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氣功

身體與氣功

陳國華 (臺灣大學教授)

摘 要

本主題在探討氣功與身體文化的關係及其交互影響,並探究氣功如何提升身體的素質,達到「合道了道」的境界。本論述以全真道龍門宗的修持丹法為基準,追溯參證歷代道家的思想和功法,並尋求當今科學對氣功研究的結果與驗證,而且以個人十餘年來的實修的參悟,獲致如下主要的歸納與觀點:

一、氣功與身體文化問的關係,發生甚早,而且密切。因身體文化的發達厚實了氣功的理論和技術;因氣功的修煉體驗,影響了身體文化的走向。

二、科學研究已證實許多氣功的奇妙現象,也肯定氣功有幫助人們防病療病的效果。但是仍有非常多的事實現象,以當今的科學,還是無法解釋。

三、氣功修煉,可改善身體素質,提高體育競技能力;並且較「西洋體育運動」更能改善身體健康。

四、奧秘的身體本性、神妙的宇宙之道,可能在氣功修煉狀態下感應出 它的真貌!

前 言

氣功與身體文化有很深的淵源,其關係發生甚早,而且密切。因身體文化的發達厚實了氣功的理論和技術;因氣功的修煉體驗,影響了身體文化的走向。

氣功是人類祖先在自然環境中求生存,體驗出來的養生文化。其經過長年眾多的先哲統合自然現象、哲學思想、醫學理論、科學根據、和修煉者體悟等,而形成的智慧結晶,經不斷的累積並傳承下來的養生文化珍寶。先哲們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去觀察並奉行自然界宇宙之道,並且透過修行之參悟,提出許多對「身體觀」之寶貴看法,影響了後世的人文哲學思想、中國醫學理論、氣功修煉方法……等身體文化。氣功與身體文化在不斷的交互影響,儼然已形成一個有機體,將不斷的成長茁壯。

除非對氣功有深入研究或修煉,否則難免對氣功產生許多疑惑,心中不禁要問:氣功是什麼?氣功具科學性嗎?氣功真能防病、治病嗎?氣功對社會有貢獻?…等諸多問題,不勝枚舉。

壹、氣功的涵義與功用

談到氣功,使人產生許多遐想,聯想到「武功蓋世」、「刀槍不入」、「隔空療病」…等。氣功對人而言是神祕的。我們有探究氣功真實面貌的需要。在說明氣功涵義之前,我們需先瞭解「氣」的意義。

一、氣究竟為何 ?

(一)氣就名詞而言,有三種含意:

1.氣體的氣:氣是一種實體,許慎《說文解字》:「氣,雲氣也,象形。」「雲,山川氣也。」段玉裁注:「氣本雲,引申為凡氣之稱。」這是自然界的氣態。亦即物質三態中,不是固體,不是液體,而能自然散播於自然空間者。這是「物質之氣」,是「後天之氣」,有別於哲學所言之氣。

2.氣息之氣:專指我們人體呼吸時吐納的氣體(空氣、氣息)。這亦屬物質、後天之氣。氣功修煉者以此後天之氣經人體機體作用轉化成「先天之氣」。

3.真氣之氣:是中國哲學家、道家、中醫師或氣功師所言之「氣」,是一種概念、資訊及能量,即所謂的真氣。是先天之氣,是能量之氣。所謂「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是依《易經》的思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在太極階段,天地未分,陰陽未判,仍是混沌未分,鴻濛未判,在此之前,物質(萬物)尚未生成,稱為「先天」,乃屬「能量」(太極)的階段;當「混沌已分」、「鴻濛已判」(天地已分、陰陽已判)之後,物質(萬物)生成,稱為「後天」,乃屬「物質世界」(已分兩儀之後)2。

(二)莊子氣化論的重要觀點:

中國哲學探討氣的思想非常早、非常的多,氣的概念到了戰國時期臻於成熟。老子集道家之大成,莊子將老子之思想發揚光大。莊子將「氣」的概念講得淋漓盡致。莊子的「氣」論強調,「這個世界是由氣化而成的。」,所以簡稱之謂「氣化論」3。莊子對氣提出許多神妙的見解,與氣功相關且重要者,在此敘述兩項重要觀點:

1.宇宙本體論:莊子認為宇宙的根本實體是「氣」。認為宇宙間萬物的生成與變化皆受氣的作用4。其實莊子的這種學說源自道家傳統的見解。《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搖、盪、激盪)此種見解更可追到《易經》的哲學思想,《周易》第十一章云:「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文中八卦是乾坤坎離震巽兌艮等八個卦象,即是指天地水火雷風澤山,其意象天地間基本實體,這此實體是由太極(氣)氣化而成。氣為宇宙本體的思想,是道家所稟持的哲學思想,然而現今科學對宇宙誕生的觀點又是如何?科學界提出各種說法中,目前比較能被接受的理論是「宇宙起源於大爆炸」,這是由一九七八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爾森和彭齊斯在意外中觀測到宇宙背景微波輻射所證實5。「宇宙起源於大爆炸」之大意是,可能約於一百五十億年前,宇宙從「無」(虛數時間的宇宙)中誕生,經過「爆炸」膨脹之後,宇宙成為充滿物質和能量的超高溫、超高密度的大霹靂宇宙,由於宇宙中物質密度不均勻,密度較高的部份因重力收縮,而出現原始星球和似星體等天體6。道家認為宇宙起源「無極」(無);佛家認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以上所言「無」或「空」,並非絕對的零,而是無或空中妙有,當其一動(混沌已分),即演化成萬物。何以佛道的古代聖哲在數千年前即能悟出「宇宙起源於無」,而與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的相似,或許是因為他們修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了透自然之「道」吧!

