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應話陽氣
天人相應話陽氣 ☆ 楊金育 ☆
前言
近半年拜讀《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與火神派《鄭欽安醫書闡釋》,有些心得,應用在臨床治療時,也有不錯的療效。書中都強調陽氣的運轉,與命門相火的重要性,和道家修丹煉功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在煉功過程可能出現一些偏差,都可以運用調整陽氣分佈的方法來改善。不過書中古文,加上中醫藥專有用語,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嚐試將其中重要部份,以較口與方式與各位分享。
二十四節氣圖
古人認為人身小宇宙,和外界大宇宙有相當密切關係。從太極生兩儀,陰陽分判,陽氣輕清,上升為天;陰氣重濁,下降為地。天地定位,人生其中,天氣與地氣交流,萬物生長。所以,生命活動都受天地的影響,從大宇宙來看地球上的生命體所需的能量,都來自于太陽。太陽的熱力,即陽氣,給予萬物滋長的活力,隨著地球公轉,產生四季不同的變化。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物隨著陽氣的增減,而有不同生命活動。順之則和諧,陽氣固護外邪不能入侵,身體自然健康。古人依四時氣候變化,而訂出二十四節氣,記錄著地球一年陽氣升沉浮降的變化,來作為一年活動的指針。所以,人體的陽氣,也如同二十四節氣般的運轉,同受太陽照射的影響。《內經》曰:「夫虛者,陽氣出也。夫實者,陽氣入也。陽升則出,陽降則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則倦怠,交秋冬則健康也。」
地球生命能量來自於太陽,人體內亦有一先天小太陽,來推動體內的活動,隨著四時變化產生對應的律動。體內小太陽,即來自先天一氣,潛藏在兩腎之間的命門,此先天一氣,又稱命門火(相火…),此火封藏於兩腎之間,腎屬水,水至陰,兩腎夾命門,形像坎卦,兩陰包一陽。相對於坎卦,則是離卦,一點真陰,藏於二陽之中,地二生火,在人為心。《素問‧靈蘭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為手足三陰三陽十二官之尊,萬神之宰,人身之主。在天時每年夏至一陽生,冬至一陰生,每日子時一陽生,午時一陰生,在人身則腎中真陽升發,能使水上交于心,心中真陰能使火下交于腎,氣血循環,周流不息,水升火降,陰平陽秘,使人身體健康,心智煥發,與天地自然相適應。如《內經‧生氣通天論》:「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堅,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這「通天」意味天地之間,六合之內,萬物之氣都通天氣而生,受天氣影響,人能清淨無為,意志就不容易產生動搖,和天氣和諧,不違逆天氣運行,陽氣自然固密不洩,外邪自然無法入侵。
君相二火
君火屬陽火,位於心。相火屬陰火,位於命門。陽輕在上,陰重在下。君為號令,相為宰輔,君正則令行,君邪則相輔為正,才不至於釀成大禍。所以,君相往來之間,化生中氣,中宮土生,腐熟水穀,是為後天之本。所以,君相二火都是推動全身機能的能量來源。
火力的強弱,與氣的消長有關。火力強則消散,如心火過旺則陽氣外放,容易出汗,汗出則身涼,過汗則亡陽,怕冷。火力溫和,則溫煦全身,推動氣血,滋養五臟六腑。所以,在《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即是此意。
《內經‧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為生命動力來源,就像太陽普照大地,生機旺盛,能抵抗一切外來的賊害
《內經‧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互為根本,當過度勞累就會耗散陽氣,連帶也會傷陰損精。而精足陽氣亦足,就能化神,氣足能化柔,柔則筋軟有彈性,像嬰兒一般。如同老子道德經云:「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武火文火
練功者常會被這兩個名詞搞混,誠如來靜師父所言:「意就是火,練功要先起火」。像子午週天要意起山根,火有甚麼感覺,要有脹、痠、麻或是光,這才算是起火。文武火則是相對的關係,練靜功時,意念重就是武火,意念輕,若有若無,就是文火;動功是武火,靜功是文火;呼吸粗重,是武火,呼吸輕細,是文火。武火應用在疏通障礙,在有明顯痠痛處,以武火進逼,可以通關達竅,但相對耗損真氣。所以會有壯火食氣或壯火散氣現象。如動功時,動作激烈,大汗出後,就如同洩氣的皮球,容易疲倦,此時要服用三珍湯補氣。練靜功溫養時,氣息綿綿若存,真氣如同鼓脹的氣球,在體內運行不外洩,所以會有少火生氣,少火氣壯之現象。因此在沐浴階段,氣溶溶如坐水中,箇中奧妙難以言語。所以古修道者,外號常取陽字,如純陽、丹陽、少陽、正陽、一陽、華陽等等,足見修道煉丹者相當重視陽氣。陽氣在人身,如同汽車燃燒汽油所產生的能量,推動引擎運轉,帶動整輛車奔跑所以燃燒熱量為陽氣,汽油則為能量基礎,屬陰。坎卦,外陰內陽,命門火藏于兩腎之間,腎藏精,提供先天之精,化為先天之氣。陰陽互根,氣滿又生精。所以,保精為練功第一要義。依道家修丹進程,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精炁的轉化,為修道第一要務。所以,諸多耗損陽氣的活動,要儘量避免,如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都會損人精氣,不如收聽返視,觀照五內。呂祖《太乙金華宗旨》即提倡迴光返照,將光修得圓陀陀、光灼灼,如金色黍珠一般,光華遍照全身,將陰滓化得一乾二淨,成為乾體,即純陽境界。
