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社大地方知識的實踐路徑

以「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為例

從土地長出的辦學特色

「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源自於102年夏天,社大工作者想開設一門實驗課「遶境新莊:走出一條夢想之路」,企圖把從100年起培力的「新莊人文工作坊」裡的學員動能再集結,希望能進一步轉化為新莊走讀的行動力。當年這群學員田野調查的學習方式,並不是爬梳歷史檔案櫃的資料,也不是邀請文史工作者來傳授大量文史知識,反而是邀請心理學背景、紀實攝影美學的師資群來上課,學員們學習傾聽故事、認識田野工作倫理,實際進入田野現場以常民的眼睛訪談、記錄,同時也要書寫自己的故事去映照自身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

100年出版的《五守光陰記事本》、101年的《走進新莊歷史的窗口》、《沿著新莊捷運走!發現新莊老故事》就是在這樣的田調基礎完成的出版任務。有兩篇出版序標題寫著:「站在新莊的十字路口,回望」、「再度站上歷史十字路口的城鎮-新莊」,序言裡的語重心長,都是因為當年正值新莊重大公共工程-中港大排竣工、捷運迴龍線開通、而原本新莊最低漥的「塭仔底」搖身一變成為全台房價最高的新莊副都心,而才從訪談得知的新莊歷史建物武德殿,卻即將要面臨公辦都更,新莊街的歷史發展脈絡又將被削弱大半。站在開發等於進步、等於發展的十字路當口,新莊社大該站在甚麼位置敘說未來社會願景和未來家園的想像,是當年社大工作者念茲在茲的工作實況。

我們從「遶境新莊:走出一條夢想之路」工作坊開始,嘗試將田野調查、走讀活動、地方營造、社會願景…統整生態村、公共參與、地球公民、生活美學、低碳旅行…等本校關注的學習主題,在103年的秋天,以實驗試辦的心情連結新莊老街、明中街(後村圳支流)、中港大排、塭仔底溼地公園,約5公里的「穿越新莊三百年-秋高氣爽散步日」。那年新莊社大溼地服務隊成軍7年、新莊故事遊藝隊才剛成立不到5個月,但是,畢竟新莊社大已辦學15年了,在一連串「師工學」學校文化的組織調整下,若絕若續的在地文史認識和資深社大學員的學習能量,就是社大工作者最堅強的後盾。

隔年春天,即籌組散步節核心團隊,從關鍵問題「新莊有沒有一條安全散步的路?」出發,規劃第一屆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駐點,制定散步節核心願景,夏天開設散步節領隊培訓工作坊直到10月,以日本四國遍路刻苦精神遶新莊一圈15公里的「新莊之心」散步路徑,這條路線不僅從新莊街談三百年的城市發展,導覽中港大排、塭仔底溼地公園的生態環境,還安排節點討論新莊老街公辦都更案、新莊囝仔在慈祐宮演老街的故事短劇和塭仔圳市地重劃區裡的李石樵故居初探。

105年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的核心團隊希望縮短急行軍的散步距離,並且想藉由舉辦散步節的驅動力,進入陌生的塭仔圳市地重劃區踏查,開拓新路線。在這樣的企圖心下產出三大散步路線:「穿越古今巡水圳」、「穿越三百年,找尋古新莊」、「無人知曉的桃花源-奇遇塭仔圳」。那一年核心團隊堅持強調散步路上,讓參與者知道路線設計的「問題意識」,當時寶可夢遊戲正夯,還設計了紙上散步抓寶圈圈樂的小遊戲,想增添活動的趣味性。

106年第三屆新莊百年願景節步節,實際上是在第二屆的路線基礎下略作調整,卻花了師工學近10個月時間不斷討論,為什麼新莊社大要辦散步節?怎麼做才不是趕路節?為什麼要取名「百年願景」?「願景」是甚麼?我們想帶一起散步的朋友看見甚麼?思考甚麼?能改變甚麼?雖然每一年核心團隊工作啟動之初,都要歷經這遭耗時耗腦的思辨,事後回想,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過程,因為我們正在試圖描繪「城市散步」的圖像,正在詮釋「走路」如何串連人我與土地、與自然的關係……。梭羅在〈種子的信仰〉有句話:「如此微小的開端─就像一粒塵埃─卻是巨樹的起源。」散步,亦是如此微小簡單,不用學習,不必技術;只需要身體力行,在特定的空間、時間享受漫遊的趣味,偶遇的驚喜,但是,由於「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懷有種子般的信仰,長成巨樹的希望,所以我們安排的是一場非日常的散步。

