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社會團結經濟研究室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政策研究
    • 「不存在的重覆課稅」-論兩稅合一之弊
    • 世上最公平的稅
    • 以勞工為燔祭的服貿協議
    • 健保第五、六類人口與鎖卡人數
    • 六都基本工資家庭租屋能力調查
    • 勞動套利、經濟寡占對青年貧窮與社會衝突的潛在危機
    • 勞動生產力分析
    • 勞動貧窮人數
    • 台灣青年的就業危機
    • 各行業運用非典工作人力狀況
    • 向德國倡議每週30工時看齊
    • 基本工資的真相-勞動成本外部化與風險涓滴
    • 基本工資的M型化效應
    • 大專學歷失業潮
    • 失業週期與失業年齡
    • 孤獨死(Kodokushi)
    • 實質平均薪資衰退
    • 從青年高失業低薪看世代正義
    • 扛債世代
    • 拒課資本利得,算那門子的富人稅?
    • 政府派遣的謊言
    • 政策資本化之下的風險涓滴與經濟封建體系
    • 月收入低於基本工資人數
    • 生產力與薪資分配
    • 看不見的貧窮
    • 窮忙行業
    • 美國勞工加薪的「十一種撇步」,台灣呢?
    • 自營作業者的自我剝削與貧窮
    • 自由經濟的替罪羊
    • 自由經濟示範區-減稅瘋潮再起
    • 薪資的性別差異
    • 解密,2015窮忙行業
    • 誰是工作貧窮者?
    • 誰的彈性、彈性的誰?彈性工時的幾點思考
    • 貧窮的弱勢性別
    • 責任制適用職業
    • 長期失業人數
    • 六都基本工資家庭租屋能力調查
  • 邁向經濟民主原鄉-從共管進化到共營的社會團結經濟契機
  • 觀點思考
    • 勞動合作的市場典範:工作者合作社(worker cooperative)
    • 失業者創業,是出路?還是神風特攻隊?
    • 新世代的工會發展路徑-社會經濟的合作契機
    • 低薪與非典的成本外部性 —新自由主義下的貧窮真相
    • 經濟民主:尊嚴勞動的指引道路
    • 貧窮只因不努力?
    • 致貧經濟-如何掙脫?
    • 如果如果亞馬遜是一家合作社
    • 如何在COVID-19疫情中應對經濟危機?
    • 平台經濟的解毒劑─奪回組織控制權
    • 新世代的工會發展路徑-社會經濟的合作契機
    • 經濟民主是什麼?真正的涓滴
    • 危機時期的利他主義!─經濟民主的自助互助策略
    • 以經濟民主創造真正的共享經濟
    • 合作運動的復興策略
    • 囚犯困境與合作效率
    • 因應現代社會需求 合作社的復興之路
    • 改寫健康不平等:經濟民主的無形價值
    • 爆紅的SWIFT,其實是一家合作社
    • Pseudo Cooperatives的風險與危害-從國際定義說起
    • 《懲罰貧窮》推薦序:製造貧窮冤案的演算法
    • 細說合作原則:關於民主控制
    • 我們會迎來僕役經濟嗎?
    • 不存在的三億人
    • 城中城的教訓,我們遺漏了什麼?
  • 給永續一個值得期待的理由
  • Pseudo Cooperatives的風險與危害 -從三大國際組織的警告說起
  • 以經濟民主抵禦永續風險
  • 合作社如此美好!為何那麼少?
社會團結經濟研究室

-關於經濟民主&合作經濟-

  • 淨零如何公正的轉型

  • 低薪社會,何解?

  • 隱藏在GDP分配下的兩極分化

  • 邁向經濟民主原鄉-從共管進化到共營的社會團結經濟契機

  • Pseudo Cooperatives的風險與危害:從三大國際組織的警告說起

  • 無人接班的企業困境:以員工所有權對應銀色海嘯的可行性

  • 城中城的教訓,我們遺漏了什麼? 

  • 坐在黃金上的貧窮:疫中重建社區與合作社的團結共生

  • 新聞結合合作社:是媒體新時代的發展契機嗎?

