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債世代

文/洪敬舒(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

「時代創造青年、青年創造時代」,一直是社會對於青年世代最深的期許。不過,從近年來的大專生22K、薪資倒退,到沈重的學貸、付不起的房貸,從民生事務到勞動環境,資本主義與全球化風行草偃半個世紀之後,時代的整體發展對青年世代似乎已是利多於弊。換言之,時代至今仍持續創造或形塑青年,但青年已經難以參與時代的發展,更遑論要「創造時代」。而週刊雜誌《財訊》在2011年的379期的報導中,更以「憨膽世代」稱呼所謂的7年級青年族群,因為「他們是經濟機會最少的一代,卻也是對前途最樂觀的一代...」。

根據統計,出生於民國70年至80年之間的青年族群人數約在340萬左右,這群年輕人絕大多數是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頂著史上平均學歷最高的光環,但橫在眼前的前途之路,卻是工作機會減少、薪資凍漲、經濟結構及貧富差距惡化加劇的黑暗時代。單就主計處所統計的失業率一項來看,7年級世代出生時的民國70年(1981年)左右,正是其父執輩甫進入社會之際,而當時25至29歲青年的平均失業率僅在1.21%至3.33%之間,而全國總失業率也僅有1.36%至2.91%,此時無異是就業最美好的年代,當時的4、5年級生正處於「事求人」的就業環境,低失業率的時空環境,使得努力、辛勤與前途光明三者幾等於同義詞。反觀當前的青年世代,從2005年之後所遭逢的環境是失業率不僅高居不下,甚至一路攀昇,2009年的25歲至29歲青年世代,其失業率甚至高達10.26%,幾乎是全國總失業率5.85%的兩倍,人求事的激烈競爭,已經注定當前的青年族群的「貧窮命運」。青年世代面臨高失業率的同時,也是十年教改後正逢高等教育「遍地開花」的時期,雖然擺脫聯考的窄門,但大量設置大專院校及超量招生的政策,使得具大學以上高等學歷人數大幅爆增。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90年(1979)的當年大學生人數約67萬,但民國99年(2010)大學人數便突破百萬大關,甚至博士人數也高達3萬4千人,遠比90年的1萬6千人多出一倍之多。

2011年9月初的報導引起諸多檢討聲浪,據國科會統計,每年博士班畢業生超過3700人,較民國84年增加二倍多,成長幅度高達251%,使得博士界也出現人才供過於求的警訊,有限的就業巿場難以容納多產的博士生,以致只能擠往研究單位,報導中指出「有3116人(含少數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者)向國科會申請博士後研究員,最後核定2462人...這個數字意味,台灣畢業的博士幾乎都是國科會在養!」。

位於學歷金字塔頂端的博士已是如此,大學學歷在就業巿場的競爭之慘烈更是可想而知。高等學歷不再物以稀為貴,就是貶值的下場。根據主計處統計,長期失業者中(即失業超過一年),大專學歷的比率一直為高居不下,即使長期失業者的總人數會隨著景氣波動而有增減,但從下表所示,擁有大專學歷的長期失業者比率卻是逐年提高,從2004年的26.07%至2010年的41.75%,顯示學歷貶值的嚴重性更為加劇。

100位失業超過一年的失業者,居然有高達42人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當前的青年世代雖然脫離聯考窄門,卻仍舊擠不進就業巿場的窄門。而學歷貶值的另一項後遺症,即是大學畢業生就業起薪的不增反減。根據勞委會青少年勞動統計所示,從民國92年起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平均月薪資一直在2萬4千元左右,早在97年(2008)金融風暴來襲之前的幾年,雖然經濟狀況處於相對高點,但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一直未能隨著景氣向上調整,但金融風暴造成景氣向下反轉,卻立即反應在大學畢業生的薪資上,而政府為力阻大學失業潮,隨即祭出22K政策,鼓勵企業提供大專畢業生實習機會。此舉雖然未能減緩失業問題,但對於青年世代的實質薪資卻造成極大的負面效果,98年間大專學歷以上青少年的平均薪資立即降至21824元,遠比前年度的23750元還低了近2千元。即使99年經濟大起,但平均薪資也僅從21824元,成長至22182元,不僅成長幅度僅有1.6%,甚至還距離金融風暴前的24479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近年來,不斷喊漲的高學費,一直是經濟弱勢家庭心中最大的痛。學歷大幅貶值並非一朝一夕,但絕大多數家長即使明知大學生不再是就業保證,卻仍然無法跳脫社會對學歷的集體趨光性,因此經濟弱勢的家庭,父母必須用更長的工時換取額外的廉價工資,而子女則必須提早投入就業巿場,加入低時薪的打工行列,並求助於就學貸款。根據教育部統計,每年約有40萬年輕學子因經濟因素而申請學貸,這些動輒四五十萬元的貸款,儼然變成當前青年世代的18歲成長禮,但是辛勤多年換得一紙既薄又且的畢業證書,最後的代價卻是不升反降的低起薪時代,光是償還貸款已是捉襟見肘,又如何侈言一圓成家夢?「還沒理財就必須先學習理債」是青年族群的共同課題,也是「扛債世代」最深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