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論「修道與飲食」

道經論「修道與飲食」

《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

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太平經》

「天下人本生受命之時,與天地分身,抱元氣於自然,不飲不食,噓吸陰陽氣而活,不知飢渴。久久離神道遠,失其指意,後生不者不得復知,真道空虛,日流就偽,更生飢渴,不飲不食便死,是一大急也。天地哀憐之,共為生可飲食。」

「食者,命有期;不食者,與神謀;食氣者,神明達;不飲不食,與天地相卒也。」

《抱朴子》

「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

「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穀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

《黃庭經》

「百谷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三魂忽忽魄糜傾,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

《養性延命錄》

「俗人但知貪於五味,不知有元氣可飲。聖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貪;知元氣可服,故閉口不言,精氣自應也。唾不咽,則氣海不潤;氣海不潤,則津液乏。是以服元氣,飲醴泉,乃延年之本。」

「當少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

「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厚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疾。」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

「凡欲修糧,但依前勤,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體實骨滿,百神守位,三尸遍逃,如此轉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須絕則絕,亦復無難。但覺腹空,即須咽氣,不問早晚,何論約限。久久自和,節度時候,無煩具言。亦可兼藥物,大有服藥之人,多不服氣,區區終身,唯以藥物為務,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

「夫嬰兒,所以握固,在母腹中,飲其元氣,故號曰胎息。合本元氣,不動不搖,自然不飲不渴也。」

《重陽全真集》

「活死人兮活死人,須知五谷助身因。墓中觀透真如理,吃土餐泥糞養塵。」

「教門人,聽我告,清涕稠津,吃了成虛耗。五谷滓餘難化造,恰是隈墔,惹甚閑煩惱?會修行,知顛倒。別有一般,滋味天然好。神水華池通正道。灌溉丹田,指日歸蓬島。」

《天仙正理》

「懷胎煉炁化神入定之候如此,其中有三月定力而能不食世味者,有四月、五月而或更多月始能不食者。唯絕食之證速,則得定出定亦速。(註云:食為陰,有一分陰在,則用一分食。分陰未盡則不仙,分食未絕亦不成仙。)」

《金仙證論》

「陰精者,五殼飲食之精。苟非巽風坤火,猛烹極鍊,此精必在身中思想淫慾,攪亂君心。務要凝神調息,使橐籥鼓風,而風吹火烹,鍊陰精化而為炁,其炁混入一身之炁,此炁再合先天之炁,然後先天之炁,再從竅內發出而為藥。」

摘錄自 丹道會訊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