  • 《合作的艱難》勞動合作社的比較利益-以勞動者觀點出發 簡要版|全文版

-關於貧窮-

各行各業裏都隱藏著貧窮困苦的勞動者,或污穢衣履在惡劣的工作地點中揮汗,或衣冠楚楚在街頭巷尾中奔忙。工作貧窮並非社會以為的表面,透過各項統計數據分析,我們將能看穿工作貧窮與分配不均之間的顯著關聯性。

  • 六都基本工資家庭租屋能力調查

本項調查的租屋資料來源是以591租屋網站,收集位於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六都之出租物件資訊,資料收集期間為2018年 4月24日至5月11日。在盡可能排除停車位、店鋪、專供外籍移工宿舍使用與重覆刊登資料後,共計取得實際存在租屋資料67506筆資料(以下簡稱六都全體租屋)。基本工資對象採用2018年基本工資(minimum wage)月薪22000元,並以國際常用的「30%租屋原則」 設算基本工資所得族群的可負擔租金上限。再以個人及家庭基本工資所得的可負擔租金上限,分就租屋網站所登刊之各項資訊進行分析,藉以反應在六都生活的基本工資所得者及家庭,於實際租屋市場中以其有限經濟條件,所能獲得的真實居住品質與環境。 。 

六都基本工資家庭租屋能力調查(全文下載) 

「反貧困」才是「拼經濟」:理解貧窮的理性

關於臺灣的貧窮現象,應該試想幾個問題:面對窮困狀態,大家都知道拚經濟,但到底臺灣長久以來拚了什麼樣的經濟?再者,何謂貧窮?是否政府對貧窮的定義太過嚴謹,所以被劃分為窮人的比例相對較少,因而無法真實呈現貧窮議題的嚴重性?

 (繼續閱讀)

勞動套利、經濟寡占對青年貧窮與社會衝突的潛在危機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但許多國家擁抱新自由主義後,卻打造出不利青年發展的環境,使得青年失業與低薪成為「新全球化」運動。今年6月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公開譴責全球經濟體系,控訴「全球正在拋棄整個年輕世代,只為支撐岌岌可危的經濟體系」。教宗的發言凸顯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主導全球之後,各國即出現以經濟發展為名削弱勞動所得、擴大貧富差距,並導致青年世代的集體貧窮。當青年工作所得難以支應家庭支出,必然加重未來對救助與福利的需求壓力,但國家卻因財政赤字限縮福利提供,此一供需衝突將使社會與經濟陷入高度風險與動盪。(繼續閱讀)

解密,窮、忙行業-2015年窮、忙行業調查報告

「低薪」、「過勞」一直是台灣勞工對當前勞動環境的共同認知,台灣勞工的努力雖是世界第一等,但許多行業的薪資與相關勞動條件卻處處矮人一截。台灣勞工陣線、貧窮經濟研究室、青平台等民間團體共同利用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2015年《薪資及生產力統計資料》以及《人力運用調查》,針對橫跨工業及服務業在內全國93個行業進行資料分析,找尋出當前全國各行業中最低薪、最長工時、男女薪資差距極大,以及非典僱用比例最高等指標,並且要求包括勞動部等相關單位,應密切注意這些行業是否有勞動條件漸趨惡化的趨勢。

調查小組成員:洪敬舒、吳易真、曹雅婷、歐陽政杰、鐘映庭

  • 2015窮、忙行業調查報告(全文下載)

政策資本化之下的風險涓滴與經濟封建體系

以勞務交換報酬,是勞工及其家人維持所得安全最主要的支持系統,若個人資本不足以維持基礎生活,轉由福利與救助體系接手,是確保國民所得安全的社會運作機制。此項概念在我國憲法的「社會安全」一節中已有清晰的輪廍,基於就業是人民獲取所得的主要來源,憲法第152條明訂「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工作機會」,確立國家應透過就業促使機制,使得人民經由勞務取得報酬,維持應有的生活品質;至於失業者或因所得不足而難以維生者,憲法第155條則明訂「人民之老弱殘廢,無力生活,及受非常災害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扶助與救濟」,因此憲法對於人民生活的基本承諾,是經由基礎性的就業安全與保護性的社會救助所共構的體系,並透過兩者互補流通確保國民應享之所得安全。(繼續閱讀) 

