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

諸行皆是壞滅之法,

應自精進不放逸。

Vayadhammā saṅkhār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 Mahāparinibbānasutta 大般涅槃經 (DN 16, 185)

【佛遺教經】:「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痴暗。」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 全部以《沙門果經》作為說明)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菩提僧團、心 法師 整理】

[1]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2]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3] 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4]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5] 如暗遇明,貧人得寶。[6] 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具足清淨之身業、語業,過清淨生活,戒具足,守護諸根門,圓滿具足,正念正知。)

[7]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遠離受男、女之奴僕;遠離受山羊和綿羊;遠離受雞、豬;遠離受象、牛、馬、騾;遠離受耕田、宅地;遠離差使、仲介所為之事;遠離買賣。)

[8] 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遠離受蓄金銀;遠離受生穀物。)

[9] 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遠離採伐種子、植物。)

[10] 合和湯藥、佔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例 如──① 占卜手足之相、② 佔前兆吉凶、③ 佔流星、④ 占夢、⑤ 佔體全身相、⑥ 佔鼠所咬、⑦ 火護摩獻供、⑧ 杓子護摩獻供、⑨ 穀皮護摩獻供、⑩ 糠護摩獻供、⑪ 米護摩獻供、⑫ 熟酥護摩獻供、⑬ 油護摩獻供、⑭ 口護摩獻供、⑮ 血護摩獻供、⑯ 肢節明──命相預言、⑰ 宅地明──風水地理、⑱ 剎帝利明──政治學、⑲ 濕婆明──求濕婆神之庇護、⑳ 鬼神明──驅魔、㉑ 地明──土地學、㉒ 蛇明──蛇陀羅尼、㉓ 毒藥明、㉔ 蠍明、㉕ 鼠明、㉖ 鳥明、㉗ 烏鴉明、㉘ 命數預言、㉙ 防箭咒、㉚ 解獸聲法等。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11]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日中一食,夜不食,離非時食。)

[12-1] 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例如──國王、大臣、剎帝利、梵行者、居士、童子令:『汝來此處、往彼處,汝來持此、持此往彼。』遠離如是任何使者、傳信之行為。)

[12-2]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例 如──① 許願、② 還願、③ 召魂收驚驅魔、④ 對地基作咒、⑤ 得精力有子、⑥ 失精力無子、⑦ 堪輿相宅地、⑧ 對宅地撒祭物、⑨ 祭壇灑淨、⑩ 淨身儀式、⑪ 供犧牲、⑫ 催吐劑、⑬ 催瀉藥、⑭ 祛痰劑、⑮ 利尿劑、⑯ 頭痛藥、⑰ 點耳油、⑱ 洗眼水、⑲ 灌鼻、⑳ 眼藥水、㉑ 塗藥油、㉒ 眼科醫、㉓ 外科醫、㉔ 小兒科醫、㉕ 授予根藥──藥劑師、㉖ 藥草下劑──內科醫等。遠離如是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13]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14] 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捨妄語、離妄語,語真實、不外真實,誠實可信賴,不欺世間……捨兩舌,離兩舌,不彼處聞,來此處告以離間此等之諸人;亦不此處聞,往彼處告以離間彼等之諸人。)

[15] 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例如──食物之貯蓄、飲物之貯蓄、乘具之貯蓄、衣服之貯蓄、臥具之貯蓄、香料之貯蓄、財物之貯蓄等。遠離如是享樂貯蓄物。)

[16]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

[17]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18] 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19]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20]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21] 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22] 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恰如一灌頂之剎帝利,制伏怨敵,無論於何處,皆不見怖畏。比丘而戒具足者,由戒之護持故,無論於何處,皆不見怖畏。具足此聖戒蘊,彼之內心,感受無垢純淨安樂。)

[23]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24]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25] 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26] 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埳。(茲有比丘以眼見色時,不執取主題,不執取細節。彼若放逸,不防護眼根,而隨著流入──貪愛、憂悲、過惡、不淨法。彼遂行攝禦,以防護眼根,令達眼根之防護。)

[27] 如被賊劫,苦止一世;[28] 五根賊禍,殃及累世。[29] 為害甚重,不可不慎![30]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31] 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32]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以意知法時,不執取主題,不執取細節。彼若放逸,不防護意根,而隨著流入──貪愛、憂悲、過惡、不淨法。彼遂行攝禦,以防護意根,令達意根之防護。彼依此聖具足諸根之防護,感受內心無垢純淨之安樂。)

