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垂榕
別名:垂葉榕、細葉榕、小葉榕、白榕、白肉榕、孟占明榕。
英文名稱:White barkfig、Benjamin Tree、Weeping Fig、Weeping Ficg BenjaminTree
學名:Ficus benjamina L.
Ficus cuspidato-caudata Hayata
Urostigma benjaminum (L.) Miq.
科名: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原產地:原產地分佈於中國大陸、印度、及馬來西亞一帶。
莖:常綠喬木,具氣根,大側枝垂至地上,以後成為樹幹,樹皮灰白色,無毛,側枝亦是;枝幹易生氣根,小枝彎垂狀。
葉: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1~2 公分;托葉 2 片,長 1.2~1.5 公分,線形至披針形,無毛,早落;葉片長 6~14 公分,寬 3.5~8 公分,闊橢圓形或卵形,葉基圓形或鈍形,葉尖短微凸頭,全緣,下表面中肋顯著,側脈 8~10 對。
花:雄花具短梗,花被裂片 3~4 片,雄蕊 1 枚,花絲極長;蟲癭花具長梗;雌花無柄,花被 3 裂,子房卵形,平滑,花柱長。花期 9 月至 12 月。
果 實:果實和正榕相似,為隱花果,紅色帶白點,成對無柄,腋生,徑長 1~1.5 公分,扁球形,光滑;基部苞片 3 片,宿存,三角狀卵形。
特性:常綠喬木。樹幹直立,顏色為灰色而且小枝下垂、全株光滑。葉子互生,摸起來像皮革,顏色深綠色具有光澤,形狀為卵狀橢圓形,葉緣為全緣或呈波狀而且頂端突銳尖,長 5~8 公分,寬 2~4 公分。垂榕主要用途為綠離及室內觀賞。葉子全年繁茂而 2 月底至 4月底之出梢展葉較為明顯。開花結果都在隱花果之內,而隱花果不顯眼垂榕乃因其自然分枝多,枝軟如柳而成下垂狀,故名「垂榕」;另因其平滑的樹幹是灰白色的,又名「白榕」。與榕樹相比,垂榕的葉片為卵狀橢圓形,葉基圓鈍形,頂端尾尖,葉緣微波狀。垂榕除枝幹可向四周擴散外,亦常自枝幹垂下多數氣根,可生長粗壯,宛如樹幹,使得樹冠範圍更形擴大,如墾丁森林遊樂區內的垂榕奇觀即為本種,在印度甚至有樹冠寬度廣達一公里者。鳥雀喜食。繁殖可用播種、扦插及高壓法,春秋最為合適。
分佈:在台灣被廣泛種植為園藝、綠蔭樹、行道樹。
用途:
1.可作綠蔭樹、行道樹,幼株可作綠籬、盆栽。
2.藥用。
有毒部位:汁液。
中毒症狀:接觸乳狀汁液,可能引起皮膚微微紅腫或刺激,但毒性不強。 誤食,可能導致腸胃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