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得太好了》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 1
緣起:受到我的朋友伊佳奇的啟發,我想我也來寫一系列的糖尿病,希望拋磚引玉,讓這個『世紀慢性病』能得到醫界更多關注,早日有更 advanced 的醫療。
「你吃得太好了!」台北市民生社區、病人非常多、人氣旺的華泰中醫的施院長對我這樣講。我有點失望。
後來,我固定、乖乖吃藥,像我七十三歲的爸爸,反而控制的比較好。
我的家族有糖尿病基因,上個月出殯的爸爸的三姐、三姑媽、享年八十歲,估計糖尿病應該超過三十年。
去年告別人世的爸爸的大哥,大伯父,享年七十六歲,估計也至少三十年老病號。
二位長輩都拒絕吃藥控制血糖,估計晚年生活品質不好,各種糖尿病的併發症都有了。
最明顯的,被剝奪的,是行走的能力。
老人一旦不能走,身體健康江河日下,果然,以現代醫學的發達,他們享年不超過八十歲。
其實,依照醫生囑咐,及早控制血糖,「糖尿病活到九十多歲的,多的是!」華泰中醫的施院長,如此告訴我。
我四十八歲得病,當時沒有任何併發症,血糖才二百三十,我嗤之以鼻,不理它。
兩年後,我年過半百,夏天是我們糖尿病者最怕的季節,熱到不行,一晚,洗完澡,我小腿搔癢,抓個不停,竟然,抓出傷口。一條血痕,觸目驚心。
那傷口,拖了快兩個月才結痂。我嚇到。
開始,到肝癌病名醫廖運範(他是台大肝病權威,陳定信的師兄,當年在台大,都是宋瑞樓的門下,見楊玉齡的【台灣肝炎聖戰】一書)之子,廖博文醫師的診所,定期看診。
我想,我應該以『病人日誌』的角度,陸續寫下這些糖尿病札記,為了我父親,我自己,以及所有病友。
我是一個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工作經驗的記者,上天給我敏捷的聰明才智和寫作才華,我不能只耽溺於自己的風花雪月,一如伊佳奇,他因為照顧暮年的父親的長期失 智症,『久病成良醫』,而有他個人努力積累的專業知識,陸續在臉書和【風傳媒】部落格發表,嘉惠台灣(或是全球通華文的地區)無數臉友和讀者。
我應該效法佳奇,陸續寫出我的經驗。
我非醫療專業人員,也沒有跑過醫藥線,所以我的方法,還是記者的,搜尋英文、日文資料(我可以閱讀英文、日文,但是多年不用的法文,也許也可以網路搜尋找找),搭配我「老文青」的感性,寫出我的故事,我家族的故事,我認識的熟識的故事。
這是我的自序。
《習慣不好帶來的慢性病:十分飽的後遺症》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 2
嚴格的講,除了少數業障(遺傳帶來的)所導致、極幼年就有的沈痾,若以中醫觀點,任何病都是習慣治病,癌症如此(近年來,部份西醫也能接受,慢性發炎是癌症的基礎肇因,所以,任何癌症的累積都要二十年漫長時光的積累),很多慢性病也是如此。
糖尿病也不外乎是習慣之病。
我從小愛甜食,飯後不來甜點,我就悵然若失。長達二十五年的記者生涯,我不菸不酒,讓我能提神,立刻上場工作的,唯有甜食。
所有甜食我都喜歡,而且吃得過量,於今想來,不得糖尿病,人世也無公理。
有一陣子,我極愛義美的紅豆冰棒、花生仁冰棒,到大賣場買,一包五支冰棒,我轉瞬十五分鐘內可以吃掉三支,若非罪惡感,可能五支瞬間半小時內可以吃完。
可怕的「糖中毒」!和老煙槍的菸癮頭並無不同,從一天三支到一天一包,也不過短短時間內就養成的壞習慣。
而甜食又是一種「安慰劑」(placebo),不同於醫師開給疑神疑鬼的資深病人吃的維他命等「安慰劑」(placebo),甜食是有熱量的,每次報章媒 體在端午、中秋、元宵、冬至的應景報導,說你吃了粽子、月餅、湯圓、羊肉爐,要走幾圈運動、慢跑才抵上卡路里,我一向嗤之以鼻。
但是若說,你吃一顆粽子、月餅,瞬間血糖飆破五百,保證大家不敢,這比較有恐嚇效果。
奈何,「升糖指數」的快慢,每一個人不同。所以,恐嚇效果不足。
我聽過資深中醫喜歡舉故總統蔣經國的案例,說他如何不配合醫師囑咐,要是哪個醫師要他忌口,他就換掉醫師。
甜食真的會殺死你。會資深糖尿病一族。
但是沒有甜食,又會覺得人生難過。因為,吃了糖的瞬間幸福感,很難克制。
曾經有美國研究指出,愛吃甜的人,天生有憂鬱症傾向,這話,我初讀困惑,但是如今五十一歲了,開始覺得有道理。
因為,每當我情緒低落時候,一根冰棒、一顆巧克力,都讓我身心舒泰,幸福無比。
要如何戒糖?就是,每一刻,每一個想吃糖的時刻,都要念佛,阿彌陀佛,我可以不吃糖,我可以不吃糖 ……
