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好夥伴

什麼是壓力?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碰到壓力,如果問你什麼是壓力,你會如何回答?

也許會說「即將畢業但對未來還沒有方向是一種壓力」又或者「壓力就比如新冠肺炎沒了工作,但仍有好多費用要繳」。

我們可以具體說出某件事造成了壓力,但要具體說出壓力是什麼好像有些困難,這讓壓力戴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朦朦朧朧、模模糊糊,令人感到更難以捉摸。

 

學者Cannon稱壓力反應為「戰或逃反應」,是人們從演化中發展出對壓力的因應方法。他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在壓力因子的刺激下會產生生理變化,改變生理平衡狀態,採取戰或逃反應。如此說來,「壓力因子」是一種刺激,而壓力反應則是指生理上的改變,也就是Cannon口中的戰或逃反應。這兩者可以分開來各自討論。

 

另一位學者Selye曾說過「Stress is the spice of life; the absence of stress is death.」,可見壓力對於提升生命品質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Selye的理論中,壓力反應有三個階段:

警告反應期(alarm reaction stage):在壓力來臨的當下,個體會感到震驚,生理上受副交感神經影響,會出現如肌肉放鬆等變化,而短暫地令抗壓能力降低。而後交感神經開始工作,個體抗壓能力恢復正常。

抗拒期(resistence stage):個體有能力對抗壓力,此階段是一個適應的過程。

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急性壓力轉為慢性壓力,因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個體會逐漸失去與之對抗的信心與能量。

最後,學者Lazarus提出影響壓力反應的因素包含「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認知」與「外在客觀壓力事件」。

前兩位學者認為人一碰到壓力,生理上就產生變化,但最後一位學者在這之前還加上個人主觀認知因素,也就是說,壓力因子未必會引發壓力反應,其中影響的關鍵是個人如何看待所發生的事件。

 

而壓力就是一個刺激與反應/行動的過程,可以掌握在你我手中。


壓力來自於?

如Lazarus所說,壓力源可以分成壓力因子因素(外在環境的刺激、事件)以及個體因素,以下分別就這兩類大致說明。


壓力因子因素

自然環境:地震、颱風…

微生物方面:像是會造成疾病的細菌、病毒,或是引起過敏的花粉…

社會文化:例如從小到大接受到的文化價值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對一個男性而言,難過卻無法流淚便屬壓力因子。

日常瑣事:有時可能不是多大的事情,例如小考沒到90分,但根據所處的情境不同,小事仍會引發壓力。

生活變動:人類是一個很仰賴習慣生活的生物,習慣能使人感到穩定、秩序與安全感,因此生活有了變動,無論大小,自然是一種壓力。


個體因素

生理狀況:一個人一出生身體強壯或虛弱,比起其他人會不會更容易感染疾病等等。

心理特質:諸如對外界的易感性、心理韌性、自我價值感……,心理特質涵括了許多,而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是「內外控信念」。

「內外控信念」說的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經歷由什麼決定。「外控」便是指事件皆由外在因素控制,自己沒有能力改變什麼;「內控」則是一個人能透過自己的行動,影響經歷。

 

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環境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選擇行動,進行自我訓練、提升自己內在的力量。

有哪些壓力反應呢?

面對相同的壓力源,每個人所產生的壓力反應不同,《哈佛醫學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一書中提出四種面對壓力產生的異常狀態:

重複打擊:壓力源頻繁出現,導致你的壓力反應反覆執行,而產生耗竭感。

無法適應:同一種壓力源反覆出現,而你始終找不到適應的方法。

壓力反應延長:壓力源已經消失了,但你的壓力反應還在持續進行,耗損自身能量。

壓力反應不充分:面對壓力,壓力反應系統並沒有盡責的工作,這將會引發其他系統過度反應,以幫助壓力能量找到出口。

結語

壓力管理的目標並不是要消除所有壓力,而是要減少壓力過大所造成的傷害,適度的壓力能提升人工作的效率,也能因克服壓力帶來的挑戰而肯定自身能力,並對生活有正向感受。

本週介紹不同學者提出的壓力理論,以及各類的壓力源與壓力反應,下週將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能夠嘗試的放鬆方法!在接下來一週的期間,歡迎到下方留言你所做過最好用的放鬆方法喔!

 

參考書目

一、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二、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台北市:心理。

三、王芳(譯)(2020)。哈佛醫學院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台北市: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