治病重在扶陽
火神派依立論基礎,即以附子、肉桂,來大補元陽(命門火),來治療許多危急重症,認為病有萬端,治之但扶真陽。《醫法圓通‧卷三》:「外感內傷皆本此一元有損耳。」「病有萬端,非數十條可盡,學者即在這點元氣上,探求盈虛出入消息,雖千萬病情,亦不能出其範圍。」《醫理傳真‧卷二》:「仲景立法,只在這先天之元陰、元陽上,探取盛衰,不專在後天之五行生剋上追求。」所以,治病上歸納扶陽的適應證,《醫法圓通‧卷三》:「大凡陽虛陰盛之人,滿身純陰,雖現一切證形,如氣喘,氣短,痰多,咳嗽,不食,嗜臥,面白唇青,午後夜間發熱,咽痛,腹痛,泄瀉,無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軟手弱,聲低息微,脈時大時動,或浮或空或沉或細,種種不一,皆宜扶陽。」
鄭氏提出一個治病用藥概念,辨別陰症的用藥真機:「只要舌不紅絳,苔不黃燥,口不渴,無思冷水,口氣不粗不熱,二便不黃赤秘結,即外現大熱,身疼,頭痛,目腫,口瘡,一切諸症,一概不究。」純以陰陽為辨症原則,而不被各種熱象所蒙蔽。
單純陽虛陰盛,陰盛症型簡單易辨。但是陽虛之症有很多變化,即陰盛格陽,真氣上浮之症,或虛陽上越等,《醫理傳真‧卷二》:「真氣命根也,火種也,藏于腎中…沉潛為順,上浮為逆」,「先天之真陽,喜藏而不喜露,藏則命根永固,露則危亡立至」,「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陰氣過盛,即能逼出元陽,元陽上奔,即隨人身之臟腑經絡虛處便發,如經絡之虛,通于目者,元氣即發于目;經絡之虛通于耳者,元氣即發于耳;經絡之虛發于巔者,元氣即發于巔;此元陽發泄之機」。這意味人體陰陽盛衰,並非全面性,而端視那條經絡出現問題,毛病就出現在那條經絡所過之處。所以當陽氣不足,陰氣逼迫命門火上沖容易在上半身出現上火症狀,下半身則容意出現虛寒現象,此時要引火歸元,不能清熱,也不能溫補,即要用潛陽之法,納氣歸腎。
所以,應用火神派的治病理論,對應在修丹理論時,是可以相通的。尤其,在調整陰陽的平衡,不管是陰盛致使陽虛,或是陰盛格陽,虛火上沖,都是相對陽氣不足。陽氣是推動全身機能的動力來源,先天元氣來自父母,是固定的,需後天各式各樣的營養來消化補充。先天元氣好比核子反應爐,可以產生相當大的能量,但不需要大量的核燃料,可是核燃料只有一定庫存,必需依賴各種發電裝置來輔助,如火力,水力,風力,太陽能等替代能源,來減緩核能的消耗。所以煉功過程,就是儘量將先天元氣保留,開發各種補充元氣的方法,使元氣充沛,累積能量,將核分裂的能量提升為核融合,就如同太陽一般,有源源不絕的能量。簡單講,金丹修煉就是質能互換的過程,重在「化「的能力。所以一層層的進展,都要依賴陽氣做為基本能量來源。
人體稟陰陽而生,要煉化陰滓談何容易。所謂「修道者眾,成道者寡」,在煉功過程,困難障礙重重。就中醫學觀點來看,許多因煉功所致的毛病,都是陰陽失調所造成,最常見就是火水未濟症狀。簡單而言,就是火上水下為自然之性,但火水不交集,上半身出現熱象,下半身出現寒象,上下陰陽不調,也就是天地否現象(請參考拙著丹道文化33期天地否一文),天氣與地氣不相交,無法交匯生成中氣,中氣運化無權,萬物無從化生,在人體則百病叢生。所以,修丹取坎填離,也是陰陽交媾,水火既濟的表現。
附註:
1附子
性味:辛甘,有大毒,大熱純陽,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
功用: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袪在裏之寒溼。
主治:三陰傷寒…督脈為病,脊強而厥…一切沉寒痼冷之證,助陽退陰。
2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氣厚純陽。
功用:補命門相火之不足,益陽消陰。
主治:痼冷沉寒,能發汗,疏通血脈,宣導百藥…。
參考書目
1、彭子益著,《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鄭欽安原著,唐步祺闡釋,《鄭欽安醫書闡釋》巴蜀書社。
3、《內經》,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4、清‧汪昂,《本草備要》,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摘錄自 丹道會訊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