地方知識的建構

自104年起,新莊社大即開始嘗試將在地學習行動,以「公民的文化慶典」的概念,企圖形塑一個具有時序感、共同生活的「都市村落」的新莊。春天舉辦「新莊遊藝日」,在新庄街海山里發起封街無車日的街道想像;夏天「鐵馬樂遊」和秋天「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邀請人們騎鐵馬、步行,身體力行感受城市變遷;冬天籌畫「城市願景論壇」,好好討論在地環境與空間議題。在上述四季更迭的節慶裡,穿梭在新莊老街、塭仔圳市地重劃區、新莊古水路、頭前庄、樂生療養院、泰山…等空間。「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是新莊社大地方學的發展藍圖-它們不僅僅是強調人與土地情感連結的文化散步,更想撐出城市公民對社會生活想望的照見與發聲的平台。

回顧走了4年的「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社大工作團隊的確因為每年舉辦散步節的使命(或正確來說是壓力),才有機會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一步一步將新莊泰山發展脈絡拼湊起來。而面對城市開發的嚴苛挑戰,社大工作者也沒有迴避,選擇正視老街公辦都更案和塭仔圳市地重劃案,在抗衡的過程中,雖然曾經一度站在張力最強的第一線上(例如101~102年搶救武德殿郡役所文資保存運動),但是,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嘗試各種操作工具和工作路徑,緩慢地累積對地方認識的能耐。

每一座城市都會歷經新陳代謝,但是新陳代謝的方式,除了將土地做為地產經濟的金雞母之外,在歷史文化、在地集體記憶保存上,甚至是面對未來少子化、人口老化的社會挑戰,難道我們對於土地的運用沒有第二種或第三種可能了嗎?城市發展的藍圖究竟一般市民是否能置喙?住在城市裡的人們,要如何想像,甚至進一步行動,成為我們想要的改變?這是新莊社大這幾年一直努力想與社會對話的核心命題。

所以,我們參與政府舉辦的公聽會、都審會、都委會…等爭取發言機會;自行舉辦願景工作坊、城市願景論壇等蒐集公民意見;甚至在103年向九合一選舉的候選人提出「新莊願景公民宣言」(當然石沉大海),104年與輔仁大學景觀系副教授顏亮一合作舉辦「新莊烏托邦論壇」,提出「民間版塭仔圳重劃計畫」(同樣無任何回應),106年的新莊城市願景論壇甚至擴大戰線,從新莊三大現狀談起:從機場捷運線看塭仔圳市地重劃區的未來趨勢;捷運VS劫運:新莊樂生療養院的未來之路;從塔寮坑溪水文變遷看新莊城市的防洪防災系統,又邀請學者專家回應國外流域治理案例;日本傳統工廠群保存再利用案例分析。(自我感覺良好卻還是後繼無力)。

今年的城市論壇改弦易張,力邀泰山當地居民回顧草埤、貴子坑溪的記憶、討論目前的環境現狀,再連結到未來水環境的想望,雖然人數甚少,但是整個討論的品質讓社大工作者意識到,先前多年城市論壇的操作,論壇分享者內容扎實也很有啟發,參與的民眾也算是踴躍,但對議題有興趣的社群討論如何持續發酵,甚至統整出一個能與公部門政策對話和市民溝通的文本,我們卻還在摸索,苦無方法突破。而直接與在地社區居民盤點過去、現在與未來又是另一種工作取徑,值得去深思與評估甚麼樣的時機點適合哪一種參與模式。不過,今年有一個重大突破是,在塭仔圳市地重劃案都委會上送出兩處陳情書,而「福營古道-散步路徑」、「泰山草埤文化地景公園」的倡議,皆源自遶境新莊核心團隊這幾年對地方發展的關注,盡一己之力希望讓進行式的都市更新計畫,不是去地方脈絡的土地開發而已。

