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番石榴
別名:雞矢果、秋果、撥仔、番稔、梛拔、那拔、藍拔、那拔仔、菝仔、芭樂、番桃、嶺拔、林仔拔、扒仔
英文名稱:Guava
學名:Psidium guajava Linn.
科名:桃金孃科(Myrtaceae)番石榴屬(Psidium)
原產地:原產熱帶美洲,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均有分佈。
莖:常綠小喬木,高 2~10 公尺,樹幹多彎曲,樹皮褐色,易脫落而呈光滑狀;樹枝在樹幹基部便開始分出,嫩枝被有柔毛,四稜形,幼時紫紅色,老時則為褐色,多光滑無毛。
葉:葉對生,長橢圓形或卵形,長 8~18 公分,寬 5~8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或圓,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顏色較淡,散生細柔毛;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3~7 枚,延伸至葉緣附近;葉柄短,長 0.2~0.3 公分,有時近似無柄。
花:花單生或 2~5 枚呈聚繖花序排列,腋生,有長梗,花瓣白色,開放時徑 1.5~2.5 公分,略帶香味或無香味;花柄細長,長 1~2 公分,綠色,初有柔毛,後則光滑無毛;花萼筒狀,長 0.6~0.8 公分,綠色,有柔毛,先端裂片 4~5 枚,裂片卵狀三角形,能隨果實長大,而殘存在果實的先端;花瓣 4~5 枚,倒卵形,長 1.5~2 公分,先端鈍;雄蕊多數,花絲細長,線形,伸出於花外,好似一堆亂髮;花藥黃色,二室,橢圓形;子房下位,綠色,卵形,花柱細長,線形,柱頭點狀。
果實:果實為漿果,梨形、卵形或扁圓形,徑 3~15 公分,成熟時為黃綠色或紅色,視品種而異,內有種子多數;種子小,卵形,淡黃色或白色。
特性:台灣於 1694 年就有栽培記錄,1915~1918 年自夏威夷及美國再引入優良品種,隨後又經改良或突變選種,現已成為台灣重要經濟果樹。品種依用途大致分為甜味種及酸味種兩大類,前者適宜生食,後者適合加工。本省甜味種品種極多,品系有在來種、美國種、廣東種、印度種、爪哇種。台灣光復後,再由各地實生變種選育出四季拔、正冬拔、東山月拔、甕仔拔、港西月拔、石汾月拔、梨仔拔等。另有引進栽培種泰國拔、無子拔、紅肉拔等。
分佈:產地分佈台灣全島各地。
用途:1.食用。2.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