做得到嗎?這就是挑戰。
多年前,閱讀台大中文系名譽教授林文月女士的廚藝名作,【飲膳札記】(洪範出版社),有一篇「八寶芋泥」,讀得我饞涎欲滴,但是文章收尾,林文月感嘆,昔 日,愛吃甜點的台大師長、鄭騫教授(台大古典詩詞專家)還有她父親、舅舅(連戰的父親、連震東)等長輩,因為年邁,必須忌口,或是她上這道甜點,要減糖或 是替換掉豬油,則她這主中饋的廚娘,頓時,覺得意興闌珊,不如不做,因為少了豬油和「足夠的」蔗糖,那麼「八寶芋泥」就風味盡失了,不如不上這道菜。
這篇美食散文,真是道盡了我們嗜食甜食者的心聲。
愛甜食之外,我日常三餐又喜歡吃得十分飽,若非大快朵頤,便覺得沒有吃飽,什麼叫做「八分飽」?四十歲之前,我是不知道的。
進入不惑之年,開始知道,吃得十分飽,是有後遺症。
後遺症一,消食不易,經常脹氣,晚上無法順利安眠。我這胃腸脹氣的老毛病,直到三年前才因為可以控制八分飽,而得以消除。
後遺症之二,發福。我當了二十多年記者,熱愛天天變化的生活,三、四十歲時候,有多次忽胖忽瘦的經驗(這其實對我的五腑六臟有一定的impact)。年紀大,仍肥胖,是萬病之源。
「千金難買老年瘦」,如何能老年瘦?就是克制,「及其老也,戒之在得」,這個「得」,除了功名利祿的物質層面的「得」,也在於「三餐口福」的「得」。
應該效法愛美的男性、女性,對美食視若寇讎,稍有過量,就緊張兮兮,遇到熟識,斤斤計較彼的寒暄:「胖了!」認為是奇恥大辱。
如此,方能像是幾個月前,旅美多年的金馬獎老影帝,【長情萬縷】的秦祥林,那樣,明明六十多,看來像是五十初度。
總之,能節制(而不是一次戒斷)糖的攝取,已經是阿彌陀佛。
《丈夫假面的告白:誰照顧誰?糖尿病患者的照顧》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 3
緣起:受到我的朋友、在臉書寫「老人失智症」系列、引起矚目的伊佳奇的啟發,我想我也來寫一系列的糖尿病,希望拋磚引玉,讓這個『世紀慢性病』能得到醫界更多關注,早日有更 advanced 的醫療。
媽媽說﹐「你爸爸每天一起床、早餐前都是我放好藥片﹐他完全不花心思在控制自己的血糖。早餐澱粉的選擇﹐也是我要注意。」
媽媽做了一輩子的照顧者﹐我自己這個長子﹐也是被照顧得﹐到了五十一歲﹐回到老家﹐還是習慣七十三歲的老媽媽動手照顧﹐慚愧﹐老婆有時候罵我是被我寵壞了。
但是﹐哪個兒子、女兒不是被媽媽寵壞了?立緒出版社一本漫畫【佛洛伊德】﹐是翻譯的學術漫畫﹐裡面講身為猶太人家庭長子的精神分析大師﹐何以有這樣的成就 和性格﹐也是﹐他母親從小疼他入骨﹐「我們家的Sigmund就是我的寶貝。」漫畫的虛擬對話是這樣寫﹐我讀了會心一笑﹐難忘迄今。
我和爸爸都是糖尿病病號﹐我住台北﹐賴給老婆﹐而爸爸就因此要讓母親緊迫釘人。我們這一代受薪階級的男人﹐因為老婆也賺錢(甚至賺得比我多)﹐大概不敢像 是我爸爸那麼沙文、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但是對食物的選擇的細心﹐對烹調的費心﹐都是家中主中饋的妻子的貢獻。我不敢一日或忘。
因為岳父、岳母都是糖尿病老病號﹐岳父並且十多年前就因為併發症﹐以享年七十五歲告別人世﹐因此﹐身為孝順女兒的老婆﹐每晚下班、晚飯後﹐一定要電話打回 桃園龜山老家﹐對岳母叮囑飲食的注意﹐因為岳母的血糖控制得不夠穩定﹐高血糖、低血糖輪流發生狀況﹐這是糖尿病最不理想的。
事實上﹐血糖的穩定度﹐遠比血糖的絕對數值重要。根據西醫的表列「標準健康血糖數值」:只要飯前血糖數值超過100、飯後血糖數值超過140,健檢報告就會出現紅字,代表進入「糖尿病前期」;
一旦飯前血糖數值超過126,飯後血糖數值超過200,代表已經罹患糖尿病,應該就醫。
大部份的潛在病人通常只驗飯前血糖,醫師建議,如果數值超過100,應考慮進一步做葡萄糖耐受試驗,檢測是否罹患糖尿病,否則「有些人以為數值超過一點點沒關係」,拖延兩、三年後糖尿病找上門。
我的情況就是二百三(飯後)不管﹐到了三百七﹐小腿搔癢、傷口延後結痂﹐我才緊張﹐定期吃藥治療﹐其實是拖延了。
所以誰來照護?家裡沒有護士﹐通常就是配偶扮演黑臉﹐我老婆因為岳父、岳母的經驗﹐早就『久病成良醫』﹐對我的飲食採取緊迫釘人的態度﹐我要大大擁抱感謝她。
但是﹐老夫老妻﹐平日沒有病、沒有災的﹐家事分工已經大幅度往妻子方向傾斜(像是我家的老爸老媽)﹐一旦男主人罹患糖尿病﹐女主人不是更煩?工作、家事、孩子的事情﹐已經煩了﹐又多了老公的血糖控制?煩死了﹐自己不會控制?