2.人生,氣之聚散說:莊子論「生死」時,主張「生死一如」觀,認為生死只不過是「一氣」的變化而已。《莊子.知北遊》云:「生也死之徒,死而生之徒,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聖人故貴一。」

上文中,莊子有兩項主張:其一,「生死」循環,因為人的生死是「氣之聚散」,所以「無患」;其二,「萬物一也」,因為「神奇」與「臭腐」互相轉換,所以「通天下一氣」7。俗語說:「人生爭一口氣」,現代人把這句話用做「佛爭一柱香,人爭一口氣」的意思上,爭的是面子,爭的是嚥不下這口氣。其實「人生爭一口氣」這句話,在道家思想上,有更確切的涵義:人生活在世上,爭的是這一口氣,爭的是「後天這口氣」(呼吸)和「先天這口氣」(真氣、生命能量),當人生不能呼吸便去世,當人生的真氣耗散即死亡。這現象在現實世界是確實的,是故,我們人必須「保氣」、「養氣」、「煉氣」。我們要愛惜自己的「生命能量」,使它發揮最有效的生命力(生命行為),不要隨便耗損掉;我們要養生養氣,使生命力更旺盛;我們要鍛鍊(修煉)其氣,使生命力更有效率,能做更大的貢獻。氣功的修煉,即在進行、實踐如何「保氣」、「養氣」和「煉氣」。

(三)科學儀器偵測的結果:

哲學家、中醫師和氣功師所言之「炁(真氣、能量之氣)是否真實存在於人體?許多科技專家從各種不同領域,以各種不同儀器偵測,其結果證實「炁」確實存在。

氣功外氣可以用多種科學儀器偵測到它的存在8,它相似一種低頻可調制的紅外輻射效應、低頻磁信息效應、次聲波(一種頻率低於十六赫,人耳聽不見的聲波。)靜電效應等。炁可說是一種生物能量,或有人稱它為生命能量流,或稱之為生命能,而對稱人體的能量,稱之為宇宙能量流,或稱之為宇宙能場。生物能量是屬複合型的能量,其內容可能包含熱能、電磁波……等,其中以電磁波所佔之成份最多。

二、氣功的涵義

(一)氣功的意義

1.從字面而言:

氣是氣息、呼吸,功是練習的功法,氣功是練習呼吸的功法。因此,可以說每個人一生都在練氣功,只是他練氣功的程度、境界可能在比較低的層次。

2.從實踐過程而言 :

氣功主要是調整姿勢(調身)、鍛鍊呼吸(調息)、鬆弛身體、控制意識(調心),自我調整、自我建設、自我修復,以調節和增進人體固有的生命機能,進而激發和強化人的潛在能力。

3.從本質而言 :

氣功是以意念指揮能量作功。如以意導氣使人體氣血循環和順,而使身體強健;或以意發放外氣幫他人療病等,都是以意指揮能量作功。氣功修煉至高階的境界,不外乎意念(意識)的作用。

(二)氣功一詞出現於晉朝

「氣功」兩字在古代練功書中很少提到,「行氣玉珮銘」銘文所稱行氣即氣功之意,到晉朝才正式以氣功名詞概括養生的技術和學問9。

至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且具體描述閉氣法的,是出土的戰國初年文物《行氣玉佩銘》上的銘文。銘文是刻在一個十二面的小玉柱上,共計四十五行字。此玉佩銘文經郭沫若譯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舂在上,地機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10。郭沫若對「銘文」進一步指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其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已萌芽,往上長,和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11。

(三)氣功是修煉的必要手段或門徑

氣功對道家而言,是煉丹修道必要的門徑,借由修煉氣功才能結金丹而得道。因為只有借著修煉氣功,身體可以健康、精氣充沛、經絡通順、身體強健,進而精氣神充沛,並三家合一,元神歸祖竅,進入太極合道的境界;若非修煉,身體自然逐漸敗亡,枉論「修道」了。

三、氣功的功用(修為的境界)

從氣功修為可達到的境界而言,氣功的功用可概括分為三個層次﹕

1.下焉者:可防病、治病,返老還童(至少延遲老化)、延年益壽。

2.中焉者:可超越體能,創造奇蹟。

3.上焉者:可以超凡入聖、羽化登仙。

下焉者及中焉者的功用,科學已證實其可能,上焉者的功用,只有修煉成功者才能知曉其真實性,既使它真實可能,自古以來,能煉至上焉者少之又少,不過我們大多數人所關心的是下焉者及中焉者。下焉者的功用,不是「修煉者」的終極目標,是修煉的必然產物,修煉者期盼的功用是止於上焉者。

貳、氣功的科學基礎──氣功象現對人體生理、心理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近二十餘年來,海峽兩岸及東亞等地掀起一股氣功熱,許多人風行學習氣功,受益者有之,受害者有之。有些氣功現象玄妙讓人不解,因此許多科技專家先後投入對氣功學的研究,至今雖然疑點仍然很多,但是也逐步證實一些氣功現象,也證實氣功有相當的醫療作用。以下簡要引述科學研究的結果。

一、氣功對生理及心理的影響

(一)氣功對人腦功能的影響

實驗是對五名氣功師採靜坐(意守下丹田)時進行腦波功率譜和腦電時序譜降分析,結果表明,練功時,α波峰變高,峰頻左移,α能量百分數顯著增加,α波向額區、枕區泛; δ波能量減少;氣功態腦波熵值(ds=dh-df/T,熵=釋放能-可用能/常數)的降低,表明大腦有序化(同步化:神經細胞同時放電又同時停止放電的現象;動作電位的出現和結束都非常快速的)程度的提高12。氣功調息煉意可收到精神放鬆、情結穩定、思想淡化、心念歸一的入靜效應13。

人透過靜坐冥想,可形成α腦波。出現α波,腦內就會分泌出β內腓肽(β-endorphin)等快感物質(是「腦內嗎啡」中最有效力的荷爾蒙),它不僅會讓人情緒變好,也能防止老化,提高免疫力14。

(二)氣功對人體新陳代謝的影響15

低的基礎代謝率是長壽命的因素之一。煉氣功(鬆靜功)期間氧氣消耗率減少了15.9%,二氧化碳的排放從氣功前的219cc/分急降到氣功期的187cc/分。二氧化碳排放率與氧氣消耗率之間的比值,在氣功前、氣功期、氣功後的三段時間,保持不變,這說明比值的控制因素是新陳代謝率。氣功期間的新陳代謝率明顯降低。隨之而使氧氣的需要降低,反映在人的呼吸次數減少,約每分鐘少呼吸兩次。練氣功可使前臂(測量對象)的血液流量增加,亦可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量,從而降低血乳酸鹽的含量。氣功可提高調節血糖的機能,也可增強迷走-胰島素系統的活動,降低交感-腎上腺系統和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活動。

