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思考經營社大教師學習社群

撰稿人:新竹市科學城社大校長 李世英

壹、前言

社區大學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不管是有形、無形,彼此調節。這系統中有著大大小小的社群,不論是行政人員社群、教師社群、學員社群,各類社群都在師工學互動下彼此影響,就像大齒輪帶動著小齒輪,小齒輪也會在長時間之下影響了大齒輪,不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帶動,社群中不同組合的兩個1到1+1皆會激盪出不同的色彩,每個人亦可在系統互動中,看見自己、看見他人。

社區大學人少、錢少、資源少的先天不足的環境下,要經營行政團隊、教師社群、學員社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仔細觀看社大整體系統,行政人員是核心,從核心出發,行政人員需要有清晰的頭腦、體力、耐力、並與時間賽跑,更要有耐心、愛心與同理心來陪伴教師與學員;社大教師來自各行各業,由數十位或百位教師組成,男女老中青皆有,由甄選或邀請來到社大;社大班級是由學員組成,各種年齡層男女皆有,不論是已婚或是未婚,每個學員的背後都深繫著一個家庭,各種課程或活動都會無形地影響著個人回到家中與家人的對話互動。

科學城社大的學員約有百分之六十五來自科學園區,家庭的安定能安撫地區性工作者疲憊身心靈,沒有完整的家庭則對科學園區整體的產值有很大的衝擊與傷害,穩定地區工作者就能促動地方經濟繁榮,於是,為地方保存家庭與家人關係能奠定好的社會基礎,「家族共學」成為科學城社區大學19年來推動地方社區造與地方創生的1+1策略之一。科學城社區大學明年即將進入20年,回顧這一路走來,推展19年學習型組織,其中行政人員、教師、學員志工都是學習共同體的共同經營者,有這穩固的「師工學」金三角,就能回應與成就新竹市東區的終身學習,並建構地方知識學的基礎與行動力,而這過程中,科學城社大最想要凸顯的社大價值是「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彼此合作與服務的」,每個人都可以從「個人學習」走向「學習型社群」,不斷地共學、共創、共好。

貳、從重視「經營教師社群」開始

長期觀察黃金三角的「師工學」,行政人員是核心樞紐,教師是連結行政人員與學員之間橋梁,影響學員的力量大於行政人員。教師是促動學員調整與改變的重要推手,每位社大班級教師的知識、技能、態度深深影響社大學員,透過教師每周教學規劃與帶領的態度,關係著是否能帶領學員走入社區、關懷在地,所以,即使社大只有個位數行政人員,但若能持續專注在提升教師基本素質、專注研究社大教師的成長與專業發展,則在日積月累下,形塑社大教師整體素質,不但能成為行政人員的協力者,教師社群將會形成與該所社大相同的核心價值,進而帶動班級學員。

經營教師社群該如何開始?依據Noddings關懷倫理學的教育藍圖中,教師就是關懷者,而教師應當運用身教(modeling)、對話(dialogue)、練習(practice)與肯定(confirmation)的教育方法,由關懷自我進至關懷理念,以達成增進學生道德理想的教育目標(Noddings,1992)。以此延伸,每位社大教育行政人員要教育與關懷的對象就是「教師」,而每位教師要教育與關懷對象就是「學員」,皆須運用身教、對話、練習與肯定來增進理想的教育目標,所以,表達關懷、對教師群個別的熟絡並了解他們的個性、特質、專長,透過不斷地表達、對話、聆聽、討論回饋與思辨彼此調整適應,讓教師們能看見自己、看見社大、也能接納他人,這就是促動教師社群團隊合作的開始。而行政人員除了日常基本的對於老師關懷、熟絡,了解個性、專長之外,以下將依據科學城社大對教師社群的定義,一一具體說明及了解這作法教師們的回應。

