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由荷比法旅遊歸國的Kerry說「夏天的歐洲鄉下, 一片綠意,地大人稀, 平日生活一定很無聊吧?」
有一年,住在城裏的中國朋友小葉,在八月盛夏一家人去土耳其度假, 從我們住的靜悄悄、冷清清的小鎮,, 三個半小時, 就飛入了熱氣蒸騰的伊斯坦堡。人家大城市之熱鬧的, 人之熱情的,天氣之熱的, 把她一頭熱得樂不思"比"。回到比利時是晚上九點多, 天色將暗未暗,使人誤以為是黃昏, 到達我們小城的火車站時, 大廳裏僅有的三四位旅客, 零星散坐在候車椅上, 或低頭沈思或閉目養神。她一時無法調適從繁華中驟然入寂的落差, 匆匆走過大廳,以為街上小酒館的人影幢幢, 至少能安慰她被寂寞突襲的倉惶不安。 落地窗外的站前廣場空曠無人。那寂寞啊, 從四面八方黑暗的角落向她聚攏。 風滾動著被丟棄的空罐,在石磚路上,有一陣沒一陣地"可楞可楞"響,路上只她一家三口, 像街燈下的幾縷幽魂, 拖著行李走回家。那伊斯坦堡啊, 那擁擠的市集,, 那人車的喧嚷,那市聲鼎沸的歡快, 在她的腦海裏翻騰著, 她說住在那樣生氣勃勃的地方, 人才會有存在感, 若不是孩子還在上學,她想移民到美國,那該是一個比西歐更明亮、更令人愉悅的地方 。
我很能體會她的心情,但習慣了比利時的冷清, 也就很少會有寂寥感。然而,每次回台, 我依舊喜歡投入人潮,必須穿過車水馬龍的大街, 必須擠在排排座的餐桌上,必須看見燈紅酒綠、霓虹閃爍的夜景之後,才能安心地說:「我回家了。」
亞洲人習慣熙來攘往的熱鬧,儘管那些匆匆擦肩而過的都是陌生的臉孔,郤能使人心安,,即使閉門隱居, 幾周足不出戶, 大約也不會有寂寞感, 因為那些我們熟悉的走動的風景,都還在門外, 彷彿不相干的一群人, 郤在深處明白彼此共生的關係, 所以在我們熟悉的地方, 活著並不孤單。
去年和一位格友選在火車站前的新光三越見面,方便彼此趕車回家,我搭十一 點多的火車回板橋。
館前路上還燈火通明, 打烊了的地下商街還有不少人在趕路 。我在地下迷宮裏左拐右繞, 不知去向郤有恃無恐, 以為總會有人與我同路。但尾隨同行的腳步聲漸稀,我轉個彎突然進入無人的甬道, 那巨大的孤獨感,黑洞洞地向我襲來。我轉身就跑,拐一個彎, 沒有人, 再拐一個彎,沒有人, 以為就要被它吞噬, 終於沒命地狂奔,在轉角處,差點撞上一對情侶,我鬆了一口氣。
這種孤獨帶著恐慌的情緒, 有另一種孤獨是疏離感, 這通常發生在初來乍到的異鄉人身上, 他們像邊緣人與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 個人又無力去補救這種情況。
不久前才讀了作家柯裕棻寫她在美國當研究生的經歷。有一段寫得令人印象深刻。她是這樣描述孤獨的---
「研究生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會過分簡單,起床,早餐,讀書,午餐,讀書,晚餐,洗澡,讀書,寫論文,焦慮,睡覺,焦慮。間或穿插圖書館,超市,咖啡屋。除了上課之外,一個研究生完全不需要開口說話,沒有課的時候,沒有事就沒有說話。日子簡單得像一條傾斜的線, 往內心軟弱的方向滑去。」
「那個城裡每年都會傳說類似這樣的事:冬天裡,小城開始下雪後,每一棟建築都開了暖氣。有個研究生許多天沒去上課,老師以為她退選,同學以為她休學。一個月過去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也沒有人在意。後來,某一棟學生公寓的學生抱怨,他們那層樓的溫度特別低,可能是某一戶的窗子沒關嚴。徹查之後發現,這位不去上學的研究生在她房裡早就死了,因為窗子始終開著,氣溫非常低,她躺在床上一個月,結了霜,變成了淺藍色。
有過隻身留學經驗的人大概能約略明白,這個傳說的恐怖之處不在於死亡的狀態,而在於這個傳說之後隱含的既渺小又巨大的孤獨。」
個人對一個地方的感受,往往反映了自身的心理狀態, 在萬籟俱寂中, 人的精神可能充盈; 在眾聲喧嘩裏,郤感到無邊的孤獨。
格友們看到我在格裏貼的風景或居家照片, 總是讚歎道:「好羨慕妳住在像天堂一樣的地方.....。」偶爾我會因此陷入沈思, 我們總以為人家灰姑娘一不小心就穿上了金縷鞋, 從此與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其實這其中要克服多少實質的和精神的障礙,? 甚至金縷鞋也只是個浪漫的聯想。
要放下自身的文化、習俗、語言甚至食物,都會令人感到挫折,要跟著環境和主流文化隨時調整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格友說,大不了打包了回家! 然而,哪裏才是家啊?!我曾帶著年幼的兒子回台灣,家鄉的小朋友追著他喊:「外國人! 外國人!」他死命的跑, 不懂為什麼會被人這樣追趕, 他不明白這是小朋友們打招呼的方式, 跑不動了就抓住一個孩子咬住不放, 當天他就出名了, 小朋友叫他「會咬人的外國人」。
自己己不是離家時的那個姑娘, 大半的少壯歲月都在異地奮鬥,生存的根基早己移植他鄉, 真要回國,怕也會成為一個格格不入的邊緣人,不如就老老實實做一個異鄉人吧!看著孩子長大,是我們第一代移民最大的安慰。
Kerry說:「在這樣明媚的夏日,空氣中還有一絲涼意........。」我感到寂寥嗎? 並不。 在異地生活, 最需要培養的是一種自足自在感,不必藉由他人的陪伴而能怡然自若,在漫長而黯淡的冬季也能自得其樂。
(2013年8月20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