(三)氣功態下皮膚電特性的改變16

實驗對象採用鬆靜功(類似靜坐意守)。練功組在練功時平均皮膚電阻191千歐姆,為不練功人(八十)的2.3倍,而且練功效應在練功後持續一段時間。氣功態下皮膚電阻最高,閱讀用腦時最低。氣功態下GSR電流皮膚反應試驗次數比不練功者顯著降低,此說明氣功鍛煉有益於人的情緒穩定和精神健康。練功階段對刺激的反應很小。

(四)氣功對體溫的效應17

採用功法:靜坐意守神闕。練功較好的受試者,練功二十分鐘後神闕皮溫上升到34.8℃,溫差4℃,停止練功後4~5小時才恢復原狀。皮溫的變化與功法和意守部位有關。

(五)氣功態下血液循環的變化特點18

在煉靜坐狀態下心跳率下降,平均約減少5次/分。氣功鍛煉對腦血液的改善,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煉功三個月後),它可以使不足者提高,使偏高者降低。氣功態下意守不同部住會使循環血流量有「再分配」的現象。

(六)練功對聽覺感受性的生理效應19

聲刺激引起的皮層誘發電位波動,在氣功入靜時振幅下降,表示皮層聽覺受感性受到抑制。

(七)氣功對唾液分泌的影響20

練功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而唾液中的成份也有改變,可增加溶菌,可增強免疫功能。

(八)氣功對肝臟按摩的作用21

氣功運氣時,電腦圖片分析顯示,肝臟會急遽的收縮和擴張,其大小改變十分明顯,肝內血流的改變量,約在百分之三至七之間。在導引行氣及吐納時,肝臟都會呈現規律性的擴張及收縮,促進肝臟血液循環發揮按摩肝臟的作用,對某些肝臟疾病,如肝硬化等,有理療和保健的效果。

(九)氣功對心臟功能的影響22

氣功鍛煉可增加心臟收縮期和舒張期容積和增強心肌收縮力的效應。練功所承受的生理負荷強度輕小,練功時的心跳率是安靜時的128%,有利減輕心臟負擔,適宜年老體弱和慢性病患者練習,尤其適宜心臟病患者練習。

由上述科學研究結果,可知氣功練習有增強身體機能、穩定情緒安定精神、平衡內分泌、提高免疫力,而理療疾病的功效。

二、氣功對社會行為的影響

(一)建立豁達的人生觀

現在「德行教育」不能落實,導因於知和行不能合一。然而,氣功修煉主張「性命雙修」,命指有形的身體和腎精(體內的精華「體液」),性指神意(心性;意識)活動,性功的修煉在煉神(意識活動的鍛鍊),其範圍包括涵養道德,陶冶性情。氣功修煉,唯性命同時並進修煉好,身體和境界才能往上提升,這是「實證科學」,是故,氣功修煉者會不斷的惕勵自已達到「性命雙修」。

道家氣功稟持道家思想在修煉。如下列道家思想深深的烙入修煉氣功者的行為表現中:

1.「天之無恩,而大恩生」(《陰符經.卷下第三》),其意旨天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養萬物,不求思報。而萬物感其覆育,自有恩生。故老子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23這是「服務的人生觀」。

2.「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陰符經.卷下第三》),其意旨: 心貪於物者損壽,目視無厭,則意慌。但戒目收心,則無禍敗之患也。24。這是養生及處世之至道,這是澹泊致遠之要旨。

3.「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其意旨:功成身退,合自然之道;功成事立,不退身避位,則遇於害25。

以上數則等經文深深影響道家氣功修煉者的行為。一位道家修煉有成者,他是位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物;他具有貴人重己、服務他人的精神;更可貴的是,他能功成身退、無私無我,人人能如此,天下無爭奪而祥和。是故,氣功修煉者會是心胸豁達、逍遙自在之人。

(二)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人身健康的最基本因素:身心放鬆、愉快與血液循環和順。其中有關血液循環與疾病發生關係,從我國衛生署公佈「民國90年國人十大死亡病因」可看出端倪,這十大死因中,除了「事故傷害」和「自殺」兩項死因外,皆直接或間接與血液長期循環不良有關26。

「氣」(人體內之真氣)即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27。這是中研院物理所王唯工教授研究後所提出之創新理論。依此理論可解答許多傳統的血液循環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28。

據醫學估計人的疾病數量及類型,約有70%是屬生活壓力所造成,如失眠、消化功能、性障礙、免疫力衰退等。氣功修煉對壓力性疾病有非常神速的改善效果。 氣功修煉從培元養氣開始,進而呼吸導引,終至靜坐冥想,它可很有效的改善血液循環和放鬆心情,安定精神,提升自癒免役系統的功能,可減少疾病的發生和提升病癒。倘國人能善加修習氣功,定能減少個人和國家醫療資源的浪費。

(三)增加生產力、提升競爭力

修習氣功功法中的「靜坐」,已在世界各地蔚成風潮。據估計,全美約有1000萬人經常靜坐,大約是10年前的兩倍29。各團體亦紛紛贊助研究「靜坐」的科學數據及其功效,有非常多事例證明靜坐的神奇功效。美國通用(GM)公司免費提供員工六週靜坐訓練,生產力大增。可能導因於少生病、少請假、工作效率提升之故。

(四)減少犯罪率,增進社會的和諧

氣功修煉可使人建立豁達的人生觀。為事只求盡其在我,成功不必在我,存著少私寡欲的心境,自然不易和人爭鬥,人際社會自然和諧。靠近北美一座監獄,犯人長期靜坐訓練後,再犯罪率下降30。

參、氣功如何探究身體與宇宙

一般人瞭解人和其周遭的物體,都憑人的感官知覺去判斷;現今科學研究探究身體和宇宙也都利用實際觀察或儀器偵測。用以上方法瞭解萬物,往往是局部的、間接的,其研究越走越細,最後要統合瞭解「整體」的本質(宇宙的道)。變得有困難。而且這種研究方法只要觀察或偵察不到時,就無所適從,然而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詰,是故混而為一。」31可是道(宇宙的自然法則),還是真實存於宇宙間,自古就存在那邊,不生不滅。是故現今「科學方法」研究萬物還是有它的限制。