一、教師社群的定義

不論從講座研習、教師專業培訓、班級經營、社區服務、榮譽榜…社大行政人員每年所費心安排的教師研習方式與種類,其過程不外乎是為了提升社大教師基本素質、增強對社大理念的認同感、了解在地並在課程中融入在地性、促動教師公共性思辨。社大行政人員必須要層層堆疊有形無形的互動機會與正向影響力來造就每位社大教師能成為優質的專業教師,所以,每年在進行當年度目標號召前,總需先形塑更多認同社大理念的教師,透過不斷地對話、討論跟回饋,不斷地提醒,一直到教師可以將理念融入課程及行動力為止。

所以,在科學城社大多年來對教師社群的定義是:「找到能一起共同做事、認同科學城社大理念、形塑具共同目標、不斷學習與實踐,還願意分攤責任的人」。以終為始,依序是儲備「認同社大理念」、「形塑具共同目標」、「不斷學習與實踐」、「願意分攤責任」,最後才能「找到能一起共同做事」的人,即在「找到能一起共同做事」的教師之前,最重要的起點是教師群能「認同社大理念」。

、認同社大理念

認同社大理念應從新教師培訓開始,幫助他們從入校時就奠定理念基礎。一位新手教師進入社大後,從甄選的當下開始,社大工作人員就必須讓社大新教師清晰地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同於才藝補習班或一般坊間學習機構,勇敢地去教育與協力每位教師肩負起「培養公民」的歷史使命達成培養成人學員成為公民的任務。若一位社大教師不知道甚麼是公民?甚麼是公共事務?甚麼是在地性?也將無法覺知當一位社大教師應具備基本社大素養與社大理念,那他就更無法身教言教影響班級學員,更無法從課程設計的教學中淺移默化地引導學員成為一位公民,接著教育行政人員就需多花時間去面對這些師生不公民的行為,反而讓繁重的社大工作不順利。

從以下新教師培訓後之新教師的分享中窺見教師社群認同社大理念的重要性。何老師說:「非常感謝科學城社大為新進教師舉辦培訓課程,讓我從中學習社大教師除了本身的專業能力外更應具備資源整合、行銷及提升公民素養的能力。除此之外,社大也很貼心的邀請現任的雅婷教師來分享從新手教師到資深教師可能遇到的狀況,如何從挫折中調整並繼續投課。教師也分享其中之細節,如班級的經營、課程系列的規劃….等。」楊老師說:「此次,能參加新教師培訓,讓我很震撼!在北市及新北市社大已經教學8年了,但是都沒有針對公民週積極推動與投入,這次培訓讓我深深體會到身為教師必須具備的使命與責任。老師的課程分享也讓我受益良多,比如大綱,內容,課程的調配,分組,班代…等等,也熱我受益良多。本周三我有素肉鬆,魚鬆,豬肉鬆的DIY教學,我就開始思考,我必須來分組,改變教學方式,也開始思考如何融入公共議題,以增進彼此之間的互動。例如:食品造假與標示不實也是民眾關心的議題,容易因食安引起過敏現象來探討,慢慢把公共議題融入課程,以拉近師生因探討而縮短距離。」(科學城學報,2021)。

傅老師說:「培訓中談了很多公民議題、公共性論壇融入課程,這部分則比較特殊,過去的教學並不需要特別強調這些,但因為我開設的課程屬於家庭教養,基本上每一堂課學習的內容與技巧都屬於公共議題,因此,我在思考是否要將社會中發生的家庭問題舉例出來討論,才會讓大家有感覺是在談論公共議題,這部分會在後續課程內容作調整。至於成果展,心理學方面要辦成果展的難度有點高,需要花時間思考如何挑戰。」吳老師說:「探討如何將公共性議題融入到課堂裡,議題的選擇,範圍很廣,例如:食安,營養,生態,都市綠化,水源,空氣,陽光,社區服務,療癒,舒壓...等等。這些議題也可以讓學員練習查閱資料關注議題。」(科學城學報,2021)。

由上可知,行政人員除了日常基本的對於老師關懷、熟絡,了解個性、專長之外,也要透過勇敢地給予正確的社大理念與社大基本精神,才能在教師心中種下理念種子在日後生根發芽。


