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黛粉葉
別名:黛粉葉啞蕉、廣東萬年青、萬年青、花葉萬年青、啞巴甘蔗、大王萬年青。
英文名稱:Dumbcane,Dumbplant,Mother-in-law's Tongue Plant,Tuftroot
學名:Dieffenbachia maculata (Lodd.) Swett
科名:天南星科(Araceae)黛粉葉屬(Dieffenbachia)
原產地: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
莖:矮小亞灌木;莖合軸,直立,粗硬如蔗,下部常傾斜生根,頂端具葉,不分枝而有明顯之莖節,高達 70~120 公分。
葉:葉大型,葉片長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全緣,中肋粗,半圓柱形,向上漸消失,I 級側脈多數,II 級側脈平行,直立,向先端上升並弧曲,細脈通常橫生,網結;葉柄長,葉柄基部呈鞘狀,葉鞘達中部以上,半圓柱形,上部略呈圓柱形。品種繁多,有些葉面濃綠而散生白點或不規則斑塊,綠白相映,十分耀眼,有些則有金黃之色彩。
花:佛焰花序之總梗從葉鞘中抽出,花序柄短於葉柄;佛焰苞呈長圓狀披針形,下部席捲成管,喉部開擴;簷部直伸或後仰。肉穗花序圓柱形,先端通常彎弓,稍短於佛焰苞,有時具梗,雌花序背部常與佛焰苞管部合生,雌花遠離;雄花序近圓柱形,花多而密,中間(雌、雄花序之間)間隔裸禿或具少數遠離的不育雄花。花單性,無花被。雄花、雄蕊 4~5,無柄,合生,增厚,有 4~5 條溝槽,頂平;花藥生於盤狀藥隔的下部,貼近;藥室近對生,頂孔開裂。不育雄花有假雄蕊 4~5,貼近,扁球形、不規則的圓狀橢圓形。雌花有假雄蕊 4~5,棒狀,超出子房,雌蕊有心皮 2~3(心皮厚,一側連生),無柄,2~3 室,有時為單心皮;胚珠每室1棵,直立,倒生,無花柱,柱頭 2~3 裂,中央下凹。
果實:有些品種會結橙黃或黃綠色之漿果;種子種皮厚,光滑,合點大,圓形;胚具長柄,無胚乳。
特性:黛粉葉為天南星科黛粉葉屬多年生草本常綠植物,莖直立,粗硬如蔗,不分枝而有明顯之莖節,高達 70~120 公分。葉大型,長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全緣,葉柄基部呈鞘狀。品種繁多,有些葉面濃綠而散生白點或不規則斑塊,綠白相映,十分耀眼,有些則有金黃之色彩。佛焰花序之總梗從葉鞘中抽出。佛焰苞常呈長圓狀披針形,肉穗花序較佛焰苞略短,有些品種會結橙黃或黃綠色之漿果。此植物耐陰性與耐陽性均佳,故庭園中亦常有其蹤跡,增加不少與人接觸的機會,全株有毒,莖毒性最強,故應慎防幼兒啃食莖葉。汁液與皮膚接觸,常引起發炎和奇癢,觸及眼晴,導致紅腫。誤食莖部,會造成口喉刺痛、聲帶庥痹、大量流涎,有時還有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黛粉葉全株有毒,雖然毒性不強,但是不小心誤食會引致紅腫、疼痛甚至麻痹,而無法說話,因此又稱「啞蕉」之稱,所以在進行換盆、修剪等管理工作時,必須戴上手套,並且完成之後要記得洗手,同時避免孩童接觸到它。
分布:園藝栽培,台灣全島各地普遍栽植。
用途:草本常綠植物,葉面濃綠,散生白點或不規則斑塊,綠白相映,十分耀眼,適合作庭植美化用。
有毒部位:汁液、全株(莖毒性最強)。
中毒症狀:誤食可能造成口喉刺痛、聲帶庥痹、大量流涎,有時還有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汁液與皮膚接觸,常引起發炎和奇癢,觸及眼晴,導致紅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