東方哲人探究身體與宇宙的方法,可能在某種巧合的機緣下發現了人與宇宙溝通的「孔道」(天地之根)和本身的「自性」毫光,因此開始以「內視」、「內觀」的方法探究自身和宇宙之道,也就形成所謂「氣功的修煉」。這種方法是人用「真意」(真覺)直接去感應自身的「本性」或宇宙的「天性」,其瞭解是直接的、真實的,其境僅可意會不能言傳(因言語的障礙)。即《老子.首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出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章經文也正道破「體道」(氣功修持)的法門,以「內觀」方法,處「無」以觀道體之精微神妙,處「有」以觀「道用」之作用無窮。

道家認為人身體是小宇宙,而人外的自然界是大宇宙。其間本質是相同的,即所謂「通天下一氣」,萬物皆是道(氣)所化生,正如《老子》首章及第十六章所云﹔《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

所以道家氣功傳承了道家的觀點,用「內觀」的方法,以「意氣合一」去感應身體的「氣化」現象,而瞭解自身小宇宙,去體悟大宇宙。

肆、氣功如何提升人體的素質

氣功主張性命雙修 ﹕從「氣的聚散說」著手,以培元養氣的功法增進人的生命能量,進而提升人的生命能力,再以呼吸導引之術及各種動功促進全身血氣

運行和順,增進人體機能,並調配靜坐冥想,以養神靈心性,最後歸向合道(天人合一),成為得道的「智者」。在這修煉過程中,逐次地提升身體的健康,心胸安然自在豁達,處世和諧進取。使人成為一個所謂「身體、心理及社會行為都健康的全人」。

有人會認為道家思想是消極避世的,這是誤解道家主張「無為而無不為」而引起。「天道無為而無不為」是事實的自然現象,於是道家聖人欲體天道而行人道,希望「行不言之教」,不以聲令苛政強制於民,因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第卅八章》,希望不約束強制人民,使百姓能自在的發揮他的潛能(無為而民自化)。道家安民治國本著「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之真義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要做到《老子.第六十三章》所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及《老子.第六十四章》所云﹕「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何況道家主張「功成名遂身退」,這是要有積極作為(功成),只是不與人爭奪名位,這是去私無我的情操;另外主張「達則駕車而事,窮者蓬累而行」,這是於亂世時退而隱,作韜光養晦的工夫,順天應人,待時機成熟即出來貢獻給人群,中國歷代王朝更替時都有偉大道家人物出來「濟世」,如張良、孔明、劉伯溫、……等。因此道家思想是即出世亦入世,並非是消極遁世的。

伍 、氣功的修煉

一、共通性的修煉原則

(一)講求性命雙修

命指有形的身體和體內的精華體液;性指神意、心性、意識,其修煉包括神意、意識的鍛鍊與品格的陶冶和道德的涵養。唯有性命雙修,身體才能健康,「境界」才能上升。即現今所謂 「身心一元」,身心是交互影響的,須身心兼顧,才能成一個「健康的全人」。

(二)動靜相兼、先動後靜、由動而靜

氣功分動功和靜功。動功是通過刻意編排的動作,練功時外煉筋骨皮,內煉元氣,達到強壯筋骨、神氣合一的目的,如太極拳、形意拳等;靜功是:練功時形體保持不動(或近乎不動),吐納、導引(意念導引)、靜坐即屬此類,它雖然外表上保持安靜,可是內部真氣卻在運轉32

常言道:「水流不腐,杻轉不蛀」,「動以養生,靜以養神」。我們練功要「動靜得其中」,這樣才能體健神靈。現代醫學也告訴我們,人要健康,他的「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要取得平衡。練動功時,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亢奮,加強提昇身體機能,但是,同時也在耗費能量,倘勞動過度,「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人體會受到傷害;練靜功時,尤其是靜坐,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強化,可以去除疲勞,修復身體的損失,但是,完全練靜功,氣血易停滯,身體機能衰退。是故,要「動靜得其中」。

每次練功全程,要包括動功和靜功,而且先練動功再練靜功,其道理類似一般運動的程式:準備活動→運動高潮→調整運→休息。動功後練靜坐,可以去除疲勞、養復體能、吸取「能量」。氣功的修煉,初期以動功為主(輔以靜功),以強化機能和充沛精氣神,後期以靜坐為主,以達「定靜生慧」的境界。

(三)修煉的層次及要訣

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

(四)修煉的方法

1.日常生活做到:「勿勞女形、勿搖女精,(勿俾女思慮營營),乃可長生。」(《莊子.在宥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老子.第十章》)

2.修煉時要做到:「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莊子.在宥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第十六》)

(五)如何知功法正確否

煉時氣血和順,心情泰若;煉後體健、行事效率高。

(六)訪尋「正派明師」入門

教授氣功的門派或師傅很多,而且很多的人自吹自擂,為的是「名」是「利」。想學氣功者很容易陷入「傍門」,得不償失。所以需要訪尋「正派明師」入門修習,以免步入歧途。依個人觀察瞭解,所謂「明師」需具備以下條件:

1.是「經師」亦是「人師」。

2.師父的健康狀況是好的,他的精、氣、神充沛而且德行修養好;他所指導出來的弟子,身體健康及德行日益精進。

3.傳授功法能明示功理,不得「避開」發問。

4.收費要合理,不應有唯利是圖的商業化行為。

5.不自誇、不炫耀其「超能力」。

6.不強行要求弟子立誓詛呪

經謹慎尋訪,所訪遇者,若具備以上條件,應該是不錯的「師父」,可向他「拜師學藝」。

二、北宗氣功之基本功法

道家丹道氣功源遠流長,門派眾多,各門派氣功修煉方法大體相同,但是各派講求的重點和訣竅略有不同。筆者師承道家北派龍門宗十三代傳人來靜師父(王正志律師)。龍門宗創始人為(南宋末年)丘祖處機,丘祖師承往上追溯為王祖重陽、呂祖洞賓、鍾祖離權、……黃老。因此,筆者介紹的功法是龍門宗的煉功法,修煉的基本功法。依次介紹於後:是龍門宗百日築基期間必須煉的功法。