扛債世代

「時代創造青年、青年創造時代」,一直是社會對於青年世代最深的期許。不過,從近年來的大專生22K、薪資倒退,到沈重的學貸、付不起的房貸,從民生事務到勞動環境,資本主義與全球化風行草偃半個世紀之後,時代的整體發展對青年世代似乎已是利多於弊。換言之,時代至今仍持續創造或形塑青年,但青年已經難以參與時代的發展,更遑論要「創造時代」。而週刊雜誌《財訊》在2011年的379期的報導中,更以「憨膽世代」稱呼所謂的7年級青年族群,因為「他們是經濟機會最少的一代,卻也是對前途最樂觀的一代...」。(繼續閱讀) 

  • 失落的一代-當前青年世代的結構性就業困境 

2008 年金融海嘯衝擊全球,青年失業頓時升格為全球性議題。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 2013 年全球青年失業率達到 12.6%,約有 7,300 萬名青年處於失業狀態。失業持續惡化,即使獲得就業機會的幸運兒,也因競爭激烈導致薪資縮減,當代青年已陷入「失業」與「低薪」的雙輸 (lose-lose)困局,臺灣自然無法倖免。經歷超過半世紀的發展,即使職場態樣、勞動環境早已丕變,但是經濟奇蹟仍深烙印著老一輩。70 年代的經濟起飛,勞動巿場處於「事求人」的熱潮,求職者無需四處奔波傷神,努力辛勞就有美好光明前程, 更見證整個美好世代。然而 80、90 年代傳 統產業出現首波外移潮,緊接著 2000 年後 3C 與高科技產業亦隨之大舉外移至中國,關廠歇業導致職缺競爭激烈,同時推高失業率,2009 年 8 月總體失業人口一舉突破 67 萬人,顯見就業環境早已從「事求人」異變為「人求事」。在此時,為數龐大的青年頂著史上最高平均學歷的光環進入職場,卻發現張開雙手迎接他們的竟是勞動低薪化與學歷貶值的環境...... (全文下載)

  • 誰是工作貧窮者

工作貧窮不是新產物,它存在已久。有人或稱之為「窮忙族」、「薪貧族」、「在職貧窮」、「勞動貧因階級」,雖名稱不一,但代表意涵仍然相同。這些名稱所指涉是一群有工作、有所得,但自己及家庭持續陷於經濟貧困的社會底層族群。工作貧窮的成因,不在於勞動者是否辛勤是否努力,乃在於工作時間、所得,與家庭經濟必要支出之間的不對稱...(全文→)

  • 各行業運用非典工作人力狀況

雖然經濟全球化具有刺激區域經濟成長與部分企業快速擴張的效益,但是在全球化效應下,亦產生彈性勞動取代穩定工作的巨大副作用。以日本為例,二戰之後經濟快速擴張,1950年代後的日本企業開始出現終身僱用制度,勞工一旦進入企業便會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直到退休。...(全文→)

  • 向德國倡議每周30工時看齊

在德國相當知名的時代週刊在2013年2月份刊登一則報導,在德國正有超過一百位學者、工會幹部、政治人物、教會、環保組織代表,透過一封公開信呼籲當局,應在不降低工資的前提下降低工作時數至每週30小時,倡議者更在公開中呼籲:「工作時間的減少將導致更多人就業。」...(全文→)

-關於基本工資-

  • 基本工資的M型化效應

基本工資一向是檢視勞資所得分配正義的重要關鍵。對勞方而言,法定基本工資的提高,等於是透過公權力直接要求資方對適用基本工資者予以加薪,因此基本工資愈高,勞方受益愈多。但相對資方而言,基本工資漲愈多,愈代表獲利的壓縮,以致基本工資漲與不漲,一向是近年來勞資雙方主要爭議的關鍵之一。...(全文→)

  • 基本工資的真相-勞動成本外部化與風險涓滴

自今年7月起我國基本工資(等於各國的最低工資)月薪正式調整至20,008元,時薪為120元。社會主觀印象多認為基本工資族是以青少年或中高齡打工族為主,人數並不多,但根據勞動部統計(2015),此次調漲月薪制受惠人數約186.78萬人(含產業外勞約32萬人),時薪制則有44.97萬名勞工,僅本國勞工就有超過200萬名基本工資族群。龐大的人數代表依靠基本工資過活的勞工,是跨越各年齡層,許多更是組織家庭及養育子女者,因此基本工資的高低對其家庭生活品質是極具影響性。...(全文→)

-關於稅制與分配-

  • 淺析綜合所得稅的租稅不平等與社會不公-文/洪敬舒

(本文登刊於《社區發展季刊》151期)