因為糖尿病是「富貴病」﹐除了飲食控制﹐太勞累、或是不動做「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都會有害病情﹐所以﹐就像三餐吃白飯﹐「澱粉只能減半」﹐我的醫師說﹐但是對一向食量大的男主人﹐這種沒有吃飽的感覺﹐簡直難過極了﹐有時候真的不如不吃。
對了﹐就是一般貪口欲的凡夫俗子類型男人的這種「激進」(radical)的態度(從這個角度看﹐蔣經國故總統也是凡夫﹐我聽過資深中醫喜歡舉故總統蔣經國的案例,說他如何不配合醫師囑咐,要是哪個醫師要他忌口,他就換掉醫師)﹐導致「人間煙火」夫妻吵架:
吵架的scenarios通常是這樣演的:太太堅持要像是【SK2】的港星﹐劉嘉玲﹐那樣勇敢地對記者直接承認:「很久沒有吃飽了。」(可憐,梁朝偉聽到 了嗎?)以維持自己健康和美麗瘦削的形象﹐同時兼顧另外一半的血糖控制﹐而看到晚餐餐桌上幾盤蔬菜、一晚五穀飯的男主人覺得沒有吃飽﹐不由得怒向膽邊生: 簡直荒唐!肚子沒有吃飽,如何工作?
不吃飽,不只營養失調的問題,甚至有「低血糖」昏倒的風險(例如﹐我岳母一度低血糖送醫急救﹐今年春節前)﹐連控制糖分那麼嚴謹的醫師﹐都要你帶個小方糖罐自救,怎可以自己不吃飽?
吵到後來,還有夫妻情,多半各打五大板,各自鳴鼓收金,下次太太又開始瘋瘦身才會再啟戰端,只是「家事分工」,男主人自己心虛,不免偷偷趁太太上班,拿些髒衣服來洗,倒倒垃圾,到家樂福添購打掃器具,好好把家整理一下。(五分鐘熱度?)
家事之爭,是現代女性的心頭大恨。名散文家、抒情高手【漁父】【母者】作者,簡媜,在一封呈給公公的書信,告狀,「您們把她他(指簡媜的老公)教育得很好,只是不做家事。」
還有一個故事:知名醫師作家伉儷:王溢嘉、嚴曼麗﹐我喜歡王的散文﹐嚴的短篇小說。而王醫師(他是葉金川、王榮德、侯勝茂等傑出醫師的台大醫科同班)累積四十多年的寫作﹐散文尤其膾炙人口。
有一本﹐他自己的「野鵝出版社」的 失去的暴龍和青蛙,內有一篇,丈夫假面的告白,王寫出他的領悟:有一天老婆嚴曼麗不在,他煮了一桌菜,不好吃,量又多,他勉強自己全部吃完,吃後深深後 悔,這才了解,天下老婆並非愛吃剩菜,而是親手煮的,捨不得倒掉,捨不得那份煮的精力和心意。
這也是我的假面的告白。
是的,老公得到糖尿病,一向家內的性別分工,開始鬆動,良心發現的老公,也開始偷偷點點滴滴加減做了家事。
《你的甜食Quota已經吃完》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 4
去年,爸爸的兄長大伯父享年七十六歲過世,由於過世之前的三年,已經必須用輪椅代步,甚至,祖父早他二年走(但是祖父活到一百歲),家祭、公祭時候,祖父的三個兒子,爸爸、叔父還能站著行禮、還禮,唯有身為大哥的大伯,全程輪椅。
那時,他的高血糖的併發症,應該已經拖延二、三十年了。
媽媽後來告訴我,大伯高血糖也不定期就醫,以致拖延到這麼嚴重。而且,「他非常愛喝即溶咖啡!」
即溶咖啡的甜膩,都市人大概都不陌生,甚至,即溶咖啡也非常不環保,早年讀過監察委員馬以工女士(她的專業是環境工程)寫過文章,痛批過即溶咖啡不環保。