(一)龍字提腎術33

提腎術是培養元氣的基本功法,是煉氣功的基礎。對止漏、培元、健身有極大的助益。只要人活著,就要每天煉,最好早上起床後,晚上就寢前要各煉一回,煉前有大小解時要先清理乾淨。早起朝東,睡前朝南,站與坐均可,如在病床的也可隨意練習,早晚每回各做三十六次為原則。

要領:

兩腳與肩同寬,全身自然放鬆,閉目調息,即深呼吸一口氣,兩手掌心重疊於神闕穴上,兩肘微向前; 心中默寫一個龍字,每寫一筆即提腎一次,在龍字的最後一筆後,就把龍字打一個圈圈,正好一個龍字是十八筆,兩個九數,合為做三十六次。這種簡易法,一則可以培元,二則是攝神的初步功法,若干日子後,體會到了其中的要領,再授與呼吸調配及周天的要領。這所指的腎,重點在陰蹻,即在肛門之前、陰莖之後的部位,甚至包括了男性的睪丸、精道、陰莖、肛門等下部各地;女性則是肛門、陰唇、陰道下部各地。但女性在生理期不要煉。本功法對痔瘡、腎結石、尿血、遺精、神經衰弱、腸病等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患高血壓的人,先試著做,如果對血壓有上升的現象,那不必勉強,必須另配功法。

(二)吐納34

吐納是任何煉氣的基本功法。吐納就是氣功的起步,就是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呼吸、與站立或坐臥的姿式結合起來,對爾後進入靜功時,有莫大的幫助,且可疏通經絡、消除瘀血、增強肺部功能與消化系統機能,改變體質,防治疾病。

1.動功:

就是在全力吐納呼吸的同時,要靜中有動。兩腿分開,與肩同寬,沉肩、墜肘、目視正前、雙掌自然重疊在小腹上,男生左手在下、女生右手在下,全身放鬆,吸氣時雙手緩緩上舉至頭頂,雙掌向前,同時仰頭、上身亦後仰,再將雙手由體側下落,並輕輕呼氣。非常簡單,也可於行進散步時,宜走宜作。

2.靜調 :

用坐姿為佳,臥姿亦可,依習者之年齡及身體狀況而定。如用坐姿、盤坐為先,無論單雙盤均可,思想集中在丹田,大腦入定,兩手掌向上置於兩膝之上,吸氣時以意導氣,意自兩眉之間吸入,氣自鼻入,意從眉間(即山根處)隨氣下送至臍下丹田,小腹盡量使之凸起,胸部盡量使之平和,呼吸之間注意體會深、長、細、勻、穩、悠的要領,不可憋氣,呼與吸之比應是三與一之比,即吸氣時較短,呼氣時較長,呼氣用口,不動聲色,有內動,而無外形,每次煉卅六次。早起、午前、睡前空腹時,動功先行三十六次,靜息再煉三十六息,即初步吐納之要領。

(三)拉太極35

站立或坐姿皆可。閉目垂簾,搭上鵲橋,雙手掌心相對,置於神闕之前,做雙手開合的動作,同時意守兩手之勞宮穴,呼吸均勻細長,吸時開太極,呼時合太極,體會兩手間的力量,應勢而為。

(四)導引36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裡所云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就是自我導引的行氣法則。所為真氣從之,病安從來,是指導引行氣的效果。真氣就是導引所生之內氣,這種過程與所得之表現,統稱之為氣功。

導引可概述為,以不同動作、功法以意領氣或以氣領意,達到行氣煉氣之意。

(五)小周天功法37

口訣:

提肛開始運周天,尾閭夾脊玉枕連。

通過三關到百會,莫忘提貼抱頂顛。

再從百會降陰穴,二道分別到舌尖。

任督接通入胸腹,丹田直下會陰間。

小周天功法要求氣發丹田,使任督兩脈連接,周流運行,循環不息,以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使氣經常環繞在各大穴道,周流全身。所以小周天的功能,有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效果。鍛煉時,坐姿、臥姿、立姿均可,行功時必須排除一切雜念,心情舒暢,全身放鬆,舌舐上顎,搭上鵲橋,動作開始時,用鼻引氣,小腹內收,同時提肛(即提二便法),氣循督脈自陰蹻(會陰)上尾閭、夾脊、玉枕三關,而達頂門、百會,在百會時閉氣,用意左右三或六或九轉,依練習時間長短而定,由快而慢,由短而長,但必須保持呼氣時的慢勻細長四原則,所以初習時不必過久,隨之改呼氣、鼓腹,鬆肛、舌尖同時改舐下顎,接著同時吐氣,意與氣成逆向行使,順任脈天突、璇璣、膻中達神闕,下沉丹田,此時餘氣盡量呼盡,使小腹緊縮,有命門、神闕、會陰三穴歸一的感覺,而內臟無氣,心跳加速,五臟六俯之韻律增快,至無法支持時,下腹放鬆,隨之吸氣,此時特記勿急勿快,意循督脈而至百會,全神放鬆,意在百會左轉卅六次,右轉廿四次,合九六之數,意數用完,全身在調息中已恢復平靜,再行第二息,以三、六、九息為度。

丹家云﹕

陰陽上下常升降,金水周流自返還。

紫府青龍交白虎,玄宮地軸合天關。

(李道純,《中和集》卷五)

(六)收功:

煉功要中途中止或完成,皆要做收功的動作,使「息息歸根」。

要領 :

立姿收功時,雙手內關穴擺過神闕,手掌覆於肩凹處,上身慢慢前彎,同時臍內收,並做提肛,之後雙手下垂,拍打雙腳外側、雙臀、背脊至百會,然後雙手順著經前提起,直立後雙手抱元,氣歸丹田。坐姿收功時,雙手抱元前彎, 同時收臍提肛,然後坐直,之後,雙腳伸直,再用雙手拍打雙腳外側,至雙腳舒服後,才慢慢站立起來,然後,再做立姿收功。

臥姿收功時,仰卧提腎數次,或由仰臥坐起,再依坐姿、立姿收功。

(七)大周天功法38

口訣 :

