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道祖信仰源流

道教至尊,萬化根源─略論三清道祖信仰源流 ◎ 蕭進銘 ◎

「自己三清,何勞上望;自己老君,何勞外覓。知之修煉,謂之聖人!」~《太上老君內丹經》

「萬卷丹經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向乾家交感宮。

莫怪天機俱漏泄,都緣學者自迷蒙。若人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 ~張伯端

三清道祖者,即道教所崇奉的三位最高神靈,依次分別為居住在清微天的玉清元始天尊、禹餘天的上清靈寶天尊,以及大赤天的太清道德天尊。在一般民眾心目中,玉皇上帝乃是天地間的最高主宰,因此,進廟所燒的第一炷香,即是敬獻給玉皇上帝;但在道教的神譜中,玉皇雖統御三十三天而為眾神之尊,不過,在玉皇之上,更有三清天及三清神,此三清神,方是道教所尊崇的最高神靈。道教三清神的出現及確立,實經歷一段漫長的發展及演化過程,以下所闡述的,即是三清神的起源及發展經過。

一、三清信仰的起源及發展

出現於東漢末年的天師道(元代以後又稱「正一道」),其創立者為張道陵天師。由於天師道乃是道教第一個制度化的教派組織,因此,學界一般亦將天師道的出現,看做是道教創立的時間點。這個以符咒、法籙及齋醮、祭祀為主的道教教派,其所崇奉的最高神祇,便是太上老君;而所諷誦的主要經典,則是老子的《道德經》。因此,就出現的先後次序來說,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實是三清神當中,最早出現及最先被奉為最高神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道門當中,又陸續產生以上清經及靈寶經為修行經典的兩個重要道派──上清派(即後來是茅山派)及靈寶派。這兩個教派的經典,先後創造出元始天尊及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兩位至上神;至此,三清神便完全到位。曹魏之前,天師道的地位獨尊,發展也最興盛,因此,太上老君的地位也最高。及至晉代,上清經派異軍突起,人才輩出,不久即取代天師道而成為道教最為主流的教派,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代,甚至是北宋,都是如此。也因為上清派在晉代以後的勢力最為龐大,因此,上清派所崇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便取代太上老君而為道教的第一尊神。最後,隨著道教各派的逐漸整合及相互交融,大約到了南北朝中期以後,便開始確立起以元始天尊為首,以靈寶天尊及道德天尊為輔的三清,做為道教的最高神。及至唐代,三清信仰更得到道門及官方的進一步強化及鞏固,而成為道教宮觀當中所共同崇奉的最高神靈。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無論是在道教的齋醮法場,還是在其宮觀建築當中,三清神都是被尊奉為最崇高的三位神靈。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到,道教三清神譜的建立,除了有一段漫長的演變及整合過程外,也反映著道教不同教派勢力的相互競逐及消長的情形。待三清神譜得到確立後,道門中人,亦進一步為三清神的身分、關係及由來,提出更系統的解釋及說明。

大體來說,道教認為,三清尊神乃是由先天一炁所化生(此即道門所謂「一炁化三清」之說),而先天一炁又是源自於道,因此,說到底,三清神都是由宇宙的根源母體,也即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所逐次化現產生。雖然三清各自的名號不一,但就根源來說,則完全相同;三清神所代表的,正是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語出《道德經》)的宇宙生成觀。元始天尊之所以名為「元始」,正因為祂所代表的,乃是宇宙天地未闢前的混沌渾淪狀態,換言之,亦即是先天一炁或道。在一些道經的描述中,三清皆是由居住在道教最高天之大羅天的元始天尊所分別化現;一般所見之元始天尊的塑像,常做手拈寶珠之勢,此寶珠即代表著宇宙創造前的混沌,亦為生化萬物的根源母體。至於靈寶天尊的寶像,或手執如意,或手執坎離匡廓圖,則可被理解為「由一而化生陰陽」之理趣及階段。最後的太清道德天尊,常見手執太極扇,則代表著「二生三,三生萬物」,萬殊散化的宇宙創生階段。是以,三清不僅是道教所崇奉的三位最高神靈,而且,也是道教宇宙創生觀的具體體現;甚至,在內丹煉養家的理解當中,三清神亦分別代表著人類生命及萬物最重要的三項根基──元精、元氣及元神。對於三清神的崇拜及認識,實可由此來了解道教最為核心的教義及精神內涵。

二、三清信仰在台灣的流傳及發展

道教傳播到台灣,雖已有三、四百年的時間,而以天師道為主體的台灣道士道教,其於齋醮法事當中,亦完全以三清神為最高神,然台灣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前,似乎未曾出現過任何一座以三清為主祀神的宮觀,這和中國土地上所見之情況,實有所差異。中國自唐宋以降,規模較大之道教宮觀(比如,北京白雲觀、龍虎山上清宮、山西永樂宮及四川的青羊宮)的中心建築,往往都是以奉祀三清為主的「三清殿」,此乃反映唐宋以後道教以三清為最高神的普遍認知。戰前的台灣之所以未見以奉祀三清為主神的宮觀,應當和台灣為數不多的正一派道士,都是在家而不住觀的火居道士,以及三清神過於崇高渺遠,與民眾生活不太相干,及民間信仰的力量過於強大有關。不過,雖然台灣早期並未出現過三清宮之類的宮觀,但對於三清中之靈寶天尊(民間受《封神演義》一書的影響,常稱之為「通天教主」)及道德天尊的信奉,仍零星可見。依據日治時期之日裔學者的調查,位於台南的天壇及苗栗獅頭山的勸化堂,都可見到對於太上老君或靈寶天尊二神的奉祀。至於對元始天尊的信奉,則未曾聽聞,顯見當時一般百姓對於三清神的認知,仍相當有限及貧乏。

民國三十八年後,由於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以及中國的道教界人士播遷來台,並在台地重建天師府,以及設立道教會,全面宣揚道教的思想及信仰,有關三清的信仰及教義,方逐漸傳播開來;對於三清為道教最高神的認知,亦逐漸為人所知曉,到最後,終於出現以奉祀「三清道祖」為主的道教宮觀。諸宮觀當中,實以創立於民國六十年,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梅花湖畔的「道教總廟三清宮」最為知名,規模也最大。至於分別以元始天尊及道德天尊為主神的廟宇,全台有登記者,亦有二、三十座之多。由此可見,道教傳統的三清信仰,已逐漸在台生根發芽。

傳統道教將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定為元始天尊及靈寶天尊的誕辰,每年的二月十五日,定為太上老君的聖誕。前者日期之制定,顯然反映出這兩位神祇所具有之宇宙最初創造大神的特質。值逢這兩個重要日子,道教徒以及奉祀三清為主神之宮觀,自然要特別舉行儀式,加以慶祝及獻供,以表達內心的誠敬。事實上,對於三清的崇祀及敬獻,其積極意義不只在向其祈求及表達敬意,更在於進一步去體認及探求其所代表之宇宙萬物的根源及創生過程的深刻內涵。

摘錄自 丹道會訊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