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作業者的自我剝削與貧窮

文/洪敬舒

工作貧窮並非新時代產物,從以往的農奴,到工業時代初期在巨大機器陣裏,冒著身殘風險穿梭其中的工人階級,都是工作貧窮的時代樣板。勞動工時,甚至遠超過上帝為人類制定一天24小時的一半,但是他們仍舊貧窮,連同整個家庭,終其一身都在貧困中渡日。200年過去,文明及科技出現不可思議的進步,連奪走億萬生命的天花都在1979年後完全絕跡,唯獨貧窮,非但未能消失,反而像瘟疫般不斷漫延。

1980年代起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勞動巿場出現結構性的變化,新興的「彈性化就業」取代以往的「充份就業」模式,企業大量利用派遣、外包、部分工時及臨時性等非典型就業,減少人事支出與開銷成本。全球化風潮從歐洲擴大至全球的同時,工作貧窮隨之襲捲歐美地區,隨後非典型就業模式吹進東亞地區,成為國際主要代工生產基本的台灣,也難以脫離這股狂潮。勞動彈性化的趨勢,不僅造成傳統就業環境的漸進崩解,來自企業、人力仲介等管道的多重勞動剝削,更導致勞動薪資的低價化,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2001年的部分工時者,平均薪資尚有24038元,到2010年已經降至13879元。不僅非典工作者如是,一般受雇者亦同,每月工作收入低於3萬元的總人數更高達359萬7000人,已占總受雇就業者的44%。

自營作業者的自我剝削

受雇者獲得的薪資分配比例,大多操控在資方的決定權,若雇主決意獨攬,受雇者自然容易淪為工作貧窮者。反之,若勞動者屬於自雇身份,「所賺即所得」,按理是可免受他人剝削的無奈。但事實上,根據各項資料顯示,工作貧窮化的趨勢不只漫延至一般職場,就連自營作業者(即自雇身分)也無法避免被剝削的不幸。只是,剝削者不是他人,正是自己。

五月份的報紙中有則版面不大的新聞。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巴士司機,由於長期開車的坐姿,導致腰椎退化,一家生計頓時陷入困境,報導中不僅只是陳述主角所面臨的貧困生活,也點明了他的工作狀況:

阿軒無奈地說,一家原本靠他擔任巴士司機每月掙得3萬多元為生,未料2月底因腰椎狹窄併腰椎退化進行手術,現仍需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因孩子尚幼,需妻子看顧照料,家中又有失智老母親與嚴重肝硬化哥哥。「我不能上工,一家5口不知道吃什麼。」阿軒表示,10多年前當兵有腰傷舊疾,這些年來,「每天坐著開車超過10小時,腰痛情況越來越嚴重。」阿軒無奈地說,最近常痛到半夜掛急診,只能向親友籌借11萬元動手術。 阿軒的吳姓同事說,近1年來,常見阿軒臉色蒼白、忍著痛開車,「腰脊痠痛是我們司機工作的毛病,只是沒想到阿軒這麼年輕、病況卻這麼嚴重,希望他能早日康復回來上班。」 (引自蘋果日報2011年5月2日報導) 

報導中的阿軒即是典型的自營作業者,而工作貧窮的勞動風險,不僅出現於受雇者身上,同阿軒一樣的自營作業者也難以悻免。根據統計全國約有133萬4千位人,其中不乏富有與小康者,但多數自營工作者卻比非典就業的受雇者,更接近工作貧窮的困境。據統計,133萬自營作業者中,高達97.8%為全日工作者,僅2.2%的工作時間屬於部分工時,而從事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的自營作業者,其比例更只有0.75%,遠遠低於800萬受僱者的6.51%,因此自營作業者不論是工作時間或工作形態上,完全不同於非典就業者,正因為自營作業者可自定工作時間、計劃,自然也需自負盈虧,因此自營作者業者在超時工時上的自我剝削程度,甚至較受雇者更為嚴重。

依主計處所發佈的每週平均工時統計資料,99年5月間,受雇者每週平均工時落在40至44小時的人數超過59.54%,反觀自營作業者的平均工時從40至60小時之間的合計比例高達75.94%,等於是133萬名自營作業者中有100萬人的平均工時遠遠超過受雇者,就連工時超過60小時以上的人數也高達11萬6千人,幾近受雇者的6倍。

自營作業者與受僱者每週平均工時比較

資料來源:主計處

「既然工作時間可依需求自我調配,那就多做一點,多賺一些」。必須完全自負盈虧的自營作業者,只能透過工作時間的展延,換取收入增加的效益,因此不難理解阿軒何以必須每日超過10小時開車的因由。但是超長的工時,並不代表自營作業者的「營收」就能倍增。事實上,正因為自營作業者經常性的收入偏低,只利用更長的工時,儘量提高營收效益。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

自營作業者的工作貧窮風險

主計處在99年人力運用調查結果顯示,133萬位必須自負營虧的工作者中有18.9%,即24萬人的每週工時超過35小時,收入卻低於17280元的基本工資,同一情況的受僱者的比例,則僅有3.69%。

再以性別觀點來看,女性自營作業者的工作貧窮現象,略高於男性自營作業者,女性工時多於35小時但工作收入低於基本工資的比率占此類人口的19.94%,略高於男性的17.48%,等於有近6萬6千位女性自營作業者,正處於工作貧窮的困境之中。

此外,從主計處的資料中我們也發現,自營作業從業人口似乎也受都會化程度的影響,即愈都會化的地區,自營作業者人數比例即愈低於非都會化地區以2010年為例,台灣地區從事自營作業者平均比例為12.67%,在各縣市中,自營作業者從業人口比例最高的前三區域,為嘉義縣(24.72%)、雲林縣(21.43%)及南投縣(21.43%),最低的區域為台北巿(7.92%)、新竹巿(7.98)及新北巿(8.83%),此一現象又與區域間的失業狀況互有影響(區域失業率請參考此頁),即就業機會較的地區,除了失業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迫使失業者轉為自營作業者。

被忽視的工作貧窮一族

收入來源相對不穩定,再加上缺乏分散與分攤意外的保險機制,使得自營作業工作者能受承受的生活風險更低,一受到景氣或疾病的侵襲,就像阿軒一般,個人及家庭都將陷入生計的困境。

每天不斷的開著車或是著小攤販,一坐一站就是十多小時,是許多自營作業者共同的工作生活。這些命運相似的工作者就存在社會各角落,倘若自營作業者還必須身兼經濟戶長的重責自然會因為家庭開銷的壓力,逼迫自己投入更多的工時,以期換取到多收入,但是根據研究室實訪談計程車、攤販的結果,許多自營作業者自陳,在合理工時之外再延長工作時間,投資報酬率不見得會等比增加,反而經常是工作愈長,收遞減。

顯見,自營作業者即使窮盡所有時間投入工作,也不能保證能掙得豐衣足食的報酬但相反的,過長的工時與工作勞累,必然會讓自營作業者飽受職業傷害的侵蝕累積,一拖垮身體也跟著壓垮整個家庭。這正是當前30萬名陷於工作貧窮的自營作業者,所被忽略共同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