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語言與批判的語言並重
敘事的活動與論述的活動同行
傾聽的能力與分享的能力均衡
2014年,新莊社區大學十五週年校慶,馮朝霖主任提出「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做為新莊社大下一個十五年的新願景, 校慶專文寫道:「台灣的社區大學運動本質即是緣起於民間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運動之願景。…生態村本質上是以『整個村莊』整體作為創新教育與學習的空間,其實就是名符其實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年輕一代孩童在真實環境中與大人共同進行文明的革新與創造,…。」
「生態村運動的發展和人類對於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反省有關,社群合作發展出一種創新生活方式,空間不限於城市或鄉村,生態村實踐同時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抵抗,致力降低不當生活方式所造成對於地球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因為許多生態村都具有校園的意義與功能,人們利用生活在其中的機會,學習各種永續性相關主題,其實際教育功能甚至被認為優於一般學院機構,因此有人建議可將「生態村」直接稱之為(Communiversity)」,中文或可譯為「社區大學」。
轉眼新莊社大明年20歲了,由於這幾年的社大實踐經驗,說起「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這句話時,內心的圖像一年比一年清晰篤定的。我們是在新莊社大生活的日常,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創造,甚至集結眾人的力量想一起解決問題,尤為甚者,面對當前生態崩壞的全球危機,也是在透過社區大學的日常生活學習與「地球媽媽」共生共好。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書裡有段話:「決定一個社區如何在極端氣候來襲時存活下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它的連結組織——有在地的小生意和公共空間,讓鄰居能夠彼此熟識,並且確保在熱浪或暴風雨來襲期間,小孩和老年人不會遭到遺忘。」這樣的畫面簡直是我心目中成人之美生態村的願景圖,2016年春季公民論壇的引言將它改寫成:「一群公民,住得很近,彼此認識,互相照顧,分享共同生活空間,共同參與和決策大小事務,一個學習共同體,也是一個老幼共生、跨代共學、具有在地韌性的共同生活圈。」
要往心中的那幅藍圖前進—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需要一個甚麼樣的哲學思維引領社大的教育實踐之路?
2018年1月初的師工學冬令營,馮朝霖主任期許新莊社大教育美學的發展要能一貫:2007年他提出教育美學1.0「在地、樂活、關懷」,經歷多年的實踐之後,「在地」的精神使我們與社區與土地更為親近連結;「樂活」是因為我們更懂得學習的意義與充實生活的內涵;「關懷」則是意味我們以實際行動關懷他人、自然環境、弱勢族群與公共議題。2014年起推展教育美學2.0「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成人之美」有多重涵義:既是成人,也是成為一個人,更是成就他人的美好。教育,本是一門成人之美的藝術。而生態村的「生態」,Eco-來自希臘文,意指家戶、家庭、家族,生態學其實就是有關「家」的學問,「生態村」就是「家村」。
自此,新莊社大是以「家村」來想像新莊百年願景的,我們自我期許是一所擁有「村落精神」的都會社大。 以「村」的尺度編織新莊百年願景想像圖,把「整個新莊」視為一座生活博物館—創新教育與學習的空間。而在面對全球紛亂的局勢與嚴峻的氣候變遷,思考著城市公民應該具備的「地球視野」,期許整個新莊是綠色生活的基本單位,重視並願意付諸行動調整「臥房城市」失根失衡的生活樣態,為「都市村落」的未來社會生活而努力。
2018年馮朝霖主任進一步提出,社區大學未來二十年的教育願景,應該統合當代美感素養三大範疇:存在美學、公民美學、生態/靈性美學,開展出教育美學3.0「當代美感素養三重奏」。更淺白的解釋當代美感素養文化,具體而微地體現在12年國教核心素養的六句箴言:「自發、互動、共好」。
我想以自己十八年在社區大學學習現場的觀察,簡述我所體會的存在美學、公民美學、生態美學或是社大的「自發、互動、共好」,是一個甚麼樣的人我和社群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