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西格瑪網頁更新討論會記要:
一、西格瑪社設立網頁的目的有三:
1. 提供一個配天(註1)的創作平台給作者.
2. 保存有價值的西格瑪人的作品.
3. 促進西格瑪之間的互動.
二、今後西格瑪網頁的作法:
1. 舊網頁只保存不再更新.
2. 新的網頁寫在Google協作平台(Google site)上.
3. 與Facebook西格瑪互動、互通.
以上為劉定泮、涂仲達、吳孟智、杜宗芳四人面對面討論, 並綜合了在臉書上及用電子郵件和電話表達過意見的谷文瑞、葉秀容、王鎮華、馬靜志、劉又銘、劉文卿、許深深、黃麗蓉、江榮展......等人的意見而作出的簡單歸納。
新的網頁將透過協作平台, 由願意擔任工作人員的西格瑪社友們, 共同分工合作來維護, 工作人員的條件只要會用電腦、會上網就可以了, 不必要具有什麼與電腦或網頁相關的專業知識, 有意者請向劉定泮報名, 目前工作人員為劉定泮、涂仲達、吳孟智、杜宗芳等四人, 目標為十人左右。
定泮
==============================
註1:「配天」是西格瑪王鎮華所強調的, 意思是「配合老天」, 也就是「順應自然」的意思. 王鎮華說:
定泮:
我沒上網,所以不好說什麼意見。
但關懷依舊在的,就說兩句請助理寄上:
(1) 所有人架設的平台、網路,不要忘了是放在老天爺架設的「感應道交」的天網上。此網非彼網,彼岸在此岸,虛內則騖外。至少,兩網並在,左右腦並重,天人大和。天網的硬體是大自然,其軟體是:德簡(自明)、道常(自然)。總之,配天先於創新,天人先於人際。
生活實踐在說實話;無言都可以發言。所以,我可以少說了。聽與讀蠻累人的。老說人為的一套最累人。自然無言,默語多美。
(2) 年青人最美的是,無限潛力與無限勇氣*。年老的老王,依舊大氣而謙卑,但黃昏真美,有點想乘老歸去(乘非趁,不急的)。
我已知主體,知如何乘化,體是生生大化,主是內在心主。原來, 我心早已歸主(不自知),還歸體(真考驗!)。
生生這件大事,如今體會:生命本身的豐富,就是上天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的答案。答案還是開放性的,多妙。就只剩教教後來者,「終始之道」怎麼活?
(3) 回看天際下中流,有孚在道惠我德。
的確:一心一德, 一體一道,普世大同;心怎麼對待主體德道,則獨一無二,但看成長。
自見者不明,自矜者不長;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則近道矣。
祝 Σ生命,簡樸常長!
大呆子 筆於永和家居
102.5.23
附:老王在台大的五場演講,剩最後一場。發了通知,Σ沒一人來;
不怪,不怪。現臨筆才想到,講的正是Σ── 整體的生命性!
嗯,有點怪。最後要講生命的本質與本體,
知此也就知「天,命:簡、常。」
*「充實之謂美」,大美,一定是大勇;大勇,未必有小美。勇氣,是美的本質!
(鎮華來信修訂於2013年6月27日)
==============================
上圖: (右)涂仲達, (中)劉定泮, (左)杜宗芳— 在成大校友會館
上圖: (右)涂仲達, (中)劉定泮, (左)吳孟智— 在成大校友會館
上圖: 定泮寫在白板上的大綱及結論— 在成大校友會館
[回應ㄧ]
各位好友
接到定泮的邀請得知「關於2013年西格瑪網頁更新討論」的消息,以及六月初举办的西格瑪網頁更新討論會。我五月、六月接受深 圳的大望文化高地的邀请,参加他们驻地艺术家的活动,在工作坊做陶艺。在中国是收不到脸书的,而且我们的西格玛网页也出现不来。虽然我个人已经甚久没参与 或给西格玛文稿消息了,但是参加讨论的活动肯定是不容易的。
在此地已近一个月,也写了一些笔记和照片,但也因上述原因和英文笔记是个人活动消息,恐不受西格瑪人士的‘严肃立场’欢迎,就没投递给西格玛网页了。也许就这一个观点,我可以说几句话。
当 初网页成立,想把西格瑪老友新朋再联系起来,共分大家生活的喜笑怒骂、点点滴滴。本来就是一个生活的团体,以生命的理想和热诚为主,不完全标榜学术研讨的 严肃立场,至少这是我个人以为的信念 (否则我个人绝对没有学术研讨的资格)。多年来,网页似乎非常活跃生动,对我们比较老一辈的西格玛有很大的感情激动,抓回来很多回忆和热情。尤其身在国外 朋友,更是支持。但是好像人生定律,好日子总有消逝的一天,慢慢的,大家的兴趣和热诚似乎转了方向,大家想分享生活经验的意念似乎受到考验批判,大家日子 忙碌,网页的工作不容易无限制的支持,就这么似乎无疾而终。就如当初昙花一现,我已经很庆幸网页供给了有兴趣的大家几乎十年的文艺悸动,也许到了该收场花 魂落地的时候,那就清淡潇洒的走吧。但这也并不是放弃西格瑪,如果网页能再活跃,我仍持续支持。
是不是事事都要有严肃的意义才有存在的价值?
是不是感情的交流、意见的沟通可以不受论断?