挾著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的新自由主義,透過全球化的經貿擴張創造了經濟榮景,但獲利配置結果卻造成全球所得分配漸趨倒 L 型,少數人掌控更多的財富,而貧窮人口則與日俱增。根據國際扶貧組織「樂施會」(OXFAM)的推估,全球前 1%富豪的財富總和,已從 2009 年占全球總財富的 44%成長到 2014 年的48%,剩下 52%財富之中,46%是由前 20%的其餘富人所掌握,而最後的 6%才由全球80%的人所共有。樂施會同時預估在 2016年之前,全球五成以上的財富將由為數 1%的超級富豪所掌控,資產總數將超過全球 99%人口的總合。..(全文→)

  • 「不存在的重覆課稅」-論兩稅合一之弊-文/洪敬舒

施行近15年的兩稅合一制度,在去年財政部主推的「財政健全方案」中首度進行大規模修正。自今年起,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股東(或社員)獲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在申報綜合所得稅的股利所得時,原本可全額扣減企業所分配之營利事業所得稅額,將改為僅半數可扣抵。此改革方案對於持有股票較多者必然造成衝擊,也因而成為大戶條款之後富人磨刀霍霍的稅改方案。...(全文→)

  • 拒課資本利得,算那門子的富人稅?-文/洪敬舒

稅制不公一直是民怨之首,總統大選時「貧富差距」更成為主要攻防戰之一。選前,才對著全國人民說出「提高富人稅是正確方向」的馬英九總統,選後挾著689萬張選票立即拋出「富人繳稅太重」的論點,強調適用40%稅率的富人只有4萬戶,占納稅結構0.7%,但所繳納的稅卻占綜所稅收入的46.8%,顯示「富人稅已經繳重」...(全文→)

  • 世上最公平的稅-文/洪敬舒

打從3月底前財政部長劉憶如拋出證所稅開徵,至今已超過100多天,隨著立院休會,爭論不休的證所稅看似暫時止息,但朝野早已敲定在臨時會期間,將再協商闖關,屆時朝野誓必再起唇辨舌戰,經過朝野一再折衷、交易、妥協,最終三讀通過的版本,還是證所稅...(全文→)

-關於自由經濟-

  • 自由經濟的替罪羊-文/洪敬舒

2008年,歐美多所大型銀行括起倒閉風潮,一夕之間全球金融風暴瞬間空襲全球,雖然台灣的金融業並未遭逢太大衝擊,但歐美消費消心不足仍影響台灣電子消費產品代工出口業績,以致2009年GDP成長率出現-1.81%。在此次前,台灣也只有2001年因全球網路泡沫化出現-1.65的成長負數。衰退加上無薪假引起莫大恐慌,此時以「工業總會」為首六大財團組織,便藉此良機開始叫賣「減稅救經濟」的黑膏藥,大舉宣傳低稅會吸引海外資金就能帶動經濟榮景。甫執政的馬政府立即全盤接受。財團政府聯手救經濟的策略,便是將租稅抹成惡瘤,務必盡除。...(全文→)

  • 以勞工為燔祭的服貿協議-文/洪敬舒

政府一再宣傳服貿協議將有效提升經濟,然而兩國之間的經貿開放不僅象徵貿易往來頻繁、區域經濟趨向緊密,在自由貿易框架中更含括勞動力的流動,並隨之衍生勞動條件適用、法令管轄,以及社會保險概括範圍的差別性。但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開放議定,從ECFA、服貿協議乃至洽簽中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皆觸及諸多勞動議題,但在各兩岸協議文本中皆全數缺席。顯見所謂的自由開放振興經濟,不過是「重財團輕勞動」本質思維的復刻版。 ...(全文→)

  • 自由經濟示範區-減稅瘋潮再起-文/洪敬舒

自由經濟示範區成為當前政府拼經濟的最大藥方。這帖集歷來政策鬆綁大成之藥,是毒鴆還是黃蓮,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零碎措施中,已可見端倪。不意外的,「減稅」再度出現在處方中,並被經建會管中閔稱之為外資的致命吸引力。 ...(全文→)

本網站為非營利單位,內容資源均為研究員洪敬舒撰述。文章採公益開放但僅供非商業使用,引用本網站所有研究內容、報告、文章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若有不妥請來信告之予以撤除。

│Email:workingpoor.tlf@gmail.com│電話:02-23217928│關於研究室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