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業運用非典工作人力狀況

文/洪敬舒(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

雖然經濟全球化具有刺激區域經濟成長與部分企業快速擴張的效益,但是在全球化效應下,亦產生彈性勞動取代穩定工作的巨大副作用。以日本為例,二戰之後經濟快速擴張,1950年代後的日本企業開始出現終身僱用制度,勞工一旦進入企業便會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直到退休。然而,1990年代開始遭逢長期的不景氣企業也面臨成長停滯,終身僱用制使得人事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日本企業便展用一連串裁員行動,一方面透過精減人事進行企業瘦身,另一方面則導入彈性勞動,如人力派遣、外包、短期約聘等新勞動模式,維持低人力成本以提供獲利空間,而同樣的模式也發生在台灣。

自1990年代隨著製造產業西進開始,台灣開始出現由製造業轉向服務產業的變化。產業環境轉型,連帶對勞動力的需求樣態也發生巨大質變,由製造業釋出的大量勞動人口開始流向服務業。也因為服務業與工業型態有著截然不同的生產模式與消費對象,更為強調彈性化、服務化以及人力資源超限利用的服務業,便大量啟用部分工時、臨時性或派遣人力等非典工作模式。

各行各業中,隨著專業、技術層面,以及人力替代的難易不同,部分行業使用非典工作的比例即明顯偏高。以主計處99年人力運用調查為例,在上述「部分工時」、「臨時性工作」、「人力派遣工作」等三種主要非典型工作模式,在工業中的就業者中有2.1%(7萬9000人)是屬於部分工時,有5.36%(20萬2000人)則是屬於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而服務業的就業者中,有4.61%屬於部分工時(28萬3000人),有5.06%(31萬1000人)為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註)。 (圖說:營造業中使用的派遣及臨時性人力,高居各行業之冠) 在97年的同一調查中,工業中部分工時比例僅1.73%(6萬6000人)、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比例為5.81%(22萬3000人);而服務業中部分工時比例為3.64%(22萬人)、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比例為4.27%(25萬7000人),顯見,不論在工業或服務業中,非典就業人口是呈現成長的趨勢。 不僅工業與服務業因產業差異,在運用非典就業模式上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就連相同產業的各行業,運用非典就業的喜好度也有相當程度的差別。以左表(99年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為例,在工業類別的行業中,以「營造業」及「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兩行業使用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的比例最高,其比例甚至高出其他工業類行業甚多,同樣的在服務業產業中「支援服務業」則是一支獨秀,使用臨時或派遣的比例甚至高達17.87%,其次則為「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7.64%)與「教育服務業」(6.96%)。

至於運用「部分時間工作」,工業類別中以營造業比例較高,達至4.61%,其次則為「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的3.05%;但在服務業部分,明顯可見所有行業都有運用此一非典工作模式的現象,而其中,以「支援服務業」(6.95%)、「住宿及餐飲業」(6.82%)、「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6.38%)、「教育服務業」(6.17%),其比例皆高達6%,而「批發及零售業」(5.32%)與「其他服務業」(5%)也高於服務業4.61%的平均比例。

一般而言,部分工時從業者因工作時間短,工作所得即相對受到壓縮;而臨時性或派遣人力,雖然工作時間乃至工作內容與正式員工相當,但工作酬勞偏低也不具收受各項獎金(如年終獎金)的資格,再加上工作保障與穩定度也遠低於正式員工,因而非典型工作者較典型工作者(正式雇員)容易淪為「工作貧窮族群」。顯然的,在上述大量採用非典就業模式的行業中,產生工作貧窮者的可能性,也就比其他行業更高。

註:「部分時間工作者」可能亦是「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故二者人數及占全體就業人數比率高於整體「非典型工作者」。

延伸閱讀:實質平均薪資衰退生產力與薪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