三、形塑具共同目標

社區大學就像一片肥沃的自由土壤,透過持續性及實踐中學習,將教育經驗不斷重組與改造,社區大學的核心理念是「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這對所有要進入社大的教師都是沒有經驗的,在階段性的發展時,更需要挺身而出甚至走上街頭社會倡議,教師雖有自身成長學習的社會經驗,但卻沒有社區大學公共性的經驗,也不理解社大的方向,每個人從進入社大擔任教師後不論第一年第二年都在摸索中前進,因此,社區大學的行政人員都需要耐心面對教師群的來去與重塑意識。

歷年來科學城社大行政人員都是從內部同仁的對話討論形成概念,依據年度目標進行各種計畫時,同步邀請教師社群共同參與討論規劃大小型活動。因為,只有當人們致力於實現某種它們深深關切的事情時,才會產生創造性學習(Senge,2000)。形塑具共同目標要從92年每學期的結業成果展暨課程博覽會談起,當行政人員確認成果展要以學習型園遊會的方式進行時,每位老師就開始設計學習型小活動或方式讓民眾進行體驗,每班每人一人一道菜的共享、每班提供體驗闖關、寓教於樂,有動態表演與闖關活動。

不斷累積經驗後,105年春季期初教師座談會,教師群開始討論要走入社區,共同決議每年春季學期上半年七月結業仍維持全校大聚集,而每年秋季學期下半年感恩的12月則將學習型園遊會走入社區、公寓大廈、公園…等。教師群開始討論主題的設定,從自由主題到確認環保主題。106年春季30學期教師們從自由主題開始,各組自由設定,有「輕鬆一夏~快樂成長愛在社區~科學城社大與您同樂(公學新城乙區)、輕鬆樂活FUN暑假(東方明珠)、健康活力樂在靜心湖(靜心湖)、快樂週末饗宴~迎向你迎向我(春福光武社區)、扇播文化散播關懷(國軍新竹地區醫院)、樂遊生活(三民社區)、歡樂夏日(新竹1號社區)等。同年,106年秋季31學期12月,辦學同仁與教師群共同討論決定以「環保愛地球耶誕同樂會」,辦理第一次大型踩街活動,從光武國中到關新公園,同月在8個地點(科園社區、公園社區、自由曲線公寓大廈、一極社區公寓大廈、東方明珠公寓大廈、關新公園、十八尖山)進行倡議『環保愛地球』使用紙袋、以學習型園遊會來設計闖關,並以發票交換二手物品後,蒐集的發票贈送給身心障礙團體「創世基金會」。106年秋1000張發票、107年春665張發票、107年秋624張發票、108年春878張發票等。

學習是透過參與與體驗過程才能促動學習的轉化,教師社群再次討論主題方向時,談及氣候變遷下應該要倡議守護地球,於是最後設定將學習型園遊會都圍繞在「環保愛地球」的主題上,推動垃圾不落地、不使用塑膠瓶水、捐贈發票、及使用家中堆積的紙袋,於是造就了106年「環保愛地球耶誕同樂會」與「環保愛地球闔家綠生活」、107年「環保愛地球行動綠生活」、「家族共學樂活環保愛地球」、108年「環保愛地球闔家綠生活」「幸福共學聖誕同樂」、109年「環保共創.幸福聖誕」。

106年70個班級1660人進入社區服務帶動居民學習型園遊會的樂趣,透過各班級活動設計讓民眾通過『學習』闖關成功後交換二手物品,倡議全校師生蒐集家中紙袋並使用紙袋放闖關品,不但讓民眾免費闖關享受到課程之美與服務之愛。活動後並將剩餘的好的紙袋贈與『香山綠市集』的農友並邀請他們一起用紙袋環保愛地球,來裝農產品給顧客,不要再使用塑膠袋。107年春季32學期『環保愛地球行動綠生活』於關新里關新公園、十八尖山共三場次;107年秋季33學期「2018家族共學樂活環保愛地球」辦理兩大場次於建華國中。108年春34學期「2019環保愛地球闔家綠生活」結業成果展,光武國中綜合大樓3樓禮堂,共730人次。108年秋35學期「幸福共學、聖誕同樂」12場次成果展系列活動。109年秋37學期辦理「2020環保共創.幸福聖誕」9場次學習型園遊會於12月5日(週六)起至12月27日在新竹市各社區點熱鬧登場,教師社群同步與社區里長、理事長、公寓大廈主委等共同合作,這就是「從校本部到社區、公寓大廈、公園、十八尖山的學習型園遊會」的引動。

