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醉魚草
別名:醉魚木、光子、烊見消、羊腦髓、五霸薔、鬧魚花。
英文名稱:Lindley Butterfly-bush
學名:Buddleja lindleyana Fort.
科名:馬錢科 (Loganiaceae)揚波屬(Buddleja)
原產地:中國大陸的華中及華南各地;台灣於 1935 年間引進栽種。
莖:直立灌木,高可達 3 公尺,具多數分枝,小枝伸長,常為四方形,具明顯翼狀物。
葉:葉為單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5~9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紙質,全緣或不明顯稀疏小鋸齒緣;兩面皆呈清綠色而散生短柔毛或光滑無毛,中肋及側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每邊 5~9 枚,長延伸至葉緣;葉柄長 0.5~1.1 公分,具柔毛或光滑無毛。
花:花小,多數,紫菫色,開放時徑 0.3~0.6 公分,呈直立頂生的穗狀花序排列;花序長 6~9 公分,光滑無毛茸;花萼鐘形,長 0.2~0.4 公分,外面具糠狀鱗片;先端 4 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花冠筒狀,為曲,長可達 1.5 公分,表面有糠狀鱗片;裂片短,擴展;雄蕊 4 枚,著生於花冠筒中部;無花絲;子房卵形,光滑無毛,2 室,每室胚珠多數。
果實:果實為蒴果,卵圓形,長 0.6 公分,有殘存的花萼及花冠,成熟時胞間開裂。
特性:直立灌木,高可達 3 公尺,具多數分枝,小枝伸長,常為四方形,具明顯翼狀物。葉為單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5~9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紙質,全緣或不明顯稀疏小鋸齒緣;兩面皆呈清綠色而散生短柔毛或光滑無毛,中肋及側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每邊 5~9 枚,長延伸至葉緣;葉柄長 0.5~1.1 公分,具柔毛或光滑無毛。花小,多數,紫菫色,開放時徑 0.3~0.6 公分,呈直立頂生的穗狀花序排列;花序長 6~9 公分,光滑無毛茸;花萼鐘形,長 0.2~0.4 公分,外面具糠狀鱗片;先端 4 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花冠筒狀,為曲,長可達 1.5 公分,表面有糠狀鱗片;裂片短,擴展;雄蕊 4 枚,著生於花冠筒中部;無花絲;子房卵形,光滑無毛,2 室,每室胚珠多數。果實為蒴果,卵圓形,長 0.6 公分,有殘存的花萼及花冠,成熟時胞間開裂。
分布:偶而可見栽植供觀賞用。
用途:
1. 可作為庭院綠化植物,亦可作觀賞用。
2. 花葉可鬧魚:本種花葉揉碎,投入水中,可使魚類麻醉,故有醉魚草之稱。
3.藥用。
有毒部位:全株有小毒。
中毒症狀:誤食可能會頭暈、嘔吐、呼吸困難、四肢麻木和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