[33]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34] 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如 何比丘具足正念、正知耶?……茲有比丘① 於前往、於返回,以具正知;② 於瞻前、於顧後,具正知;③ 又屈伸手足時,具正知;④ 持下衣、上衣及缽時,具正知;⑤ 飲食嚐味時,具正知;⑥ 大、小便時,亦具正知;⑦ 行、住、坐、臥時;⑧ 覺醒時、語時、默時,皆具正知。)

[35] 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36] 當急挫之,無令放逸![37]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38]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39] 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比丘捨離此等之五蓋,以觀察自己,猶如:① 無負債、② 無疾病、③ 出獄、④ 自由、⑤ 安穩者。觀察自己,捨離彼五蓋者,而生歡喜;生歡喜者,而身輕安;身輕安者,而覺樂;覺樂者,而心得三昧。)

[40]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41] 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是出家,彼防護身、口、意而住,以滿足最低限度之衣、食,樂於離世靜居。)

[42] 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43] 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44]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供彼衣、食、住宿及病之醫藥、用具,並如法保護、護衛、守護彼。)

[45]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46] 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47] 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48]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捨棄惛沈、睡眠,光明想而正念正知,脫離惛沈、睡眠而住;由離惛沈、睡眠,令心淨化。)

[49]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50]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51] 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52]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53] 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惛眠蓋──猶如有人,囚禁於牢獄,彼其後健全安樂,又不減損彼之財物,得解放此牢獄。其時彼思惟:『我雖嘗囚禁於牢獄,但今健全安穩,又不減損我之財物,得解放此牢獄。』彼由此喜且悅樂。)

[54]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55] 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56] 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57] 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58]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59] 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若人認罪過為罪過,其如法懺悔者,以將來自調禦,此乃聖者之律,繁盛之所以也。)

[60]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肢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61] 亦當護口,勿出惡言。[62] 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捨惡口,離惡口,凡語無過失、樂耳、悅意、感銘、眾人所愛。)

[63]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64]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捨棄掉舉、憂悔,內心寂靜,無躁鬱而住;由離掉舉、憂悔,令心淨化。)

[65]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掉悔蓋──猶如有人為奴隸……其時,彼思惟:『我曾為奴隸,不隸屬自己而隸屬他人,不得如自己所欲而往;今我得解放奴隸之境遇,隸屬自己,不隸屬他人,獨立自由,得任自己所欲而往。』彼由此喜且悅樂。)

[66]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捨棄害心、瞋恚,慈憫一切生物,無瞋害心而住;由離害心、瞋恚,令心淨化。)

[67] 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68] 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瞋恚蓋──猶如有人,為重病所惱,不喜食物,而消失體力。然,其後,彼脫離其疾病,喜得食物,以恢復體力。)

[69]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70] 出家行道,無慾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71] 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當心有瞋恚時,徹知:『心有瞋恚』;當心離瞋恚時,徹知:『心離瞋恚』。)

[72] 汝等比丘!當自摸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然,即令我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而為無家者。)

[73] 若起憍慢,當疾滅之![74] 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75] 『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如是出家,依『別解脫律儀』之防護,持戒而住,精勤於正行,見小罪亦恐怖,受學處而修學。)

[76]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77] 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78]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有某沙門、梵行者,受食信施而生活。而專心住於欺瞞、饒諛──諂媚饒舌、暗示、騙詐、利養、貪求。遠離如是欺瞞、饒諛──諂媚饒舌。此亦為比丘戒之一分。)

[79]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80] 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81]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彼於世間,捨棄貪慾、離貪慾而住;由離貪慾,令心淨化。)

[82] 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83]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84] 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貪慾蓋──猶如有人,以負債而營事業,其事業繁榮,得還清負債之本金,尚有剩餘,得以養妻。其時,彼思惟:『我曾負債以營事業,事業繁榮,得還清負債之本金,尚有剩餘,得以養妻。』彼由此喜且悅樂。)

[85]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86]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茲有比丘,滿足其護身之衣及其養體之施食,彼往何處,唯持此等衣、缽而往。)

[87]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88]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89]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90]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91] 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猶如有翼之鳥,飛往何處,亦只持其翼而飛。……如是,比丘滿足其護身之衣及養體之施食,往何處,唯持此等而往。)

[92]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93] 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94] 是故,當捨:『己眾、他眾!』[95] 空閒獨處,思滅苦本。[96] 若樂眾者,則受眾惱;[97] 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98] 世間縛者,沒於眾苦;[99] 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具足此聖戒蘊、聖諸根之防護、聖正念、正知、聖知足,獨住遠離──近空閒處、樹下、山嶽、岩窟、峽谷、塚間、森林、露地、稻草堆處。)

