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老街

程林淑容

大漢溪岸上,碧江街(港墘仔)是我生長的地方,記憶中的往事,童年的歡樂,彷彿昨日才發生。人家說年齡越大,相隔越久的事越清楚,剛發生的卻容易忘記。

現在,將過去發生的寫下來。

住在這兒的左鄰右舍,大清早,做生意的、上班的、上學的、工廠的,有挑著青菜上市場的,婦女們到河邊洗衣服,有時榕樹下來了賣布的,會裁縫的婦女就買些做給家人和小孩穿。聽到玲瓏鼓的聲音,是賣什貨針線鈕扣,日常生活用品俱全。年節前,會有補鍋子、補鼎、修理雨傘等,以前物品會用到不能再修,不像現代動不動就丟棄。「有酒矸通賣嘸,銅舊錫薄仔紙通賣嘸」,幾十年前已經知道做環保,時代在進步,經濟發展後,生活更加富裕,卻忘了節省。

圖書館(恆善堂)前空地,有時來了江湖賣藝的,有特技表演耍猴戲的,有自彈自唱的,圍著一堆人佇足觀賞,傍晚有沿街叫賣烤豆干的。噹噹噹~賣醬菜車也來了,主婦們拿著盤子,買醬菜豆腐乳和花生,為明早稀飯的配菜做準備,當時,已做到購物自備容器了。

夜晚,搬椅子或坐石頭在樹下乘涼,人手一支扇子,搧風兼拍蚊子,小朋友抓蚱蜢和金龜子,以及螢火蟲放入玻璃瓶內閃著微光,直到暑意全消才回屋睡覺。

隨著季節,河中有蜆、蝦、鯽魚及鰻魚。夏日,榕樹下的金露花,蛇籠間冒出的綠草,咸豐草和各種顏色的小花,蝴蝶與蜻蜓飛舞著,流水般的組合成一副美麗的圖畫。秋天時,螃蟹的美味使許多人帶著有蓋的鐵桶,釣回家來打牙祭。

正月十五小過年,廣福宮有猜燈謎(現已改成文昌祠),謎題多由名人出題或出自三字經、俚語或俗諺等,猜對了就打三聲,咚咚咚~鼓聲,領獎;沒猜對的,是一片嘆息聲。武聖廟口的擲炮台活動,獎品由主辦單位向街上店家募集而來,吃的用的都有,我想投中應該比得獎更高興吧。

五月初一,地藏庵大眾爺聖誕,繞境隊伍,有陣頭藝閣、踩高蹺、七爺八爺官將,還有來還願的沿途分送鹹光餅(傳統老店老順香的產品)給民眾吃平安,隨香的虔誠信徒跟隨在隊伍後面。這是新莊的大事,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請客,再遠的親戚或好友都會來聚會,那天除了到此地做生意的多、外食客多、乞丐也多,有的是夫妻,有的攜家帶眷,沿戶乞討金錢或食物,雖然現今社會也有遊民,但比較不同的是以前身障的居多。

七月半,中元普渡,大街小巷從午後開始準備拜拜,老街亭仔腳,供桌上擺滿了鮮花、素果、米糧、糕餅以及各式各樣的山珍海味,尤其廣福宮旁巷子的蘇姓捏麵人師傅手藝精湛,無論是魚蝦、動物、水果、人物或花鳥…等,無不栩栩如生,引來人潮觀賞美不勝收。可惜傳統技藝正迅速沒落中,以後要振興會更加艱難。

在四零、五零年代的新莊人,大部份世居此地,彼此認識,哪家女兒訂婚就分送喜餅,娶媳婦請吃湯圓,嬰兒滿月請吃油飯,但盤子必須裝一些米回去,表示謝之。婚喪喜慶,大家互相幫忙,一團和氣。

老街是新莊人的博物館,無處不在的人類遺跡及豐富的文化史,我將知道的說出來,告訴新新莊人過去的事情,這裡的生活點滴。

舊址與現居

碧江街名人

潮江寺右邊的阿水伯米苔目和芋粿巧。

潮江寺斜對面住黃秋水老先生為新莊第一代的地藏庵官將首。

戲館巷住小西園創始人許天扶老先生。

後厝仔雕刻糕餅印模的永樹伯。

熊記燒餅創始人高虎熊老先生。

鹽館田寮      中正路响仁和鼓店後面

竹仔市       文明里保元宮和王爺宮

麵線埕       文明活動中心

國王廟口(貢口)  廣福宮前

新莊郡役所     原新莊分局,現為新莊派出所

新莊街役場     原鎮公所,現為新莊農會

媽祖宮口      慈祐宮前

港墘仔       碧江街

恆茂公館      老順香對面

戲館巷仔      戲館巷

擔水巷仔      挑水巷

後圳溝       後村圳,現加蓋為景德路

米市巷仔      米市巷

觀音媽廟仔     潮江寺

關帝廟口      武聖廟口

海山頭(頂頭)   海山里

本文收錄於 《新莊往事 | 咱ㄟ故鄉,做咱ㄟ夢 》 程林淑容等作. -- 新北市 : 新莊社區大學, 民2015.11

2022年刊載新莊社區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