四、不斷學習與實踐

成人具有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一位教師本身不論在教學或成果展的規劃亦是一位成人學習重要的過程,為自己作決定,為自己負責,當他們開始認同社區大學的理念時願意成為辦學團隊的協力夥伴時,他們就開始成為強而有力的領頭羊影響著上千的民眾學習方向,而由於成人具有豐富不同的經驗,教師社群的專業及新的知能、價值、態度、經驗就成為學員學習的重要資源。所以,「教師」本身就是跨領域的終身學習者、是成人教學者、是促動學員做社會實踐的指導者支持者。成人的學習準備與發展任務的改變有密切相關,當教師從一個發展階段轉入另一發展階段時,所引起的發展任務的改變,往往就是學習的重要時機。教師遇到各種問題都需要自己面對與反思,若願意自我超越或改變心智模式…層層的轉變才有可能成為一位真正的社大稱職的教師,符應社區大學所強調的「公共性」與「利他性」是知識解放的另種實踐。換句話說,社區大學要學員們具備公共性就需要教師社群先具備公共性。

95年至今持續推展「一班級一社區服務」,教師帶領學員以實際行動落實社區大學服務社區之實質意義,並負擔較多的社會責任,讓民眾免費享受到課程之美與服務之愛。最初只有5班,逐漸擴及110班級進入32社區服務,透過班級小型社區服務,教師帶領學員討論地點及服務流程,學員編組接待、簽到、服務、攝影、照相…進入社區、機構、地方、公寓大廈等。教師幫助學員在班級上營造一個相互尊重與支持的氣氛,鼓勵學員說自己的想法,積極討論、互動、激盪、交流、分享,並藉助課程的教學策略,有結構地與計畫地將課程及學員帶入社區,關心社區議題,和社區一同成長。從了解社區需求到社區主動連絡本校去支援社區,透過課程與活動連結增進居民知識及各式互動、關懷鰥寡孤獨者,走向社區社群互動。持續推展學習型組織的力量,增加在新竹市的服務範圍及多元性,大至全校小至班級。


五、願意分攤責任

若要教師群能帶動班級合作,則教師要先學會與人合作。教師群團隊力的展現在各小組分組進行,由被推舉的組長號召組員進行討論,尋找社區點,進行動態靜態流程安排、勘察場地及彩排節目等,教師群個別小組構思成果展執行方式與工作分配與製作宣傳海報,進行教師社群的協力與合作之旅。這中間考驗著教師社群中組長如何號召,教師組員如何配合,也會遇到完全不投入的組員或莫不吭氣的組員,於是組長就必須要發揮個人魅力或在時間緊迫的壓力下如何處理場地與各班流程的結合。當然如果態度不佳或是配合度不高的教師就慢慢會被小組唾棄,以後也不會有人找這位教師進入小組。負責任的小組長常常會在群組中帶領大家引動大家動起來討論,並給予工作分配、責任歸屬,一次次地也造就自己與他人。

教師社群透過不同專長的組合進入7至12社區,討論與規劃大概會形成什麼模式,做到彼此對話、討論、接納、合作、執行,各班特色彰顯,例如環保概念融入設計中,一起推動垃圾不落地(所有垃圾皆須各自帶回家)、不使用塑膠瓶水、捐贈發票、使用家中堆積紙袋、及堆積很久但好的物品成為闖關品。每一小組要設計海報,每一小組要彼此設計、規劃、找社區點、拍照、攝影、接待、民眾簽到區等。所以,當教師社群能互相合作走入社區,耳濡目染,班級學員也能彼此合作共同進入社區進行公民行動。

