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弱勢性別

文/洪敬舒(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

1978年美國學者 Diana Pearce在觀察美國社會的演變歷程後,提出「貧窮女性化」(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的觀點,意指美國婦女及其子女已佔貧窮人口中極大比例(Bruchey, 1994)。在貧窮女性化的概念中,不僅女性的貧窮人口高於男性,以女性為戶主的家庭也普遍比以男性為戶主的家庭貧窮,再加上女性因社會因素以致貧窮,因此女性在脫貧的難度也高於男性。貧窮女性化並非單一地區或國家獨有的現象,事實上,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女性較男性貧窮的情況,且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約十三億人口處於貧窮,而其中女性則佔近七成。

貧窮女性化並非肇因於個人因素,而是來自於結構性成因。雖然我國女性勞參率逐年提昇,在99年間已達到49.66%(男性為66.42%),但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的影響,社會長期將照顧家庭及老幼的責任強行加諸於女性身上,受到家庭的捆綁之餘,女性也常因生育被迫提前退出職場,導致工作資歷累積中斷,即使生育後再返回職場,但隨資歷調整的薪資已經受到影響。

貧窮女性化成因甚多,但在工作貧窮及低薪工作族群之中,性別貧窮則更為明顯。當女性勞動者就算擁有工作,卻仍然無法使自己與其家庭脫離貧窮,此一現象便已突顯在同工不同酬的社會結構下,女性的工作及所得,但不足以免除貧窮高風險,尤其是女性還身兼經濟戶長時。長年以來,受制於社會與結構因素,女性勞動者即使工作能力不弱於男性,但在職場上的發展空間仍遠不如男性,再加上家庭照顧責任加諸其身,在缺乏其他經濟支持力的擙援下,女性一旦陷入工作貧窮的漩渦,脫離難度就遠高於男性。

根據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對部份工時、臨時及派遣等非典工作的統計結果,女性從事非典工作的比例近年來是呈現成長的趨勢。以下表所示,全國從事非典工作人口在97年至99年的三年間為逐步成長,在97年間,全國非典工作人口數為65萬人,三年後則成長至72萬3000人,而女性非典工作人數在97年間為33萬人,99年間則成長至36萬1000人,增加幅度為9.3%。同一期間,男性非典工作人數成長量雖然高於女性,從97年的32萬人增加至99年的36萬3000人,成長幅度達13%,但若進一步分析非典工作者從業人口的性別比例,不難發現女性是比男性更易成為非典工作就業者。

同該表顯示,女性非典工作人口佔總女性就業人口,在97年間為7.32%,到99年間則為7.86%,而同期男性非典工作人口佔總男性就業人口比例則為5.42%與6.18%,雖然男性非典工作者人口數在近三年來成長幅度高於女性,但淪為非典工作的性別比例,仍較女性低了1至2個百分點。

女性不僅較男性更容易淪為工作貧窮群族,在職場上長期遭遇歧視的結果,使得女性的工作所得較男性偏低或是同工不同酬,更是女性職場發展的主要障礙。根據主計處99年人力運用調查,男性平均每月收入為38146元,而女性平均收入為30119元,僅是男性每月收入的79%。

女性不僅平均薪資長年來遠低於男性,透過「工時」與「工資」兩項要素檢視低薪工作的性別趨勢,更可發現女性工作者貧窮現象的嚴重性。首先,依據主計處99年人力運用調查資料,在每月收入不足2萬元的「低薪族」部份,勞動女性的貧窮問題無疑相當嚴重,以下表所列,99年間全國每月收入不足2萬元總人口數為103萬8000人,其中女性即高達70萬9000人佔總數的68%,男性則僅佔32%。另外,在年齡分布中,25歲至44歲女性低薪族人數為32萬4000人,高居各年齡層之冠,甚至是同一年齡層男性低薪族(11萬人),幾近三倍人數,而45歲至64歲部分,女性低薪族人數也高於男性同一年齡層達2.4倍,不難發現女性在勞動貧窮議題中,無疑較男性更為弱勢。

再從「工時」進行檢視,屬於非典工作類型之一的「部份工時」比例,女性的從業比例亦高於男性。在99年間,全國共有53萬8000位就業者是屬於每周工時不足35小時的「部份工時」工作者,其中女性的部份工時從業人口為27萬2000人,略高於男性的26萬6000千人,且不論是15歲至24歲的青少年階段、25歲至44歲青壯階段,或是45歲至64歲中高齡階段,女性在部分工時從業者的人口數皆高於男性,僅在65歲以上比例低於男性。

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職場性別研究發現,大多數女性勞動者都不在正式就業體系之中,以致於有勞動之實卻缺乏勞動保障。雖然我國已進入開發國家之列,也擁有「勞動基準法」為勞動者提供基本的勞動保障,但仍有許多女性因同時擔任家庭主要照顧角色,以致婚後或生育後,面臨就業困難而轉為非典工作人口,一旦因失婚或家庭經濟來源中斷,往往較男性更容易陷入貧窮的黑暗之中,倘若還必須負擔對下一代的照顧責任,則女性往往只能持續從非典工作中掙取微薄的收入,深陷工作貧窮狀態的勞動女性,根本無力獨自靠著低所得的工作翻身,只能在貧困之中隨意飄流。

延伸閱讀:薪資的性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