除了上述以行動累積地方知識,學習抓地力的參與式規劃討論,把握機會政策遊說之外,嘗試各種閱讀城市的方式,讓人們感官和感受的層次更豐富,也是近兩年覺得最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工作方法。

城市觀察多元視角豐富地方學樣態

自101年新莊社大積極投入一連串搶救武德殿、郡役所和日式宿舍群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一開始的導覽走讀都因運動而難免顯得歷史感沉重。但是約莫103年「新莊公辦都更案」按兵不動,本校也從高張力的訴願行動轉為柔性的藝文活動,我們改採在海山里封街舉辦「新莊遊藝日」,每月新莊故事遊藝隊的老街走讀活動,也更加著墨在現在的老街日常故事,甚至為了導入老街藝文新元素:在海山里一家老屋復舊的「老厝邊麵店」放映懷舊電影、舉辦人文音樂會,並挪用「街角博物館」的概念,邀請海山里店家和軒社用物件說故事,由在地人擔任說故事人。這樣美好的經驗複製到散步節的節點設計,在地人現身說自身的故事成為散步節導覽解說的特色。

去年散步節將「城市考現學」的概念放入路線設計裡,強調透過「觀察之眼」,練習在日常生活環境中找到另類的驚喜。今年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又有兩大突破:一是嘗試虛實故事線交織:當地人的上學路為主路線,再輔以歷史脈絡改編的童話故事做為遊戲解謎,虛實呼應的路線設計讓參與民眾更有參與感。二是散步路線的設計距離比往年更加縮短,有意識地降低文史導覽解說的強度,刻意設計人們與環境實際互動的時間,強調只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就可以進行城市觀察,路線中的故事解謎和五感體驗遊戲主要是引發動機,讓人們對城市環境的感知更強烈。

另外,幸運地遇到不同專業領域的師資群,給予田野工作方法不同的刺激與啟發,例如,博物館學背景的王新衡老師「街角博物館」、「工業遺產的敘事性保存」的概念,蔡嘉信老師的「直觀觀察法」、蕭芸安老師的「聲音地景」、陳泳翰老師的「第一人稱口述訪談」、黃子芸老師的「公民參與的都市規劃」,黃香萍老師的「五感自然體驗設計」、陳思穎老師的「社會設計」……,都是這幾年在地行動裡非常重要的養分,讓新莊社大地方學建構之初,學得許多田野現場裡人與人、人與環境互動的竅門。這些竅門看似簡單卻又深刻,總是有辦法讓沉重複雜的議題不帶說教的讓人有感覺。有感,永遠是與一切關係(與人的、與物件、與環境的…)連結的開始。

由於面對的是棘手的都市更新/市地重劃案,複雜難懂的法規、地方角力、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根本不是社大工作者能夠應付的黑洞,而困在黑洞裡的我們卻也嘗試各種行動摸索出六種工作手法:那就是帶著「問題意識」去探究地方的故事;傾聽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從故事脈絡切入地方實際的問題與需求;想辦法促成有意識的社群和社區居民的對話;把握或創造各種溝通的機會和管道;勇敢的提出未來生活想望。這六種工作手法如何拿捏,細緻與粗糙攸關執行者的特質、知識的裝備與現實條件而不同,沒有所謂好壞成功與失敗,上一次的經驗都是下一次改進的重要踏板。

在社大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在地行動,當然深刻影響著社大的辦學方向。「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既是新莊社大的特色課程,也是回應在地公共議題的公民行動,更具體而微的展現新莊社大的辦學願景:「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簡而言之,以「整個村莊-新莊」作為創新教育與學習空間,將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在一起的種種社會學習。而所謂地方知識的建構,以自身的行動經驗來表述社大視野中的「新莊學」,就是透過社群培力和教育學習,居民能把自己當作地方文化治理的主體,學習運用地方知識解決地方課題,共同摸索出公民參與城市治理的方法和路徑,相信這是社大發揮地方知識實踐力量的一種展現。

(曾美慧 2018.12.03初稿)

提問:

1. 為什麼社區大學要發展「地方知識」?

2. 社大的實踐經驗與行動反思 (形塑出地方知識的內涵嗎? 是甚麼?)

3. 社大發展的地方學就等同於社大的特色/優良課程嗎?需與辦學理念/方向一致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