「主體」是玄同(老子)、大同(老師)、普同(舉世在找的):
德:直心、覺知、心光、自明……人人本具
道:自然、生命、脈絡、大化……人類活在其中
人所不同的是「位」,你怎麼對待自明與自然,亦即
德行、道行、中行、義行等,都是指「實踐」。老師之「實學」在此。
人為的一切,都活在內德外道、內真外實的中道裡,故「活出」也生動。
生命的意義,全在活出、體證「生命本身的豐富」上。人類的創新,也不能贏人避天,更不能異化天性,必須「配天」。光強調人心重疊了造化者的心不夠,大考驗在道,人還必須認肯、面對造化者的身體,億萬年演化出來的大自然── 天道。大自然,是我們的生存體、參照體、引導體,無可放棄、扭曲、替代。
最後才是經典的開課與人才發掘(見附錄)。這是以去年在內湖創媒公司座談時的筆記,回來幾次整理出來的。重點在(1)元亨之通,通一經講一章,逐字逐句必先交代「通旨架構」。(2)利貞之正確,正沒名牌,直指天然大道,必須進入狀況「親身體會」。叫座、叫好,還須驗之有格、成熟。
我非陳義太高,生命無法降低「整體性」與「生命性」的標準,何況眼前諸多化約簡化、避重就輕之措施,副作用已全面攤牌。我已看到──
「德,至高至平,即平常心。 什麼使平常心,不安於心齋、反省知止?
道,至大至實,即自然活。」 什麼使自然活,不安於日常大化?
人為反面在教天然正面,負面痛苦能量有待面對撥反,「天道好還」啊!
覺醒!超拔!振奮!大家一心一德,一體一道,
── 以心本身,維護生命本身的豐富!是天命。
至於,切身的本分事:
以真誠愛自己,以誠實為態度,以實踐證師說。
無物不誠,不誠無物。
王鎮華 102.8.21
(現場發兩張資料,見後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