但是和小說家白先勇、陳映真、出版家隱地同是二十六年次的大伯,只有小學畢業程度,中年以後被電子公司裁員後以喪禮嗩吶樂師為職業,他沒有養生知識,而 且,終身住在桃園龜山農村,封閉無聊的鄉間生活,每天幾杯,便宜又香濃的即溶咖啡,恐怕是他無聊的後半生,很大的日常樂趣吧。
他不知道,那些甜得嚇人的即溶咖啡包,一步步奪走他行走的基本能力,終究讓他不能像他父親(祖父)那樣長壽。
之前三篇,我提到,我有嗜食甜食的基因,加上個性勇猛,喜歡衝衝衝,因此,二十五年的記者生涯,需要每日多種甜食「進補」我的精力,我非運動員體格,瘦削 竹竿、微微駝背的身材,是我少年時候的標記(我桃園市青溪國中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候的相片,真是瘦削到難看極了,因此國中長達三年的班導師、鄭有信老師,直 接為我取綽號【駱駝】,蠻傳神的),甜食是我的「大力丸」「類固醇」,讓我瞬間有精力,跑新聞不落人後。
最近,女兒學測成績公佈,她自己不滿意(雖然可以上政大的冷門系),要重考,於是我看到她苦K書的書桌上,一落五包的「森永牛奶糖」。
我看了大駭,知道遺傳基因已經顯現威力,她一步步走上基因主宰她的「往糖尿病之路」。
怎麼辦?我要告訴她,爸爸四十八歲罹患糖尿病,就是太愛吃甜的,所以,你才十八歲,最好戒斷。
怎麼戒斷?住在台北市,她每天睜眼,三餐都是糖。她功課重,也是瘦高身材像是我的翻版,凡我愛吃食物,保證她也愛吃,屢試不爽(兒子則口味近乎老婆,較不愛甜),於是像【紅樓夢】那些馬屁精,專挑族長、賈母愛吃的,「凡是甜的、軟的、糯的,都愛」。
我是真心愛麻薯、紅豆湯、奶油蛋糕一類,女兒也是。
怎麼辦?我要告訴她,戒糖食,應該如戒煙般,嚴格奉行,為了中年近半百年記,才能不得家族的糖尿病?
太荒唐了!三十年後的事情,誰曉得?而此刻,面對甜、香、糯的可口點心,不吃,卻要克制,升學競爭如此大,不吃牛奶糖才是傻瓜,又便宜又好吃,含在口裡,背誦起史地、國文的偏僻註腳,事半功倍,讀書效果滿分!
哎喲喂!我該怎麼辦?學學我的主治醫師,廖博文醫師嗎?他是克紹箕裘的三代醫師之家,祖父是中醫,父親是台大訓練、長庚出名的台灣第二代肝病權威、廖運範(宋瑞樓的嫡傳、台大醫學院長陳定信的師兄),他母親也是糖尿病主治的新陳代謝科醫師。
「我們家小朋友,從嬰兒時期訓練,到外面,人家請吃糖,只拿一顆!」廖博文醫師告訴我,因為廖家是糖尿病基因,是高危險群。
多麼驚人的教養!我們不是醫師世家,很難做到。
陸續去了近十次門診,與廖醫師無話不談。我坦承,「年輕時候,曾經一口氣吃下四、五十顆鮮甜多汁的當季荔枝、龍眼,還覺得吃不夠癮!」
穩重的廖醫師只說,「那真的是吃太多了!」
如今每天服藥控制血糖的我,憬然領悟,那是一種慢性自殺,且不尊重大自然的豐美賜予,因為我用「豬八戒吞人參果」吃那些四、五十顆鮮甜多汁的當季荔枝、龍 眼,五十一歲的人生迄今,我真的可以淪肌夾髓地、如比我大二歲的美食文字好手、散文名家,蔡珠兒,那樣,寫出,【酗荔枝】那樣的名篇嗎?如果我寫不出來, 我憑什麼這樣狼吞虎嚥,身體消化不完的糖分,變成荼毒我的胰臟,造成我今日壯年就罹患糖尿病?我這不是罪有應得嗎?
所以我應該如何婉言警告、十八歲的女兒?「不要依賴甜食,一如不要依賴香菸,愛吃還是要節制。」
因為,有一天,你逼近五十歲,身體保固期屆滿,你赫然發現:你的甜食Quota已經吃完!
那,就是,你老爹,我,可憐的寫照!
