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藝逗陣來

台灣傳統文藝介紹

你知道傳統文藝在展現台灣文化特色具有一定之重要性嗎?台灣早期各族群在長期的生活中,吸收外來的不同文化,並加入當地特色,逐漸各自發展出具當地特色的文化面貌,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處於全球化浪潮下的我們,傳統文藝漸漸消逝,但這些文化特色卻承載好幾十年的歷史及技術傳承的使命,讓我們一同來認識這些台灣人所驕傲而珍貴的文化資產吧!

歌仔戲

「歌仔」二字,有小曲、戲曲之意。歌仔戲是民間流傳下來戲曲的一種,相傳最早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宜蘭地區),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是以台灣民間的歌謠小曲為基礎,吸收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方式,並以台灣閩南語演出的一種古裝歌唱劇。而台灣著名的歌仔戲團有:明華園、唐美雲等歌仔戲團。《嘉慶君遊台灣》則是有名的歌仔戲電視節目。 

八家將

八家將是台灣民間信仰的廟會陣頭之一,原為五福大帝出巡前的駕前部將,清中葉之後從臺南府城發展開來 ,府城的白龍庵如意增壽堂八家將即為臺灣最早的家將團。八家將們有捉拿鬼怪妖邪,也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的功能,因此傳統的家將陣頭是莊嚴而有規矩的在台灣常見的神明盛會,如城隍,媽祖,關帝君都常常出現此陣頭。近年民間團體透過融合國際化元素及視覺設計,期許翻轉家將在大眾心中的負面印象。

捏麵人

捏麵人,原稱「捏米江人」,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稱呼,如中部稱為「捏糕人」、南部地區稱「糯米尪仔」。是漢文化的民間藝術品,主要材料為麵粉、糯米粉,常輔以蜂蜜、顏料成分,根據構思的造型以徒手捏、搓、揉或以工具輔助製作。在台灣宗教慶典上,常以捏麵人展現神仙故事、奇珍異獸等題材,作用則從早期的宗教性質逐漸轉為食用、觀賞功能。近年來因食物雕塑等產業出現,使捏麵藝術處境岌岌可危,目前社會團體透過展演、教學等活動嘗試恢復其珍貴藝術。

寺廟彩繪

台灣傳統建築產業本為閩粵移民來台從事的行業,被認定為漢族開墾台灣三百年來最具原鄉特色的產業類型之一。廟宇人們常聘請專業彩繪師為寺廟彩繪成具宗教藝術氛圍之空間,是對神明表達敬畏與頌揚,以及對信眾祝福的方式。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則可提到曾為台南文化獎得主的彩繪藝師潘岳雄,在武帝廟、鹿耳門天后宮及屏東媽祖廟等地都可見其作品,更是曾開課、到國外進行文化交流方式發揚此技藝,為在地文化保存及傳承具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