湧泉起運大周天,提肛升氣三關間。

百會懸頂降陰穴,兩道分別到舌尖。

自胸至腹入丹竅,直追陰蹻下湧泉。

大周天功法與小周天稍有異同,行徑路線延伸到下肢,上達頭頂百會,下至足心湧泉,在小周天的基礎上更深一層,在呼吸上比小周天更柔更細,茲將要領簡述如後:姿勢以立臥兩種為宜,坐姿以半平坐為當,不可用大小盤行功,所謂半平坐,就是臀部只坐一半,應與膝相平,臥姿須仰直形,兩腿伸直,(小周天則兩腳盤形)先煉呼氣,同時舐下顎,氣沉丹田,小腹隨之鼓起,再將氣下壓會陰,隨亦將氣分成兩段,沿大小腿內側,直下至足心湧泉穴,將氣導向足根轉外小腿,逕升大腿外側達會陰,即提肛,沿督脈過三關達百會,再分兩道從眼外耳前入口,會合於舌尖,此時依小周天閉氣法行功,舌改舐下顎,由鵲橋達下丹田,把握悠、緩、細、勻-靜綿深長之原則,應注意:

1.全身放鬆,使百脈皆開,運行路線不能有誤。

2.要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

3.必須煉小周天非常純熟後才行大周天。

此法能使任督三陰三陽加速功能,同時使大腦處於靜止狀態,充分休息,內臟各部理療與增加活力有顯著效力。

丹家云﹕

三關九竅最難穿,

自古仙佛不敢傳;

不急收圓逢未劫,

玄機口訣露真篇。

(八)跳動旋轉

兩足肩寬開立,全身放鬆入靜,雙手合十於胸前,雙足舉踵,原地輕鬆慢跑,上下跳動之後,意守湧泉,隨體內氣感運作,當身體開始快速旋轉時,可將雙臂平伸。旋轉過速時,可以意念調節慢點。旋轉移住時,眼須微開,以知環境。俟旋轉停下,則坐下拉太極片刻,然後,練習周天或靜坐調息。此功法,可排濁氣,聚真氣,幫助打通經絡。

(九)自律運動(自發動功)

自發動功是氣功的動功之一種功法,它在練習過程中能夠自發地、不由自主的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動作有剛有柔,有快有慢,甚至會循著自己身體有病患反映的經絡、穴位或患病部位進行不由自主的拍打按摩。有的人在練功中、會產生「內氣運轉」的直覺,有的人會氣沖病灶的反應。它對神經系統的疾病有奇效,如失眠、關節疼痛等。自發動功是生物電波在經絡上運轉流通的反應39

練功方法:採站立或坐姿,鬆靜,意守神闕,隨著內氣運轉。收功時,意想「我收功了,不動了」。

頭暈、高血壓患者和心臟病患者宜用坐式。有歇斯底里症和精神分裂傾向者不可練自發動功40。

(十)九陽明目功41

自古以來道家各派都一致認為:「人之全身均屬陰,唯目屬陽」,因此龍門宗派的煉氣與,與《陰符經》所指的「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確信相當經驗法則,故煉氣必須煉目。功法要領 :

1. 每日早起,盥洗畢在戶外先煉提肛等功法。等太陽將升出地平面時,必須抓住這日出的剎那,這時的光線在地平面以上的天空一定有光,而且並不強,非常適應眼睛的光度,指為這是太極的陽面,太陽即是陽面的陰點,而地平面太陽以下的地方,都是一片黎明前的黑暗,目力是很難清晰的,指為太極的陰面,太陽則是陰面的陽點。

2. 兩手插腰拇指在前四指與掌在後,兩小指相觸,指尖向下, 手掌在腎俞、命門之上緊貼肌肉成V字型。兩腳自然分立與肩同寬,自然站立,腰部略挺。眼睛左轉36次,反轉24次,然後眼球再作米字形轉動:直上直下36吹(往返算一吹),左右橫畫36次,左上右下(斜線)36次,左下右上(斜線)36次。 煉完後太陽略已升起。光線已強,再凝視太陽片刻(約 1~3分鐘),時間長短不可勉強,之後,閉目約1至3分鐘,同時意守命門在兩勞宮穴間旋轉36、24次後,身體作180度正向後轉,方能睜開眼睛。

3.轉身後光感完全不同,清心、清晰,一片朝陽之氣盡在眼前,作三次深呼吸後,依前述法重複一吹,兩手離開腰置於兩耳上,上下摩擦九次,左手在前護眼,右掌在後腦風府、啞門、風池、天柱等穴部用力左右擦卅六次,換手再卅六次。整個練功算完畢,前後約廿分鐘。煉完後可在臉部及全身不舒服的地方,稍做按摩或跳動。練習此法,對於培元養氣有很大的助益,對於以後各種功法的鍛鍊有很大的幫助,對視力有保健和改善的功能。此法為龍門宗的「九陽明目法」之上部,適用一般社會賢,老少適宜,尚有下部,是在晚上煉的,非經下手修丹,不得傳授,因其中有險境。

(十一)五行步法42

這種步法必須在太極初動之後才能煉走。身體氣動之後再踏五行步,身體必能自行旋轉,經過旋轉的人,絕對不會有走火入魔的危險,在爾後行功中所出現之手印,與五臟六腑的行徑一定吻合。

圖 五行步法圖示

(十二)靜坐43

靜坐是很多練功方法的入門關鍵。從字面解釋,靜坐是靜靜的坐著,這是外觀的狀態,事實上由於練功功法的不同,煉功者的氣息和意念不斷的在內動,甚至產生身體自發的震動。

初學者靜坐時,要找個清靜、視覺良好的地方,較易於入靜。靜坐的方法敘述如下:

1.基本姿勢 :靜坐入門基礎可分二種 。

平坐式:(正襟危坐)

自然端坐於椅子,頭宜正,頸宜直(不可用勁),下頷內收,口閉,叩齒,背脊微直,兩目平視垂簾,雙手重疊平放腹前,兩腿分開,兩足平放地面與肩同寬。身體好的人可坐椅子前部三分之一處。身體弱的人則可往後坐,但腰和背盡量不要靠在椅背上。

盤坐式:

