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美學散步》
林一男
(2014年1月24日刊登)
* 由於科技與經濟活動的過度發展,現代人愈來愈迷失在物慾、色慾、權力慾的追逐中,導致心靈日益空虛、孤寂、苦悶。在「光明讀書會」閱讀「佛光菜根譚」之餘,摘錄一些明代「洪自誠菜根譚」佳句,互相呼應,作為參考。也因此引出圓熟於晚明清初一系列小品文章-有儒家義理,道家境界,佛家的般若妙諦,其風格大抵濫觴於「世語新語」,摻以「顏氏家訓」之要旨,成就中土獨步的生命哲學。希望這些清新韻致的小品文,可供現代人在忙、盲、茫中,安頓人生的意義感,開啟生命的自在感,作為心靈滋養的治本良方。
* 人的需求在溫飽小康富貴之後,就願追求精神上的高雅,在文化上附庸風雅。風流儒雅是人類幸福生活的標誌。欲達風雅的目標,其關鍵得有方法,方法就是智慧。東方的人生智慧:「天人合一」,在大自然的花鳥蟲魚、風雲雪月的聲色香韻與風姿神態中,淨化我們的心靈。「中庸之道」,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裡,尋找自我的存在價值與生活意義-生態平衡,社會安定幸福。東方的智慧,是安定社會的良策、寄託精神的支柱、昇華感情的梯航、培養思想的武器。透過「幽窗夜自吟」,在幽靜的夜晚,守在小窗前,望著燦爛的天空,憧憬美妙的人生境界,吟詠自己寬廣又溫柔的心靈。久而久之,情境交融,實現人生的超越,得到風神和高雅。當閱讀這些人生感受與領略的文句,在悠閒的品味中,享受人生的盛宴,擁有東方人生智慧。
*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1558~1639),號眉公,工詩能文,善寫短詞小品。
醒(清醒)-看透了人生,從中領略真話,覺悟生命可貴,而得大自在。
情(感情)-情語反映了感情的深刻與真誠,由情思而覺悟人生的短暫。
峭(峻峭)-在對比上,看出生活的實質,從妙語中,得到啟發與感悟。
靈(靈妙)-語句中充滿了靈氣與生機,超然脫俗,冷然神韻,令人愉快。
四篇,共194條人生的回味和處世的格言,超然脫俗,品味文學家的靈秀。
「雅」青山環繞小窗幽,修竹白雲一水流;煩惱盡隨落花去,祥心卻在柳枝頭。
* 「呻吟語」明-呂坤。分: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
養生、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等類。
探討人之良心倫理與處世智慧,享受倫理學家所擁有的人生概念和存在邏輯。
「誠」誠心一字泰山高,道德文章冰雪操;憂患人生百滋味,呻吟動處聽洪濤。
* 「圍爐夜話」清-王永彬。在寒冷而寂靜的冬天夜晚,圍著溫暖的爐火,
討論「人是什麼」及「如何做人」,共184條人生的哲理和行為的標準。
「淡」淡於嗜欲淡於緣,別是人間不繫帆;參透浮生真諦了,飢來吃飯困來眠。
* 「幽夢影」清-張潮。用幽靜的態度去觀察人生與自然,享受那藝術家對
生活所擁有的感受和體驗,共219條人生的領悟和自然的靜賞。
「幽」幽夢一簾花影深,清風明月露天真;山川萬物皆文史,閱盡滄桑自在身。
* 「小窗自記」明-吳從先。小小 芸窗卻涵蓋了大千世界,是一種詩人所捕捉到 的人生靈感和境界,共400餘條人生的反思和心靈的寫照。
「韻」月到窗前疏影新,風行水面自成文;松聲野韻清魂魄,意氣飄然賓鶴群。
* 「醉古堂劍掃」明-陸紹珩。每遇嘉言格論,麗詞醒語,不問古今,隨手輒記,用澆胸中塊壘,一掃世態俗情。分: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情。命曰劍掃,蓋憤俗情之沿襲,而斷以慧刀,談兵說劍,自是
宇宙有心漢事,磨厲以須,思益世風而陶冶心術,且效解脫語以自適也。
「小窗幽記」:編選精妙言語、小品片句,表現人生智慧的格言妙語,成為借鑑。
* 集醒-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 天命與自救-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
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 明代王室朱載育有首「山坡羊」的「十不足」:
逐日奔忙只為飢,才得衣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家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那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 雲煙影裡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禽鳥聲中閒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跟。
* 貧賤與老死-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
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
* 集情-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長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 初彈如珠後如縷,一聲兩聲落花雨;訴盡平生雲水心,盡是春花秋月語。
* 集峭-放得俗人心下,方可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為仙佛;
放得仙佛心下,方名為得道。
* 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
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
* 種兩頃附郭田,量晴較雨;尋幾個知心友,弄月嘲風。
* 無如有事時提防,可以弭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可以銷局中之危。
*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偏執豈及圓融。
* 少言語以當貴,多著述以當富;載清名以當車,咀英華以當肉。
* 反面: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
正面:無酒不成禮義,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不成社會,無氣反被人欺。
* 名山與好景-名山乏侶,不解壁上芒鞋;好景無詩,虛懷囊中錦宇。
* 「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面對著春光無限,唱出千古情人的共同幽怨:
「賞心樂事誰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 青山盡處幾人家,尺徑回川萬樹花;耕犢白雲閒老鶴,荊籬臥犬午陰斜。
* 人生有書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之如不識字人,是謂善讀書者。
享世間清福,未有過於此也-有錢有暇非關鍵,「想要讀書」才是根本所在。
* 吟詩劣於講學,罵座惡於足恭。兩而揆之,寧為薄倖狂夫,不作厚顏君子。
吟詩作賦,表現生活理解流露內在感情;不如講解聖書,從四書五經中
挖掘微言大義。寧願實事求是,敢講真話,攻詰批評,提出主張-讓人
難堪。也不願做溫文爾雅,畢恭必敬,點頭哈腰,唯唯諾諾-討人喜歡。
* 人若能隨遇而安,不圖將來,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閒而自足常樂乎?
