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知識


時間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過後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古人把農曆一月稱為「元月」,夜晚則稱為「宵」,因此將每年的農曆一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而今年2024年的國曆日期,則是在國曆的2月24日。 


吃湯圓

象徵「花好月圓、闔家慶團圓」,最早的由來出自宋代,唐宋時曾記載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南宋則有吃「乳糖圓子」的說法。

明朝時,湯圓的說法變的更多樣化,根據明朝歷史學家劉若愚的《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記載,我們常聽到的另一種說法「元宵」其實跟湯圓是有所不同的:「其製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洒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賞花燈

古人原先會在正月十五這天掛上燈籠,為了要騙過天帝「保命」用的,在順利度過危機後才成為紀念平安順遂的習俗。

到了現代,花燈的設計與樣式越來越新奇、多彩,近幾年,台灣各地區甚至會輪流舉辦主題燈會,是闔家大小一起出遊鬧春的盛會。


猜燈謎

猜燈謎習俗的由來也有一個傳說,是關於一個叫孫五的人想藉燈籠作詩,諷刺一個一直欺負他的財主「笑面虎」的故事。

後來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此後,每當元宵節時,人們就會仿照孫五將謎語寫在燈籠上,供觀賞花燈的人猜謎取樂,這就是「猜燈謎」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