希望各位好友在‘西格瑪網頁更新討論讨论’的聚会里,除了讨论也能共欢。
叶子 (对不起,目前此刻此地我电脑只能用简体)
2013.6.9
[回應二]
讀過葉子''那天'' 都會想追蹤閱讀她是怎麼過日子的吧。讀其他希格瑪諸君亦如是。
後院花草、瓶罐盆缽、山川風物、感悟覺知、學思謀慮、熱情激勵,從你筆下指間傳來,總是令人感動。
天地經緯、人事春秋、理想實踐孰重孰輕? 生活不就是理念的歸納與詮釋,分享就是網頁的主旨之一吧。
黃毛在 ''一張大型的邀請卡'' 中曾說 ''西格瑪或許是所謂一種不忍獨享的經驗'' 。
據我所知,老西格瑪不常在網上出現的,其實還是三不五時會上網看看,持續關心。
謝謝用心的人,對網頁做了明智周延的安排,謝謝定泮及許多有心人出錢出力,諸位都是真正的行動派,實踐者。
既然希格瑪網頁跟隨時代,轉趨多元,西格瑪們不分老少,也當好好利用囉。
伊紅
老馬說: ''非常同意,感動萬分。''
2013.6.15
[回應二之1]
老毛病,又是看了信,馬上寫了東西以洩心境,然後放著再說。這次承伊紅先進帶頭,我就跟上了。
先提一句,也許在中國是正常的,西格瑪舊網頁不能開,新網頁也不能開,臉書、Youtube就更別提了,(David Sheu-許德惇-的blog也開不得)。所以我是黑暗中說亮話,希望沒說錯話。只有在回到澳大利亞後才能讀稿解謎。
葉子
2013.6.16
[回應三]
謝 謝不曾謀面但從文字上認識很久了的葉子。一大早看到這段文字,再清清楚楚地感受西格瑪的核心價值。我認為:西格瑪就是一種滋養初心的憑藉,朗朗乾坤中,我 們本來擁有的初心絶大部份隨著年歳增長而在年輕階段即已黯淡了,因為找不到安放它、可以滋養它的地方。有些人幸運點,在特殊的生命階段遇到三兩知交,滋養 了一段,但也可能就停了。西格瑪不同之處在於,它形成一個社團的形態〈校內與校外皆在〉,讓滋養力更大了點,甚至存在了五十年。
西 格瑪怎麼樣發揮滋養力?滋養什麼?先從後者看。我認為就是在我們年少好奇熱情的當時鼓勵我們的自覺,不管透由什麼工具或形式,年輕人對「我」感到好奇或被 困思,西格瑪公然宣揚加以支持。於是在西格瑪,只要你跨過了那個自覺也被同儕接納的門檻,你就能更大膽地信任友伴,進而滋養出一般難得的「欣賞彼此」的能 力,此種信任感累積到一定程度,會自然擴大成對所有西格瑪的信任與好奇。是這樣的經驗讓我一直很嚮往跟不曾謀面的西格瑪聚會,因為它喚回原初的美好經驗, 帶出生命的感動。
什 麼樣的機制發揮滋養力?就是聚會。小小大大的碰面、無所限制的話題,自然地分享覺悟。西格瑪的聚會往往只需要短到幾乎不存在的暖場,就會熱絡地進入深度交 流的狀態,連不說話的人也覺得自在。所以,聚會是西格瑪的核心憑藉,可惜校內的斷了,但可幸的校外的因為王鎮華而延續下來。聚會之外的日記本、出版也都發 揮部份聚會的功能,但不及其十一。如今有網頁、臉書,聚會的形式更多樣,有助於已跨過門檻的老西格瑪之恢復聯繫,但應該無法對新人發揮太大的牽引作用。
以上是我很個人的觀察,以管窺天,若有相應者,或許才多一點驗證。
曾旭正
2013.6.16
[回應四]
朋友們,
会开了,也讨论了,谢谢来函告知结论要点。
Google協作平台(Google site)我不清楚,但相信一定好用,只要能有版面可以放長篇性文字和照片等等,是不是blog 的形式?
只是有个疑问,一直想请问:
现在 “器” 有了,但是 “器“ 里装 ”何物“ ?
然后有 ”谁“ 往 ”器“ 里放东西?
大家都知道,以前网站后期给文稿书画的人实在不多,就是来来去去几个人,后来连那几个人都有点不好意思放东西上網了。举一反三,看的人也越来越少。
个人觉得问题重点是要:
1)重新鼓起大家的兴趣和热诚;
2)提供文稿的人要踴躍些,而且真有要和朋友分享的興趣和心情;
3)文稿的內容完全開放豐富,生活小事、嬉笑怒罵皆包含。。。
4)如果沒人放東西,那什麼器皿都無用。
5)既然西格瑪人提倡個人價值和互動,為什麼有價值的西格瑪人互動不多呢?
6)如果很多人時間不多或寫不長,但是仍有表達願意”互動“的片語隻字可以上網,這才有大家庭的風味。默默地當讀者很好,默默地加入交流回應更好。
說來說去,是”人“的問題。我多言,只是覺得這是核心關鍵,否則恐怕再怎麼討論,西格瑪再生的成功性仍然待望。
葉子(繁體字回來了,一慶)
2013.6.16
[回應五]
旭正說,‘什麼樣的機制發揮滋養力?就是聚會’ ‘如今有網頁、臉書,聚會的形式更多樣,有助於已跨過門檻的老西格瑪之恢復聯繫,但應該無法對新人發揮太大的牽引作用。’ 這個看法與我的謀和。前幾天和新西格瑪Albert Lee 談到這個點。並鼓勵他出來召集聚會。甚至可以考慮定期性隔月或每季聚會。時間能配合的就來。
馬靜志
2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