《治一經、廢一經:光吃肉,血糖壓下來的糊塗控制法》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 5
古時候的人,說要成仙,最好「避穀」。
現代人罹患糖尿病,也說,最好「避穀」。
罹患糖尿病,每個熟識都會告訴你,少吃飯,少吃澱粉。
重點在這裡:少吃,而非不吃。就像我的主治醫師,廖博文醫師告訴我,每餐澱粉減半,而且對「潛在澱粉」:勾芡、裹在菜上面的,菜炸、天婦羅、炸過的茄子、珍珠丸子上的米粒…,這些表面上是菜的,其實都是澱粉。
廖醫師說,就是要斤斤計較,血糖才能控制。
我的岳母是糖尿病老病號,我記得二十年前,她曾經試過一個非常危險的治療法,:整整一年,不吃米飯。
結果,傷了腎臟。且看聯合報今天一則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2014.02.25
國民健康署公布國人減重調查發現,只吃菜肉、不吃飯麵,或只啃水果、不碰其他食物、斷食、吃後催吐等,皆是常見的錯誤減重法。醫師表示,只吃單一類食物, 短時間內體重雖掉很快,但難持續,反而易復胖。…..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表示,高蛋白飲食減重,除營養不均衡,還可能酮酸中毒,易致腎、腦損 傷。….另外,二成五受訪者只吃菜、完全不碰肉;單吃水果來減重者也有百分之五點七;雖然熱量攝取極低,但陳延芳說,身體缺乏必需脂肪酸,部分脂溶性維生 素就無法透過脂肪被身體吸收利用,也會引起肌肉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之二點三的人採取極端斷食減重,一下子體重掉太快,有腎、腦損傷的風險;代餐雖宣稱有營養素及熱量管控,但價格昂貴,且膳食纖維攝取較易不足。
「攝取單一類食物是不健康的減重方式。」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家庭醫學部主任黃國晉說,除熱量外,身體的電解質、礦物質、微量營養素也需達平衡狀態,一旦飲食不均衡,易致免疫力下降、腸胃也易搞壞。即使瘦下來也會復胖,甚至體重反彈更高。
黃國晉解釋,身體能量消耗主要從碳水化合物開始,其次是蛋白質,最後最難減的是脂肪;但復胖則先儲存脂肪,依序是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因此減重先減掉肌肉,復胖卻以脂肪儲存,造成體重像溜溜球,減重變得越來越困難。
「慢跑、快走、游泳等溫和運動可消耗脂肪。」黃國晉說,相較短跑急速運動只能消耗肝醣及葡萄糖,溫和運動除能慢慢消耗葡萄糖,還可消耗脂肪酸,他建議每次運動需持續十分鐘以上,每天累積達卅分鐘,就能有效消脂
這則報導的有趣在,重點是減肥,而非控制血糖,但是居然都是以「光吃肉、菜,米粒禁絕」的異曲同工的激進手段來達成。
這套激進的控制血糖方法,我是在日本電視,【恐怖的醫學真相】,看到日本諧星北野武主持的一集所見,真是如此。
由於,糖尿病是人體胰島素分泌不夠的新陳代謝疾病,而胰島素主要針對澱粉、葡萄糖的吸收,一旦不足,糖份釋放到血管,「讓你的血都泡在糖水中!」
泡在糖水中的血,讓你全身倦怠,不想動,漸漸越來越僵硬,身體迅速老化,未老先衰。
所以,控制穀類、澱粉,都不吃,則胃腸消化換由膽汁(消化脂肪和肉類、蛋白質)接手,不就沒有血糖過高的問題了?
這是欺騙你的身體,短期內,非常容易奏效,血糖迅速控制,無糖尿病而要瘦身者,也發現:不吃穀類,對減肥有立竿見影效果。
最近台大行政單位的一位身材噸位很大的資深主管,不就是以「絕少米飯減肥法」
,贏得變身奇蹟的讚嘆,他的祕訣也無它,控制澱粉和熱量,加上運動。
幸運的這位台大職員,沒有完全戒斷米飯,否則健康已經出現大問題。他只是減量,不是完全不吃飯。
事實證明,不吃飯,非常危險,身體會大大受傷,得不償失。
當你以戒斷澱粉來製造胰島素正常的假象,身體表面的數值彌補了,其實,五腑六臟會互相補位,燃燒蛋白質來替代熱量的卡路里,人的兩顆腎臟負擔太大,很容易酮酸中毒,結果,血糖雖降下,但是腎臟已經嚴重受傷。
不吃飯,不僅不能達到健康減重,還會傷害腎臟,一旦腎臟有了瑕疵,日後要依照健康的原則控制血糖和體重,就嘎嘎乎其難哉了!
《戴著手套、穿著襪子的隔閡感》
談糖尿病的末梢神經的頓化和受傷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 6
脫掉手套,如果可以,我想赤腳,走在草地上,讓長滿厚繭、雞眼的我的雙腳掌,接觸地氣,希望春的暖陽,帶動我的末梢血管循環。
如果我的腳掌末梢循環不好,證明我的血糖控制不好。
每一個月,我要換公車、捷運、公車,三趟,去找我的主治醫師。
那是台北醫學大學附近博文診所的廖博文醫師(肝病權威廖運範之子),我越來越喜歡和他聊天。他是一個權威、被台北醫學大學表揚過的傑出新陳代謝科醫師。
廖醫師告訴我,「糖尿病自己都可以檢測是不是惡化,一旦惡化,腳底雞眼、手指末梢神經都會逐漸頓化,因為血液中糖分太高,循環不好導致!」
「也就是,」廖博文醫師強調:「戴著手套、穿著襪子,就是這種感覺。」
是啊,難怪我的腳掌的雞眼越來越厚了,像是一直穿著襪子,原來這是糖尿病的末梢循環不好的鐵證啊!我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到目前,我只上過一次手術台,就是四十六歲時候,在台安醫院割掉左腳掌拇指、食指間的巨大雞眼,實在太難受了,連走路都受影響,當時台安醫院外科主任謝醫師主刀,他手術前告訴我,「割了還會長出來!」
我竟沒有想到,那是糖尿病來襲前,身體對我的一個遙遠的警告啊。
談到雞眼,我老婆也說,她想起來,因為糖尿病併發症過世十多年的岳父,生前,也是五十多歲開始長雞眼,而且長個不停。是的,那就是糖尿病的小小警告啊。
警告你,離心臟最遠的人體雙腳掌,早就受不了你血管中濃濃的糖水!
