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梅
別名:朹、白梅、梅花、青梅、春梅、梅仔根、
英文名稱:Mume Plant,Mei , Japanese Apricot
學名:Prunus mume Sieb. et Zucc.
科名:薔薇科(Rosaceae)梅屬( Prunus )
原產地:中國華中、華南一帶。
莖:小喬木,稀灌木,高 4~10 公尺;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 、有光澤,並有脫皮現象 ;小枝綠色,光滑無毛;小枝有刺狀細枝。
葉:葉片卵或橢圓形,長 4~8 公分,寬 2.5~5 公分,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長成時逐漸脫落,或僅下面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 1~2 公分,幼時具毛,老時脫落,常有腺體。
花:花單生或有時 2 朵同生於 1 芽內,直徑 2~2.5 公分,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長約 0.1~0.3 公分,長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於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於雄蕊。 花期冬春季。
果實:果實近球形,直徑 2~3 公分,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貼粘;核橢圓形,頂端圓形而有小突尖頭,基部漸狹成楔形,兩側微扁,腹稜稍鈍,腹面和背稜上均有明顯縱溝,表面具蜂窩狀孔穴。 果期 5~6 月(在華北果期延至 7~8 月)。
特性:落葉小喬木,高約 4~9 公尺; 老莖樹皮深褐色 。 葉互生,卵形,有柄,互生,卵形、倒卵形或廣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鈍形,細銳鋸齒緣,長 4~10 公分。 冬季開花。 花單生或雙生,花瓣卵形,一般花蕊數至少都在二十個以上。至於花開五瓣則是我們通常看到的梅花(果梅)是五個花瓣,但是梅花也有很多重瓣的品種(花梅),其花瓣數就不只五瓣了,花色也不一定只有白色。果形圓形或長橢圓形,直徑約 2 公分左右,蒂頭凹陷,尾端略尖;青果青綠色,隨著果實的成熟,逐漸變為金黃色或橙黃色,核果球形,一側具淺溝,核具淺皺紋及凹點。
分佈:台灣梅園的分布,都集中於中部,中央山脈的西側,海拔 300~1,000 公尺的坡地上。所以濁水溪、大肚溪及大甲溪的上游,南投、彰化及台中 3 個縣分所轄的地帶,也是台灣自冬季到初夏寒暖變異性最小的地帶。
用途:
1.食用:因果酸多,平時很少人拿鮮果食用。多作為加工品用,可釀酒、製梅干、糖漬、鹽 漬、蜜餞、果醬、果汁等。
2.觀賞用:冬春之交,正式梅花怒放盛開時,產梅地區常成為賞梅熱門地區。
3.砧木用:梅能抗根線蟲的危害,可作為核果類果樹的砧木用。
4.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