可在任意地方,兩腿交叉而坐,以自己舒適為原則,盤坐也可分三種形式﹕雙盤、單盤、散盤。

雙盤:也稱全盤,練法是頭正、頸直、口眼輕閉、鬆肩、腰直、兩腿交叉盤起,左壓右或右壓左均可。雙手可分別放腿膝處;也可互相輕握,置於丹田處,有一定氣功基礎的人,或本身條件即不錯的,可採此種姿勢來做,對初學者和年紀大者不侷限於此。

單盤:頭部、上半身以及手之安放均同雙盤。只是在盤坐時將一隻腿盤在另一腿上,左壓右或右壓左均可,根據個人的習慣來決定,這種坐法只須一足與坐具相接觸。

散盤:頭、身、手之姿勢同於雙盤,不同的是兩足均安放坐具上,可以分別壓在對側膝下,看個人的情況,散盤時可將臀部稍微墊高些,大約一、二寸即可,避免搖晃而心神不定。

以上姿勢,可以個人習慣和適合自己的姿勢來做,不必急於來回變換,等熟練了再做下一式。 ,

2.注意事項 :

(1)手的姿勢和要領

雙手上下互相重疊,手心朝上。男性左手在上,女性右手在上,兩手之大拇指輕輕挨著,雙手五指不要很刻意,可稍為分開,放於小腹下一點(下丹田)的位置。或雙手拉太極,讓手指很輕鬆的活動。

體虛、怕冷、血壓低而又有心臟病的患者,雙手虎口相交,男性左手握著右手,女性則右手握住左手,半握拳,稍用力,拳心向著下丹田。

練功時為什麼須兩手相交呢?因人體具有一定生物電、生物磁、生物場,像磁鐵般有南北極,如手放在相近部位則互相吸引,可能產生較明顯之磁效應,進一步加強自身之磁場。從氣功角度講,有利於保護真氣,在體內運行而不致耗散。

(2)舌部位置的調整和要領

以下介紹有三種方式,可參考看看。一般來說,練功時大都舌尖抵口腔上顎。氣功稱之為「搭鵲橋」。心臟病患者,則可舌頭微微伸直,舌尖抵著下門牙的牙齦上。

身體肥胖有意減肥而低血壓患者,可嚐試將舌頭放口腔中間,舌面和舌底都不要挨著口腔的上、下顎。練功時口腔內所產生之唾液,名之為「金津玉液」,很寶貴不要吐掉,待唾液增多時,才慢慢地分次將它吞下,據說有長生不老的效用,名為「長生不老汁」,又名「青春泉」。所以有興趣不妨自己多加製造,身體健康、養顏又美容。

再談及練功時舌頭部位之調整,有利集中注意力,幫助入靜,又因舌為心之苗,所以心臟的某些病變,可以採取調整舌頭的位置,對舌頭進行訓練而來調整的。

三、練功之注意事項44

1.百日之內勿去濁氣重的地方,如殯儀館、醫院及墓地等。

2.不要在大寒(氣收)或大熱(氣泄)的環境下練功。

3.每月初一、十五宜練功(二十四節氣亦宜)。

4.天氣忽然變壞,不宜練功。

5.不可放縱性慾(春一夏三秋二冬藏)。

6.練功後,不宜立即飲食和大小便。

7.練功前後1小時內,不服藥、不打針;2小時內,不針灸、不推拿。

8.疲倦時,不宜勉強練功。

9.練功前,不要製造精神和肢體的緊張。(鬆、靜、自然)。

10.練功中,不要一味追求氣感(念定→氣定→脈定→神定)。

11.練功中出現的雜念,即不強行驅除,也不戀戀難捨。

12.練功中,身體出現之反應點(敏感點)為關鍵所在,宜加強修練之。

13.練功時,不宜穿緊身衣物(寬鬆舒適為佳)。

14.練功出汗時,要避免當風,汗濕衣服宜及時更換。

15.凡遇盛怒、慟哭、受驚、房事及激烈運動時,5~6小時後,方可練功。

16.凡遇飽食、愁悶、氣怒、飲酒及爭執後,須過1小時後,方可練功。

17.練功時,要儘量保持心情愉快。

18.坐姿練功時,兩腳需踏實。

19.行走坐臥,不離這個(氣功是也)。

20.練功中之打嗝、放屁、大便或小便,應順其自然,不宜久忍。

21.練功中出現蟲爬或發癢的感覺,不輕易去抓觸(內氣之運行)

22.練功時,若出現自發動功,宜順其自然,不意控制。

23.練功時,產生之唾液對人體是很有用的,不任意吐掉。

24.練功時,宜注意要領,循序漸進。

25.凡是與己無關之功法,不宜貿然試用胡練。

26.有意練功,無意成功(恍兮惚兮,順其自然)。

27.法無定法,萬法歸宗。

28.道德操守之修為應重視(宜守德)。

29.本門之修為:必吃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陸、氣功在體育上之應用

一、氣功可提高體育競技能力 ;可改善身體素質 :

國際性高水準的體育運動競技比賽,不只在比賽體力、技術、戰術,更在較量「心理素養」(心理競技能力)。好的競技選手,必須具備情緒穩定專注而不焦慮、良好協調性。這些心理素質可經由氣功修煉大為改善。

氣功對體育競技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下列數項: 45

(一)防止賽前過度緊張或興奮性過低。

(二)有助於提高速度、力量、瞬發力、耐力等。

(三)有助於頭腦冷靜、判斷準確、注意力專注等。

(四)有利於消除訓練或比賽後的疲勞。

二、氣功與西洋體育運動同樣可以改善身體的素質,但是氣功具有如下的特點 :

(一)氣功練習安全性高:

1.氣功可自行修煉,沒有和他人身體碰撞,不會產生意外傷害。

2.除了激烈動功外,大多數氣功功法動作溫和,練功時,心跳率僅約達安靜時的128%46,有利減輕心臟負擔,適宜年老體弱和慢性病患者練習,尤其適宜心臟病患者練習。

3.自己修煉,不受他人或群體功利主義影響,可以自我掌控其運動強度,不會因勉強而受傷47。

(二)氣功練習可提高情緒穩定、精神安定,進而提昇運動競技的效能,不易焦慮失常:

在本文第肆內文中,科學研究結果指出:靜坐可提高「大腦有序化程度」、「皮膚電阻」和抑制「大腦皮層聽覺受感性」等。其產生效果:情緒穩定、不易焦慮失常等。

(三)可提高有氧能力,增加耐力

1.氣功能增進呼吸系統功能(增加肺的通氣量)