血糖高、血液流動慢,動脈、靜脈都帶著不該有的濃稠液體流動全身,隨著微小的腳掌血管,因為管壁窄小、血紅素不足,運動又不足,雙腳肌肉缺乏回彈的力道,無法幫助濃稠糖血回到身體。
逐漸,腳掌的循環頓化,皮膚長老繭般,開始一層層長雞眼,這就是警告啊,天啊,我怎麼這麼笨,沒有警覺!
《湯姆漢克斯也該是罹患糖尿病了》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 7
二屆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幾個月前,公開承認:「我罹患了第二類型的糖尿病!」
我想,也該是他罹患糖尿病了!以我對他從影的如數家珍,我們來看:
一、1994年,他的第一座奧斯卡影帝,【費城】,演一個同志律師,最後愛滋末期的形銷骨立,非嚴格且激烈的減重不可。
二、拿過1994、1995(【阿甘正傳】)二座奧斯卡後,接著提名的【浩劫餘生】,(Cast Away)他演一個「現代魯賓遜」,從胖嘟嘟的UPS貨運公司經理,陷身孤島三、四年,又再次變成竹竿。
二月底去內華美麗華戲院看【藥命俱樂部】(Dollas Buyers Club),大帥哥馬修演一個毒癮犯,那種瘦巴巴、風吹就倒的形象,讓我想起湯姆「為藝術犧牲」,變身形銷骨立的經驗。
等待進場看【藥命俱樂部】前,卡通教主華德狄士尼的故事,【大夢想家】(Saving Mr. Banks)預告片,我看得入神,因為,湯姆,飾演狄士尼,好胖大的美國典型白人紳士!他又胖了!
這樣極端的忽胖忽瘦,其實是傷身體的,而且,極容易得到糖尿病!
誰說的?我說的,因為我和二屆影帝湯姆,都是這樣,催化提早得到第二類型的貴族病!
現在我有了基本的健康常識,維持標準體重,健康的腰圍,是多麼重要的健康管理!而過去,我總是覺得體重、身材不重要,因為我的本事,是平面媒體,我不以俊秀外表取勝,我不愛運動,犯不著為了外型讓自己節食、勞累運動吃苦。
因為我的時間,要留起來讀書,我的本事,是頭髮下面的東西,不是頭髮上面的造型,因此,過去,我對,髮型、美容、美食、瘦身,時尚…都抱以輕忽態度,認為 是膚淺之男性、女性、跨性、多元性別的朋友們,才會珍視的議題,我重視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哲學,乃至,訴諸性靈、信仰的,「人生品味」、「價 值體系」、「信仰認同」這些玄之又玄的抽象議題(老婆認為我不切實際極了!有時她趁我大放厥辭時候,叫我:「閉嘴!」)
想起和我大伯父同年(去年七十六歲、糖尿病多重併發症過世)的故鄉理髮師,阿柱師,我每週回桃園龜山,經過他的理髮鋪(我從有記憶就是給他理髮,應該四十 六年的老顧客了),總看到微微駝背、但是瘦高、勻稱的老先生,還是那麼優雅站著掃地、清理店面,為曾孫輩分的小朋友理髮。
時光一晃過了半世紀,我突然想起,我原本和阿柱師一樣,有著美好的瘦削、高挑的標準身材(我大學時代,一七六公分,五十八公斤),但是長達四分之一不間斷 的記者生涯,忙碌和無紀律的飲食,加上不運動,讓我忽胖忽瘦,最胖有八十六公斤,瘦的時候,也瘦到六十出頭,又回到輔大時代的形銷骨立,如此,忽胖忽瘦四 輪,我想,我和Tom Hanks一樣,不罹患糖尿病也難!
如果以我全胖時期的八十六,減掉五十八,這二十八公斤的肉,是什麼概念?
美國黑人脫口秀女王、歐譜拉Ophrah Winfrey一次減重十公斤,大大自矜自喜,推出一拖車、十公斤的切塊豬肉上節目,炫耀她到底減了多少肉,那場秀,迄今被津津樂道,不愧是show people,想出這種花招。
我們成年人動輒八、九十公斤,為什麼感覺沒有這麼重?因為,一方面,骨頭重,一方面又直立,均攤提到二米高度視野,看起來沒有平面的一拖車的豬肉那麼集中而恐怖!
其實,還有一個因素,是人體的「氣」,讓你覺得身輕如燕!
