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底蘊的課程圖像

寫作課可以成就的人文教育

人文底蘊的課程圖像 寫作課可以成就的人文教育

陳健一

新莊社大小小社大教育行動、地方學講師/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委員

文章書寫的內在

教學多年,該有對應寫作教學可能和圖像,以及自以為是的所謂教育「高度」。一堂寫作課,乍看只是技巧講授,文章書寫……其實是在運用寫作、閱讀及戶外參觀等方式,增益人的人文底蘊。

課室中孩子書寫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讀出個別孩子人文處境訊息,以及思維理路;這中間,平日課程進行中的文本閱讀、戶外參觀,都有觸發意義視角,增益思辨思想能力,也表現在文章書寫中。

平台

期待中的寫作教學,不只是寫作技巧的講授,而是陪伴孩子豐富、厚實人文底蘊的涵養平台。這裡用「平台」二字,主要是對應人文底蘊養成的提問;人文涵養不會是一次講解,某次閱讀,偶爾遭遇,或者講授,可以獲得,必須是長期主體沈浸人文義理、思想及情境,才有逐漸發展可能

類此「長期」,是可以在教學現場中進行的;透過寫作課有意義的營造,邀孩子參與一次又一次文本閱讀,沈浸人文意義與情境氛圍中,時日久了,孩子生命厚實感及安頓感會增加,這樣的「長期」或可以說是一種「平台」。我的寫作課程就是用這樣的構思在進行;一個月數次,有意義的寫作、閱讀,以及戶外走讀,久了,某種看事情的方式,認識世界的視野,思想、思辨能力以及人文觀點和價值也在形成。


圖說:興化國小閱讀營活動,直接帶到戶外,讓學生觀察地景中的具體變化並寫出關鍵字。

教師的著力點

這樣陪伴孩子親近人文涵養的教學平台,教師的關注重點不只是教學技巧,還包括人文哲思的高度及想望,理解個別孩子的人文處境;這中間,教師要能夠解讀個別孩子完成一篇的文章的背後,看重不同孩子閱讀個別文本的人文意義、導讀方式,以及如何進行戶外現場走讀與陪伴。

教室現場的幾個人文教育課題

整個陪伴孩子的學習過程,有幾個課題值得努力:

1. 經歷

孩子人文格局的進展是一個經驗一個經驗經歷,逐漸形成。「經驗之隱喻不可逆」每一個經驗都可能是孩子成長的範例、熱源、發酵點,如何有意義的陪伴孩子「意識」、「看到」當下經驗,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2. 文本

閱讀可以反芻經驗,擴大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若能陪伴孩子進行多樣多義文本閱讀,孩子會搭著個別文本的視野和意義看世界,藉以厚實人文涵養;若更進一步養成閱讀習慣,更使孩子多了另一良師益友,效益無窮。

3. 遊歷

陪伴孩子到處遊歷,有時還提示在地風土,豐富見聞;類此經歷,時日久了,或可以養成戶外遊歷,豐富人生的習慣。

4. 書寫

書寫可以盤整思緒。沈澱心思及情感,並演繹邏輯,發展思辨能力,還積累經驗,筆記日常,這在職場對應,生活日常互動,乃至探勘人生,都有積極助益。


一次又一次

我的課程乍看只是孩子完成寫作課題,其實,想望的是孩子人文格局在寫作課的可能;整個過程,我相信一次又一次的力量,孩子安頓在我的課室裡,一次一次接受了人文涵養、撞擊的安排,時日久了,是什麼?

教學路徑

教學及陪伴過程,我始終和孩子的處境維持距離,尊重孩子隱私,使在安心安全信任的情境下寫作;教材準備及孩子間的互動也留意課題的高度,並且用觀察及思辨方式進行;還設想教學及陪伴路徑,促使有節奏、有節點的推移每一次的學習經歷;這中間,還要留意個別孩子處境,尋思成長脈絡中可以對應的節奏和介面。

最後,想再提醒,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次課一次課到班學習,師生和諧即可,而是在課堂中「讀懂」每個孩子,對個別孩子的人文可能有想像,有著力,知道如何適時提示人文經驗,持續進行,一直。

註﹕雖然是以作文老師的角色試論孩子的人文教育,但將「孩子」代換為「社大學員」,亦是相通。

認識「搶救新莊老街」

本文收錄於《家村寫真.寫意青春: 新莊社大二十文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