氣功運動多採用腹式呼吸,主要是通過橫掃肌的升降,使胸腔擴張收縮,促使肺部呼吸,經測試表明,腹式呼吸能使肺通氣量大增,人的橫隔肌下降每釐米能增加通氣量250~35OCC48,因而血中含氧量增加,其有利於新陳代謝的作用。這表現在運動上,可增加耐力。

2.可促進循環系統功能

氣功鍛鍊,不斷的練習吐納、導引、動功,可促進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環功能。據研究顯示,氣功鍛鍊,可提高血色素的含量49。血色素含量提高,可增加血液的含氧量,因而提高運動的持續性和體力的恢復。

3.可提高動作效率

氣功鍛練可增進精神安定、情緒穩定,不易焦慮、緊張、體能耗費,較有效率,自然可增加耐力。

(四)去除疲勞、恢復體力較快:

參閱上節第陸.二.(三)。

(五)氣功練習,可隨意控制、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而提高工作效能或促進健康:

動功、周天功等可促進交感系統的功能;靜坐、腹式呼吸可促進副交感系統的功能50。吸閉呼的閉式呼吸法可促進交感系統;吸呼閉的閉式呼吸法可促進副交感系統。51

(六)氣功鍛鍊時,可同時修復、提升內臟器官的功能。

柒、結語

氣功與身體文化有密切的關係。藉由氣功的修煉可感應自身的狀況、瞭解身體的本質(本性)、提升身體的素質(潛能),進而提升生命的效能。

科學研究已逐漸揭開氣功的面紗,但是仍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真實存在現象,相信在人類的求知慾下,將漸漸的揭開氣功的神秘面紗。

奧密的身體本性、神妙的宇宙之道,期盼在氣功修煉下,可感應出它的真貌!

~本文轉載自《身體文化文輯》

註釋

1.南懷瑾發行(民84):易經(善本),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頁306。

2.伍沖虛、柳華陽合著(光緒22):伍柳仙宗全集,臺北市,真善美出版社,頁105~116。

3.鄭世根著(民82):莊子氣化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頁21。

4.同註4,頁43~97。

5.聯合報報導(民86.12.22):宇宙始於大爆炸,專訪威爾森,「世紀訪談」系列之二。

6.劉君祖總編輯(1999.8):為什麼宇宙是由「無」中誕生?牛頓雜誌(中文國際版),臺北市,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鄭世根著(民82):莊子氣化論,臺北市,(臺灣)學生學局印行,頁67。

8.謝煥章編著(1987)

氣功的科學基礎,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頁29~65。

9.同註8,頁1。

10.馬濟人著(民86) ﹕道教與氣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頁8。

11.馬濟人著(民86) ﹕道教與煉丹,臺北市,文津出版社,頁12~13。

12.閻曉霞等著(1988):氣功功能態腦電圖的觀察,第一屆國際醫學,氣功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中國,北京,頁20~22。

13.趙寶峰等著(1985):中國氣功學概論,頁29。

14.魏珠恩譯、春山茂雄著(民85):腦內革命,臺北市,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頁64﹔頁lO~13。

15.同註8,頁90~99。

16.同註8,頁99~107。

17.同註8,頁108~116。

18.同註8,頁110~129。

19.同註8,頁138~143。

20.同註8,頁154~156。

21.陳維廉等著(民80):氣功對肝臟肝按摩作用的研究,中華氣功第一屆國際氣功學術研討會論文全集,中華民國氣功協會,頁8。

22.同註十二,頁124~127。

23.程來遠譯著(民82):黃帝陰符經疏解,臺北市,氣功文化出版社,頁66。

24.同註二十三,頁64。

25.余培林註譯(民79):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頁29。

26.王唯工著(民91):氣的樂章,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頁15-18。

27.同註廿六,頁75~104。

28.同註廿六,頁33~43。

29.林芝安著(民92): 靜坐呼吸間的健康「心」風潮,康健雜誌,第58期,臺北市,天下生活出版公司,頁188。

30.同註廿九,頁188。

31.同註廿五,頁36。

32.陳國華編著(民84):氣功入門(第一輯),台大體育,第廿七期,臺北市,台大體育室,頁16-17。

33.來靜著(民78):北宗氣功,臺北市,氣功文化出版社,頁117-118。

34.同註九,頁100-102。

35.同註九,頁97~99。

36.同註九,頁9~15。

37.同註九,頁91~94。

38.同註九,頁173-178。

39.林厚省主編(1988年):氣功學,青島出版社,頁20~21。

40.李豐著(1988年):自律運動(自發動功)的療效與理論探討,北京,第一屆國際醫學氣功學術討論會議論文匯編,頁131-133。

41.同註九,頁127-133。

42.同註九,頁72~74。

43.程來遠主編(民83年):女修丹道指南集成,臺北市,氣功文化出版社,頁233~235。

44.周秋法著(民78年):練功的禁忌和注意事項,丹道文化,第十一期,臺北市,臺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

45.同註八,頁238-239。

46.陳國華編著(民85):氣功入門(第二輯),台大體育,第廿八期,臺北,台大體育室,頁3~39。

47.同註十二,頁124-127。

48.馬愛民(80):氣功與生理學,中華氣功第一屆國際氣功學術研討會論文全集,臺北市,中華民國氣功協會等主辦,頁54。

49.同註八,頁244~245。

50.蔡清標(89):氣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聯合報。

51.同註十三,頁246。

作者簡介

主要學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現職:

1.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教授(現已退休,改聘為兼任教授)

2.台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3.國立臺灣大學氣功課程教師

經歷 :

1.臺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第二屆理事長

2.國立台灣大學金丹社指導老師

3.EZ5FMlO5.5電台「氣功與丹道文化」節目之主持人

4.財團法人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審查委員

5.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國家級(網球)運動教練

6.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技術委員會委員兼執行秘書

7.國立臺灣大學棒球代表隊教練、領隊

8.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監察小組委員

9.高雄縣立旗山國民中學體育組長

10.中華民國網球協會國家級裁判

11.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網球裁判講習會講師

本文刊登於 丹道會刊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