*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的心靈剎那間可歷遍宇宙,叫「一念三千」。
杜甫在成都草堂,心情相對地平靜,吟出「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 要生活得瀟灑自在、幸福得意,必須對生活有獨特的領受和感悟。
* 自悟-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
自得-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 玄奇之疾,醫以平易;英發之疾,醫以深沉;闊大之疾,醫以充實。
* 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集靈-身上無病,心上無事;春鳥是笙歌,春花是粉黛。
若能行樂,即今便好快活。閒得一刻,即為一刻之樂。
* 三才之用-風雷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
* 人生三門三樂-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
* 經中之王「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讀書與處世-眼裡無灰塵,方可讀書千卷;胸中沒些渣滓,才能處世一番。
*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荀子:「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
* 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一偈不參,而多禪意;一勺不深,而多酒意;
一石不曉,而多畫意。淡宕故也。
人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氣質。一切詩意、禪機、酒興、畫味-身外酒糟。
詩意不在於字,禪機不在於偈、酒興不在於酒、畫味不在於石-自由心靈。
詩意在真情,禪機靈妙不在執著,酒興不在理性,畫中韻味在形相、風神。
* 了心與出世-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 好物妙用-好香用於薰德,好紙用於垂世,好筆用於生花,
好墨用於煥彩,好茶用於滌煩,好酒用於消憂。
* 達摩祖師禪法: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 學道先須識本心,自心深處最難覓。若還尋到無尋處,方悟凡心是佛心。
* 能脫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
* 安身立命之道-盡心「利物濟人」事業,為大眾謀幸福,順應自然常情,
遵循生命規律,身體健康,心理平衡,長命百歲,享受生命樂趣。
* 體會生動的寧靜、幽閒的樂趣-陶淵明:「犬吠深巷裡,雞鳴桑樹顛」。
王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動寫靜。王安石:「一鳥不鳴山更幽」。
體會世界的遼闊、悠閒-「袖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身;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蘇東坡:「人生如夢」「古今如夢,何曾夢覺」。金剛經-「六如」。
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 「金剛心法」-「踏平六道關,推倒三重山,飛越三天外,真心合自然」。
得失關、名利關、生死關。
* 窮萬卷以求佛性?「手可指月,月不在指;經可傳法,法不在經」。
* 開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一杯好酒、一壺好茶、一輪明月。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一:學問啊,要整天地去溫習它,才會感到快樂-才怪、不願意。
解二:我孔子的學說,被當時天下的人所接受和實踐,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正因為有人接受了我的學說,才會不遠千里前來看我,與我探討人生
學說,難道不讓人喜悅嗎?退一萬步說,即使是我的學說沒有被人接受,也沒有人來看我,我也不會發火的,因為並沒有損害我作為一個君子啊。
* 夜者日之餘,雨者月之餘,冬者歲之餘,當此三餘。正可一心一意做學問。
* 畫家之妙,皆在運筆之先;無處不是畫,無畫不是人,情境交融,物我兩忘,乃是書畫極高的造境。長於筆者,文章即如言語;長於舌者,言語即成文章。丹青乃無言之詩,詩句乃有言之畫。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
* 讀書的目的是增長知識、培養素質,提高見解,學以致用。著作汗牛充棟,作品浩如煙海,皓首窮經,讀不盡看不完。所以,讀書要有選擇、有方法,才能夠有收獲,而有所用場。把所讀的書融入心靈中,成了一體,言行舉止,才有意義。所有的知識,須經智慧的關照和批評,採納有價值的觀念,從中獲得生活的智慧,把生命過得更好,使生命綻開出燦爛的花朵。
* 混跡塵中,高視物外;陶情杯酒,寄興篇詠;藏名一時,尚友千古。
* 五夜雞鳴,喚起窗前明月;一覺睡醒,看破夢裡當年。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抬頭瞻望著一輪明月,從中發現那永恆與超越。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衩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