「氣」這東西,是中醫、西醫最大的分野,吵了百年還在吵,西醫認為,科學儀器檢測不到的東西都是假,不必怪力亂神,說東道西,胡亂牽拖,說什麼「氣」主宰 健康;中醫則直接指責西醫醫療的死人,是切塊的人體器官,是「鋸箭法」,等到被西醫醫療好,人受到的副作用的傷害,也差不多了(證諸近日奧斯卡熱門片【藥 命俱樂部】,講的也是一九八0年代,美國主流醫療還是用毒性甚高的AZT來醫療愛滋病,反而促使他們更早送命於醫院。相反的,男主角,馬修奧康諾,因緣到 墨西哥找一位有良心的非主流醫師,用增益補氣、而非趕盡殺絕的藥物,維他命等等,反而多活了七年,這是真人真事,發生於德州達拉斯的。)
中醫視人體為一個整體,氣的暢通是健康的根本,「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所以,太極拳、打坐、拔罐、針灸、推拿、國術、氣功等等,也不外是以通氣、打通血路,啟動人體的「自己療癒」的過程,病自然如「抽絲」般,慢慢隨著人體氣通了,而好了。
那麼糖尿病是怎麼回事?中醫視人體為「小宇宙」的「小周天」(相當於宇宙萬物的「大周天」),到底哪一個環節、哪一個周環出了差錯!?
事實上,醫界迄今對糖尿病束手無策,只說,「可以控制,不能治癒」。傳統中醫,直接說是「消渴症」,越吃越多越瘦,越排越多吃更多,陷入無窮的飲食和排尿的惡性循環,肌肉消瘦,漸漸沒有皮膚的潤澤,人懨懨欲睡,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動力,未老先衰,正是如此!
我媽媽近日頻頻在老家觀察眾多和她平輩(長輩都已經九十以上,如果碩果僅存還有)、晚輩,包括我,也是她密切觀察對象,只要無緣無故消瘦、氣色不佳者,我 媽媽一律猜測:「有糖份了!」(閩南語患糖尿病說法)當然,是這樣猜,總比猜,「有壞東西了!」(閩南語患癌症說法)要厚道。
我三年前,就被我親生母親釘上,一直猜我中獎了,我不承認(一如我老爹),終究傷口不好、身體搔癢的症狀讓我投降,承認自己是糖尿病患者,開始積極治療。
這一切當然都要感謝我防微杜漸的母親。
糖尿病仍無解,但是一般醫界(中醫、西醫都是如此)逐漸建立共識:飲食控制、運動,然後,睡得好,這三個日常生活基本要領抓好,血糖不會惡化,就可以和平共處一輩子,像是我家庭中醫、民生社區的華泰中醫院長施純全醫師告訴我,「糖尿病活到九十幾歲的,比比皆是!」
所以,病友們,不要自暴自棄,針對醫師囑咐,乖乖每日服藥,飲食節制,忌口,運動,過平淡生活,而且,切記,不要再:忽胖忽瘦!
人家了不起的二屆奧斯卡影帝,Tom Hanks,是為了藝術犧牲,才忽胖忽瘦,想他三十多年前還是俊美少年演的、為他首度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跳入未來」(【Big】),正是你我少 年時,高瘦英挺俊美的時刻,曾幾何時,他是厚重、胖墩如一座山的卡通皇帝,華德.迪士尼!時光無情,我們要善自珍重啊!
(以上刊登於2014年3月7日)
《肥胖與糖尿病》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 8
八十歲告別人間﹐豐碩的身影
獻給剛走的 爸爸的三姐 三姑媽
(前言)糖尿病忌諱肥胖。但是哪一個慢性病不是忌諱肥胖?我住在芝加哥的朋友Alex,台灣交通大學畢業,旅美近三十年,他也和我一樣,四十多歲就罹患糖尿病,他的美國主治醫師,千交代萬交代,Diabetics不可肥胖,膽固醇要嚴格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更要控制到比常人低,才不會有中風風險。
我們都有常識,但是糖尿病患能控制口欲嗎?
我們這一代,不忌口,死了活該,但是我父母那輩,尤其,八十歲的三姑媽,小時候常挨餓,她老了,對自己好些,卻發現會危害健康!三姑媽命太苦了,小時候童養媳,成年要去風月場為養母賺錢,中年生了逆子,晚年幸好有第二任先生對他好,但是三姑丈是藍領泥水匠,沒有積蓄,都靠三姑媽。這樣只剩老公和些許資產的可憐老婦人,不對自己好些,不多吃些大魚大肉,難道還期待下輩子輪迴成為好命的千金嗎?我贊成三姑媽及時行樂。
但是我家族糖尿病的基因,一定在五十歲就找上她了,三姑媽與糖尿病相處三十年,終於告別人間,我說,三姑媽,你是對的,好好對自己,人生苦短,祝福你往生蓮國,一路好走。
幾個月前剛辦完告別式、享年八十歲的我父親的三姐,三姑媽,長輩們都稱呼她「阿月」(立刻聯想到資深戲劇學家、汪其楣名劇【舞者阿月】,獻給台灣現代舞的先行者、蔡瑞月女士),阿月一生命苦,對自己晚年的經濟大事極有危機感,因此安排得井井有條,她刻苦、節省,只有對「吃」比較放縱自己的食慾,因此,從六十歲以後,身型日漸龐大,她毫不在意,每天拖著她蹣跚的步履,步行五百公尺,為她的父親、當時已經老邁的祖父(祖父後來享年一百歲)送燉品、點心、補品、零食,天天不斷。
三姑媽其實是苦命的童養媳,嚴格講,祖父母四分之三世紀前、將她送往桃園市當童養媳,固然是礙於當家的、兇悍的曾祖父的命令,但是七十多年前,桃園縣鄉村農家的迷信,女孩一出生,就要算命,三姑媽當時被算命說,命不好。
我懷疑,當時十個女孩,有九個被算不好,桃園 農家,七十多年前,普遍吃不飽。於是三姑媽被送到桃園市當養女。成年後,養母要她去上班。
文盲養女上什麼班?可想而知。
為什麼晚年的三姑媽放縱口欲?她完全不理會新陳代謝科醫師的警告,「藥全部丟垃圾桶。」媽媽告訴我。
因為她的人生只剩下這樣的樂趣。她為什麼要忌口?如果你有一個被虐待、被剝削到底的人生?
