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大藏經

✩ 巴利文大藏經

巴利文大藏經(Pāli Canon),又作巴利三藏(Tipiṭaka)、南傳大藏經,指錫蘭上座部,所傳之佛教大藏經,用巴利文寫成,為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

第1節 ❦ 成書年代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葉,因為佛教錫蘭僧團中的長老,有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又稱為摩訶毗訶羅住部)的五百名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南傳佛教歷史上的第四次結集,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成書,首次,制巴利語三藏,輯錄成冊。

第2節 ❦ 版 本

上座部佛教,流傳國家,氣候潮濕,不利於寫本的保存。18世紀之前的寫本,幾乎沒有能,保存到現在的。

一、 巴利文版本

最早的印刷本1900年,在緬甸出版,38卷。比較容易,獲得的巴利文版本有:

⑴ 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PTS)版:1877年─1927年間,英國學者,戴維斯於倫敦成立「巴利聖典協會」,將巴利語聖典之大部分,以羅馬字出版,57卷,含索引。1952年,巴利聖典協會,陸續出版巴利三藏用語索引。

⑵ 泰國版,1925-28,45卷,比巴利聖典協會版錯誤少。

BUDSIR網路版(需註冊)。

⑶ 緬甸仰光第六次集結版,1954-1956,40卷,錯誤更少。

內觀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VRI)在線版,可搜索。

⑷ 正法學會基金會(Dhamma Society Fund)2005年出版【The World Tipiṭaka】。可在線瀏覽(需註冊)。

後續出版:

The Tipiṭaka Studies Reference, 40-volumes set, hardcover, since 2007.

The Chulachomklao of Siam Pāḷi Tipiṭaka : Digital Preservation Edition, 40-volume set, hardcover, since 2008.

⑸ 斯里蘭卡版,1957-1993,58卷,含僧伽羅語翻譯。佛教倫理雜誌,提供下載,校對未完成,有可搜索版鏈接。

二、 多種譯本

有多種譯本,包括僧伽羅語、泰語、日語和漢語。日本於1935年─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將巴利聖典協會,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為「南傳大藏經」。

台灣,於1990年─1998年間,由高雄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由日文版,翻譯成中文,刊行「漢譯南傳大藏經」。然而,翻譯不完整,義註(Aṭṭhakathā)及複註(Ṭīkā),並未譯出!

英語、法語和德語,翻譯尚不完整。

第3節 ❦ 結 構

南傳佛教中,三藏稱為Pāli,意思為聖典。三藏的解釋書,稱為義註(Aṭṭhakathā);義註的解釋書,稱為複註(Ṭīkā);複註的再解釋,稱為再複註(Anuṭīkā)。

一、 巴利三藏簡介

巴利語三藏,分為:經藏、律藏、和論藏。

⑴ 經藏,是佛陀,宣傳教義的經文彙編。分為五部經典:

《長部經典》、《中部經典》、《相應部經典》、《增支部經典》和《小部經典》。

⑵ 律藏,是有關,佛教教規,和戒律的經文彙編,分為,五個部分:

《比丘類》、《比丘尼類》、《大品》、《小品》和《附隨》。

⑶ 論藏,為有關總結和闡述,各種佛教教義或概念的經文彙編,經文通常,用教義對答形式描述;不可否認,許多部派思想,亦摻雜其中――如:

菩薩道、究竟法、有分心、究竟名色、十六觀智、二十四緣之思想……等。

七部論藏,分別為:

《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

二、 巴利藏外佛典

此外,還有巴利語藏外佛典,是指「巴利語三藏」,編成後,各種巴利語佛教典籍。

主要是:註釋、歷史、概要、詩歌、文法等著作。

其中包括:

《導論 Nettippakaraṇa》、《三藏知津,亦稱藏釋、藏論 Peṭakopadesa》、《彌蘭王問經 Milindapañha》、《清淨道論 Visuddhimagga》、《攝阿毗達摩義論 Abhidhammattha-saṅgaha》、《入阿毗達摩論 Abhidhammāvatāra》、《善見律毘婆沙 Samantapāsādikā》、《島王統史 Dīpa-vaṃsa》、《大王統史 Mahā-vaṃsa》、《小王統史 Cūḷa-vaṃsa》、《未來史 Anāgata-vaṃsa》、《書史 Gandha-vamsa》、《教史 Sāsana-vaṃsa》、《迦旃延文法 Kaccāyana-vyākaraṇa》……等。

在線訪客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