109年從一個攝影教師的課堂觀察廢棄物和此教師對社大行政的信心,就將班級、社區、社大的力量結合起來,小而美的籌辦小組(教師、校長、主任、社區理事長、總幹事),就規劃完成一個大型的400人次的淨灘活動。由攝影班級12位同學分別擔任12個區的區長、資深學長擔任攝影及照相的工作,社大安排15位教師擔任15組小組長帶隊社大班級,社區安排15位民眾擔任16至30組的小組長帶隊社區民眾,順利促成了109年9月27日當天即使颳著風下著雨,家庭、家族、好友、師生仍風雨無阻地進行了「海好有你守護家園400人淨灘」活動。

參加的民眾及師生都寫下了他們的感受與收穫。郭學員說:「這次淨灘體驗帶來了對環境意識的提升,期許自己可以在源頭就減少製造垃圾。不只自備容器、塑膠袋購物,購物前也三思必要性。我和小朋友也一同約定好,看到路上的垃圾隨手撿起,大家一起做個地球的好公民!」;劉春生老師說:「這一季我們科學城社大很強調公共性,是指每位老師開的這門課,除了滿足學員學習的需求,還可以如何正面影響他人甚至社會?我在學期初也多次向學員闡述,所以當社大發布這個淨灘訊息時,我很支持這項活動,也一直鼓吹學員參加,當天班上有5位學員參加,其中班代還另外帶了2位家人參加,所以連老師總共有8位。要帶學員參加與課程非直接相關的活動,如果老師自己沒參加,要鼓吹同學就顯得沒有說服力。

我認為這個部分我做的還好。」第四組組長劉老師:「這次活動的分享中,有一位學員原本就對這類的公益活動很熱心,他參加過他們老家彰化那邊的淨灘活動,他分享跟這次活動最大的不同,是這次科學城社大有垃圾分類的檢核記錄表,能針對撿到的垃圾分類,找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他說這個很厲害。」第二組組長吳老師寫道:「這次我也有發現一些磁磚碎片,我真不知道那是怎麼來的呢?由此可見,沙灘的廢棄物累積是無法自動消失的,唯有人類從源頭管理做起,確實做好份內工作,不任意丟棄廢棄物,才能讓我們的環境恢復到原來的面貌,希望你我都可以持續去維持一個完善的環境。」(科學城專刊,2020)。

發起這次活動想法的數位攝影進階班陳老師說:「雖然活動當天一開始下大雨,但是工作人員與淨灘引導人員依然準時到達進行準備工作,更令人感動的是參與民眾也沒有因為下雨而取消參加,真正風雨無阻地做好事。從這次淨灘成果發現人多果然是力量大,前人淨灘大部分撿拾較輕量的寶特瓶、鐵鋁罐、保麗龍等輕量垃圾,這次有許多組成員除了撿拾各式垃圾之外,更將廢棄在沙灘上很久的各式漁網、浮球、漁船避震輪胎等拉出沙灘,讓本次垃圾總重達到1200公斤。撿拾垃圾後進行各式垃圾清點,結果超出參加的民眾的想像與預期,每個人都覺得看似乾淨的海洋,其實污染很嚴重。這種認知就會化為帶動大家回去做垃圾減量的動機與能量。整個活動的分享過程,可以看到兒童比大人更加活躍地發表意見與回答,個人慶幸這對未來世界的掌舵者有更加深遠的教育的意義。活動之後最大感想是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程度的良知與潛在的正面能量,但是要如何引導大家跨出舒適圈、擺脫沒空的藉口、發揮正能量,除了要有好的活動規劃之外,更需要循循善誘的鼓勵與說明,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科學城專刊,2020)。

