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演算法服務的免洗人力〉推薦序:我們會迎來僕役經濟嗎?

洪敬舒

建議各位讀者先把本書視為一則預言!

本書作者瓊斯把演算法對工作的不利影響視為一個重要提問,逐一解構成因、現狀及影響,最後歸納出讓人驚心動魄的未來,一個有關「僕役經濟」的預言。

對平台經濟的批判,近年來不絕於耳。相信享受到快捷、便利、廉價等好處的消費者不免納悶,為什麼要懼怕演算法?

其實答案已經揭露在「平台資本主義」的書名當中。直觀來看,它是平台與資本主義的結合。資本主義早就人盡皆知,人人都活在資本主義底下,太陽還不是依舊東起西落?至於用先進演算法作為核心肌群的平台,更是「潮」味十足。既能以驚人速度處理巨量訊息,成就人類達不到的境界,又能提供有效的按需服務,滿足多元需求。兩者結合能夠顛覆或激發更多創新,到底有什麼好怕的?

看在作者眼裡,這些都是平台資本主義製造的幻覺,因為它的DNA還是資本主義。

向下涓滴的風險

伴隨平台資本主義而來,不論叫「微工作」(microwork)、眾包(crowdsourcing)、「次就業」(subemployment)或「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背後都有相同的工作特質:低薪、臨時、不穩定又不被承認僱用。換句話說,由平台資本主義操控的演算法或平台,沒有製造出大量的專職工作,反倒輕易把原本幾千個人的專職工作,拆解成幾百萬個細瑣工作再向外分包,其中沒有一個人被承認與平台之間有勞僱關係,人人都是等待電腦螢幕跳出零碎任務的「自僱包商」。

大量使用這種勞動服務的企業,當然能夠盡情地享受前所未有的彈性。不但能在極短時間內召集足夠的微工作者,然後就地解散,等到有需要就再來一輪。整個過程完全不用負擔僱主的法定成本,簡直是資本主義夢寐以求的天堂。所以瓊斯主張「微工作是就業市場中的海市蜃樓,不是充滿機會的綠洲」。

平台資本主義盡情地把風險往勞工頭上涓滴的同時,也發揮出利潤往上集中的天賦。

只要控制住演算法,資本主義就能徹底主宰平台。接下來只需要創造出各式各樣溢美的形容詞,就能把平台從使用免洗筷勞動力的「人力仲介」包裝為「科技公司」。等到平台搖身一變成為股市的當紅炸子雞,資本主義就能輕易吸走天價資金。整個過程只有華爾街的歌舞昇平,對技術天才的崇拜掌聲,至於微工作者仍舊苦守著電腦等待接案。

獨自狩獵的微工作

人類對科技總有過度的期待,也經常忽略科技的使用目的與權力。一九三〇年經濟大師凱因斯(John Keynes)曾經預言自動化的興起,人類往後每週只需要工作十五個小時;三年後卻不得不承認,「我們發現到節約勞動力所使用的手段,遠遠超過找到新勞動用途的速度」。

對比九十年前凱因斯看到的失業,作者提出一個更加貼近AI社會的比喻,「在這些職位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恐怕越來越多專業人士變成要以狩獵採集方式賺取薪水」。

一旦技術被少數人控制,勞動就只是為資本生產利潤的工具。大批退回到狩獵生活的微工作者,就算敲擊高效能的電腦,收穫也不見得會比石器時代高出多少,因為他們只能獨自狩獵,再也無法群策群力。

所以關鍵便是,工作真的會被完全消滅嗎?

情況也許不致於如此地糟,只是發展趨勢也讓人難以樂觀。美國自由工作者聯盟(Freelancers Union)有過一份調查,二〇一七年全美國的自由工作者來到五千七百三十萬人,占全體勞工的百分之三十六,按這個成長速度,聯盟推估十年後將超過美國總受僱工作人口。但假若真的按本書設想的劇本發展,作者認為屆時我們將進入「僕役經濟」(servant economy):一個資本主義真正的天堂。

簡單地說,微工作人口變得更多,生活只會更加困窘,但是把人鎖在電腦面前的工作形態卻讓人互不相識,連工會也鞭長莫及。更多人必須忍氣吞聲以求生,連起身串連、動員對抗的機會都被剝奪之後,所有籌碼就盡歸資本主義,就算引爆貧富對戰,也能灑出數不盡的鈔票,雇用窮人來對抗窮人。

「我是人,不是演算法」

這樣的未來相信你我都不樂見。那該怎麼辦?

作者提供的因應策略先留予讀者自行判斷。不過書中提及二〇一一年的一場反抗運動,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在民間團體的號召下,大批來自微工作者的不滿書信湧入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的辦公室,其中一位寫下了「我是人,不是演算法」。

是人,就有通力合作對應的可能性。社會運動便是一種凸顯問題本質、吸引更多社會關注與集體行動的策略。除此之外,美國學者蕭茲(Trebor Scholz)也提出「平台合作主義」的概念,主張由從業者共同組成平台合作社對抗被資本主義控制的平台。相關資料頗多,讀者不妨接續本書之後列為補充及延伸閱讀。

所以無須灰心!面對工作者被消失的未來預言,只要盡早採取行動,我們其實還有許多挽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