[100]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101] 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102] 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103] 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更有比丘,捨樂離苦,前所感受之喜、憂具滅,不苦不樂,成為『捨念清淨』,達第四禪而住。彼以純淨心,遍滿其身而坐,其純淨之心,無不普洽其全身。)

[104]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105] 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106] 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107] 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108] 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以身接觸時,不執取主題,不執取細節。彼若放逸,不防護身根,而隨著流入──貪愛、憂悲、過惡、不淨法。彼遂行攝禦,以防護身根,令達身根之防護。)

[109]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110] 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111]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112] 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彼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彼由離生喜、樂,以流潤充滿,盈溢周遍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

[113]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114]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115] 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如實證知:『此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之集』,如實證知:『此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故,其心解脫──❶ 欲漏、❷ 有漏、❸ 無明漏。)

[116]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117] 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118] 一切病者,之良藥也;[119] 伐煩惱樹,之利斧也!』[120] 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121] 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而於解脫,『解脫』之智慧生,證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122]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123] 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124] 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例 如──① 王論、② 盜賊論、③ 大臣論、④ 軍兵論、⑤ 恐怖論、⑥ 戰爭論、⑦ 食物論、⑧ 飲料論、⑨ 衣服論、⑩ 臥具論、⑪ 華鬘論、⑫ 香料論、⑬ 親族論、⑭ 乘具論、⑮ 村裡論、⑯ 鄉鎮論、⑰ 都市論、⑱ 國土論、⑲ 婦女論、⑳ 英雄論、㉑ 路邊論、㉒ 井邊風傳論、㉓ 祖先論、㉔ 種性論,㉕ 世界起源論、㉖ 海洋起源論、㉗ 如是有無之論爭。遠離如是等無益徒勞之論。)

[125]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例 如──① 塗身、② 刮痧推拿、③ 香精油淨身、④ 腳底按摩、⑤ 鏡子裝飾、⑥ 染眉塗眼、⑦ 華蔓塗香、⑧ 撲臉粉、⑨ 抹油化妝、⑩ 手環、⑪ 耳環領飾、⑫ 手杖裝飾、⑬ 藥袋瓶飾、⑭ 刀劍、⑮ 遮陽傘、⑯ 彩履、⑰ 頭巾、⑱ 金銀珠寶、⑲ 拂塵、⑳ 白衣俗服、㉑ 長緣袖飾等。遠離如是等任何裝飾之放逸處。)

[126] 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 [127] 「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證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實見沙門修行之現世果報,其他絕無有比此更殊勝、更微妙、沙門修行之現世果報!)

[128] 『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129] 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近空閒處、樹下、山嶽、岩窟、峽谷、塚間、森林、露地、稻草堆處。彼乞食而歸,食已而結跏趺坐、端正身體,熱切於前方,遍滿而念住。)

[130]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131] 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疑惑蓋──猶如有人,財豎富裕,不能踏行曠野之道,以求食,於危險怖畏戰慄。然後,彼出此曠野,安穩無難,抵達無怖畏之村落。)

[132] 『汝等若於,苦等四(聖)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133]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捨棄疑,於淨法無有疑,脫離疑而住;由離疑,令心淨化。)

[134] 時阿那律陀〔阿㝹ㄋㄡˊ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135] 「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聖)諦,不可令異。[136] 佛說:『苦(聖)諦實苦,不可令樂;[137] 集(聖諦)真是因,更無異因;[138] 苦若滅(聖諦)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139] 滅苦之道(聖諦),實是真道,更無餘道。』[140] 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聖)諦中,決定無疑!」(彼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苦滅之道』。)

[141]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142] 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143] 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144] 「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145] 阿那律陀,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146] 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147] 「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148]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149] 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150] 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世尊如是說,彼等比丘,心滿意足、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151]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捨棄掉舉、憂悔,內心寂靜,無躁鬱而住;由離掉舉、憂悔,令心淨化。)

[152] 『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痴暗!』(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垢穢,柔軟、堪任,而且在安住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智見。他這樣徹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種所成、父母之所生、飯粥所長養者,是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之法。然而,我之識與此身相關連、依此身而存在者。』)

[153]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154] 我今得滅,如除惡病。[155] 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156] 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垢穢,柔軟、堪任,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漏盡智。)

[157]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158] 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159] 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160] 是我最後,之所教誨!」(證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實見沙門修行之現世果報,其他絕無有比此更殊勝、更微妙、沙門修行之現世果報!) ~ (佛遺教經終) ⎈

願以此功德,迴向雙親眷;

普及於一切,苦海常作舟。

☸ ༻

在線訪客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