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資訊》
丹道文化研究會成立始末
台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是正式登記於台北市社會局的民間團體,是一個以研究丹道炁功為職志的研究機構;但在功法修練上,則與「黃龍丹院」相互配合,聘請丹院的 來靜大師為本會的炁功指導,因此兩者是一體的兩面,黃龍丹院的創立史也就是推動本會成立的主導力量。
在道教丹鼎派中,創始於金、元的全真道 ,是標榜性命雙修的正統道派。祖師王重陽創立宗派 ,不主一相,不拘一教,倡行三教合一的門風。渡化七大弟子(譚處端、馬鈺、劉處玄、王處一、丘處機、郝大通、孫不二),闡揚全真之教。當時北方在異族統治下,全真七子遵守師訓,教化士庶 ,其教義以明恥見性、養氣煉丹、含恥忍辱為內修的真功 ; 以傳道濟世為外修的真行,功行雙全 ,謂之全真。由於全真家多能刻苦自勵,淡泊寡營,故能獲得時人的敬重﹔尤以 丘祖長春真人西行弘法,折服成吉思汗,更得執掌天下道教,成為勢力最大的道派。
丘祖在七真之中,創龍門宗,主先性後命,真修實練,教導弟子。並以派詩二十字,作為世代相傳的道號: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
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
龍門一宗,代有傳人,均能闡揚全真性命之學:像明末伍沖虛<<丹道九篇>>所述功法,即以「煉已還虛」為初基下手功夫,為清淨心地,對境無心的修性之功;進一步才能繼續煉精、煉炁、煉神,而有性命兩全的高境。全真道本以出家修行為主,本山白雲觀就訂有「全真清規」,約束道眾,修行養命,而有道門風範。
民國三十八年龍門宗弟子 金風師爺(曲陽子)隨軍抵臺,隱逸其行,不露其相,惟悠遊潛修,逍遙自得。至己未春, 來靜師道緣具足,巧遇 師爺於北投靈山大慈寺,因得開竅點關,傳授功法,為龍門十三代傳人來派弟子。並囑以「緣者濟之,德者授之」八字,傳授龍門功法,因而創設「黃龍丹院」,請當時道教總會理事長 趙公家焯頌經安神。 來靜師既秉師諭,傳授功法,因此確定以科學態度闡揚龍門宗風之志,這是丹道文化研究會的原意。
龍門丹功,性命雙修,功行兩全,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體現,實在是一極待深思的課題。因而初時丹院收徒,先有一大方向:就是多以學校教師為主,並及研究所、大學學子﹔嗣後又有部分社會善心人士參與。其次就是以科技人士為主,後來漸次擴及人文科學的師生。這是因為全真的傳承,首重道德修為,清初龍門大師王常月說「命在性中」(碧苑壇經),性功為主,為煉功之基。因此丹院之中,自有一種誠篤而坦率的氣氛。初煉丹功,炁機自發,常有不可思議的顯功現象,不知者以為怪誕,而知識份子、尤以科技中人,則以平實態度研究其理,發現道法自然,在經驗法則中自有符合科學之處。
丹院推展丹道炁功,初期在大學中獲得呼應,交通大學首先成立「金丹學社」,由光電專家李述忠博士擔任指導,在實踐練功之後,嘗試以光電原理解釋其現象(詳情見李博士練功日誌「龍門丹鑑」)。其後中科院亦有科學家學此健身,並結合科學理論以說明其中奧秘。丹院之中隨後有不同大學,不同學科的師生進入此一修練、研究的行列,力量可漸壯大,於是而有成立民間團體之議。由於氣功的研究已漸有成為顯學之勢,有些有些有識之士甚至預測,二十一世紀中國氣功將是人類最重要的開發潛能、健全身心的技術,因而這些學有專精、修練有得的黃龍弟子希望群策群力,發揮丹功,作為對中華文化的獻禮。
研究會的成立就在這一意願之下,歷經波折,終能有成。首先是申請成立「中華民國丹道學會」,內政部以已有「外丹功學會」為由,不得成立雷同的民間團體。其後又以「炁功文化研究會」,再度申請,又因已有國術會的氣功雷同,又不獲准。第三次乃以「臺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的名義,向臺北市社會局提出申,終獲核可。這是本會成立的始末,由「黃龍丹院」的修練所,到「臺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表面視之,為民間團體的合法化;而實質意義則是一種新的凝聚力的展現。
丹道炁功的修練與研究,是二而一的,研究者本身具有修練的實踐心得,再進行文獻的整理、科學的實驗,才容易獲致冷暖自知、事半功倍之效。而修練者身體力行,深修有得,除了可提供寶貴的經驗外,也可進一步嘗試可就所學加以研究。因此要修習龍門功法,就需經本會會員的推薦,先入丹院,授以功法,再申請入會。換言之,推薦者二人在歷經考察,說明本會的宗旨,始能一窺龍門功法之妙;而黃龍丹院以團體會員的身分,也具有訓練會員的實際功能。兩者之間,相輔相成,而有相得益彰之效,這是本會的特有風格。
本會基於研究境界的開展,因而訪求國內外的炁功修練方法,經由 來靜大師勤訪,又禮聘 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衛道分會總教練 熊大師(衛),專門教授太極導引。熊先生精修太極拳及氣功,曾先後隨李壽籛先生學楊家太極、從周增霖先生學郝派太極;又從王晉讓先生學趙堡架陳家太極,歷經鑽研,融會諸家,而有「太極導引」的創獲之學。丹院弟子在修習龍門丹法之後,又增修太極導引,屢經發現其功力大進,這是本會在成立之初, 秉承 來靜大師勤訪明師之論,因而形成修練功法的一大超越。
本會成立之初,一本穩健平實之風,平穩推展,既不嘩眾取寵、競作廣告;也不故步自封,保守自珍。而是基於道傳有緣,緣者自聚的信念,日有修練,月有聚會,在彼此交換修練與研究經驗的過程中,凝聚大家的力量。所以本會是既傳統又現代的團體,在當今的科技社會中,本會一方面要擔負傳道炁功的任務,另一方面又要賦予新價值、新意義。既有闡揚性功的道家新道德的時代使命,也有發揮命功的科學新意的艱鉅任務,這將是龍門富新世代的「復」興契機,正是復輩弟子的大好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