敬悼三姑媽。
我寫下:
老婦人
如果從背後遠遠看,只看她那頭蓄著古典男士西裝頭、白髮皤皤的、一絲不苟的造型,你會誤以為三姑媽是一個身軀略肥胖、上了年紀的老紳士;三姑媽其實是高齡快八十的賢淑婦人,每天提著不鏽鋼盒,像是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那般準時,走在家鄉這條鄉鎮幹道上,她身旁機車呼嘯而過,三姑媽以不變應萬變,從來不會為年輕的飛車黨皺個眉頭。
她手提的不是便當,而是下午四點固定的甜、鹹點心。
不論風雨或豔陽,沒有一天停過,她的雙腿因年邁無力,又因年前被機車撞傷過,走起路來頗嫌重心不穩,所以走過五百公尺長的街道,對她是一大挑戰,但是她堅持日日漫步到她二弟、我爸爸家,奉上她精心烹調的點心,給她一百歲高齡、已經是人瑞的父親,也就是我的祖父享用。
祖父年邁,已經食不知味,三姑媽親手烹調的美食,經常便宜了幾位曾孫、曾孫女,說到晚輩饕客,我那一對兒女也在列,三姑婆下午定時的炒麵、稀飯、營養豐富的各式肉湯,經常進了我那對猛長身量的兒女腹中。
三姑媽不在乎,她是大方的長輩。七十八歲高齡,霜髮剪成俐落的清湯掛麵。走過人生風雨,三姑媽彷彿以點心在召喚些什麼,雖然她自己也不清楚。
三姑媽命苦,獨子過世也近二十年了吧?兒子生前人格不成熟,近四十歲的人,天天向母親伸手要錢,不遂就砸電視、摔玻璃,三姑媽嚇得將私房錢東藏西藏,就怕老本被掏光。老伴不是兒子的生父,繼父繼子勢同水火,日日吵鬧不休。
獨子過世,也算饒了親生母親一命,否則三姑媽只怕難逃老本被逆子掏空,要落到露宿街頭。三姑媽自此將滿懷愛心,轉回自己百歲人瑞的生父。
是的,三姑媽是養女,按理是沒有義務反哺生父。因為七十多年前,台灣日治時期的桃園縣龜山鄉村農業社會,「童養媳」風俗盛行,三姑媽一出生就被送出原生家庭去當城裡、桃園市人家的養女,養母把三姑媽當成搖錢樹,沒有將養母的兒子和三姑媽「送做堆」配成夫妻,反而精心安排三姑媽去從事以美貌換取財富的交際業。
三姑媽替養母賺得幾幢房子,換得自由身,也攢下自己後半生的老本,年輕時候美貌出名的三姑媽,相中一位應酬場中的露水情人,像是黃春明經典短篇小說【看海的日子】裡面那位女主人翁梅子,三姑媽也私托傳宗接代大任,果然取得完美情人的骨血,懷孕,獨自生下獨子,如願成為無願無悔的、半世紀前台灣社會還很罕見的「單親媽媽」。
但是三姑媽不是黃春明筆下的梅子,她絕對沒有逆料到四十年後,獨子將自己挫敗的人生,完全歸罪於母親,千錯萬錯,只因為自己是一個私生子。
逆子走後,雖然心痛,三姑媽打起精神和曾是版模師傅的老伴,攜手共度人生。時光飛逝,三姑媽這一晃又逼近自己人生的暮年;而生父、我的百歲祖父,又堅強活過第一百零一歲的春天,最後這二年,都是她的二弟媳、我的母親在照顧已經尿失禁的公公、她的老父。我老母是賢淑孝媳婦,卻日日過著把屎、把尿的地獄般日子。苦不堪言,苦不能言。
三姑媽默默看在眼裡,年近八旬的她已經無力幫忙處理大小便失禁,一天,拿出她多年積蓄的首飾,一個玉環手鐲,遞給我的母親:「我都知道你最孝順,這個送給你!」
我七十高齡的母親,轉述這「贈玉鐲」的一幕,才深深感喟:「心細如髮,做人周到,命苦從不怨嘆,三姑媽的一生真不容易!」
三姑媽走了﹐八十歲不算夭壽﹐但是她人生後半期﹐決定對自己旺盛的食慾寬鬆一點的晚年人生目標,其實聰明並沒有錯﹐既然要走,走前快樂點,其實利己】利人,心情愉快的養病、往生,何嘗不是福氣?媽媽說,「三姑媽就這樣過了一生!」
(糖尿病與我的家族之8:《肥胖與糖尿病》刊登於2014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