參、一起建立可長時間累積並修正的實驗學習路徑

教師社群之間同儕共學,在時間的累積下,透過不斷重組與修正就能找到一起共同做事的人,這是一條實驗性的學習路徑,從92年的全校學習型園遊會、95年一班級一社區服務、106年的社區型學習型園遊會、109年的海好有你守護家園淨灘,到110年科學城社大全校課程融入公共性,這一路走來步步腳印就是在建立教師學習社群路徑。

110年全校課程融入公共性,若教師社群在日常的授課中就脫離公民、公共事務、在地性,也將無法覺知當一位社大教師應具備基本社大素養與社大理念,那他就更無法身教言教影響班級學員,也無法從課程設計的教學中淺移默化地引導學員成為一位公民。110年1月的「教師聯誼小組交流」發起了「課程融入公共性議題或社會實踐或生活應用」,參與教師共有七位,謝碧芝、唐文瀚、吳雪如、鄭芳林、李品慧、李正強、曾玉惠、陳宏洲,他們發想生活周遭有哪些與課程相關的內容、新聞、議題,進而在班級上引動給主題,引導學員表達、聆聽、思考、對話、討論、思辨、查考,希望將來逐日累積能促動策略與公共行動力,如Fun手玩生活課程-從煮米粉到新竹米粉的故事,「水粉」和「炊粉」有什麼不同?新竹米粉的起源地─「大南勢」又稱「米粉寮」;客雅溪的灣潭:50年代是水田,河床是曬米粉的空間;該區域道路開闢計畫:引導學員討論,關注地方議題……。

這教師聯誼小組交流的成果繼續引動「1100219新教師培訓」,新教師彼此討論課程可融入哪些公共議題?參與教師有吳兆祥、溫泓瑜、楊翠娥、官慧文、傅淑英、何世華、蕭瑞玲、廖子慧,主題包含社大理念、核心價值、教學的態度知識技能、班級經營、課程融入公共性議題、Q&A。都市田園夢-農耕入門吳兆祥老師分享:「探討如何將公共性議題融入到課堂裡,議題的選擇,範圍很廣,例如:食安,營養,生態,都市綠化,水源,空氣,陽光,社區服務,療癒,舒壓...等等。這些議題也可以讓學員練習查閱資料關注議題。」綜整新教師課程融入公共性議題:環保及食安類有吳兆祥、溫泓瑜(香草植物栽培與利用)、官慧文(非常手作-零廢棄再利用);療癒舒壓類有吳兆祥、溫泓瑜、楊翠娥、吳淑珍(玩花精解情緒);家庭關係類(親子夫妻隔代關係)有何世華(同理心探索)、傅淑英(阿德勒學派、生涯發展自我探索)、廖子慧(肖像漫畫)、楊翠娥(香草創意料理DIY);特殊需求族群和主要照顧者類有蕭瑞玲(音樂治療與自我覺察);畫出與討論各種議題(高齡現象、空汙、環保等)類有廖子慧(毛筆與POP);市政建設類有官慧文(畫話遊新竹)。

當教師社群一路走來透過不斷學習與實踐,則已經在這科學城社大的系統中互為影響力,這學習型的精神就會繼續發酵,行政人員在110年春38學期開始推動「課程融入公共性議題」時,共計有50個班級都加入。科學城社大期待老師去推展的,絕對不只是外顯的「議題」面本身,更是從「議題」緊緊扣連在一起的、關於面對公共的關懷、思考、表達及對話...等習慣。首先必須面對的就是教師本人對公共性的信念,接著是教師如何面對學員各種反應、如何回應。然而,每種課程的屬性差異大,行政人員要與教師群一起摸索關於溝通、或帶領公共討論、或引入議題教材...等等的實際方法論。

110年還有繼續開展的融入式課程、線上教學交流、疫情下全民共學、微學分課程等皆展現教師社群同儕共學成果。


肆、促動教師社群的共學對於師工學的影響

學習型組織的涵義是,面臨變化劇烈的外在環境,組織應力求精簡、扁平化、彈性因應、終生學習、不斷自我組織再造,以維持競爭力(Senge,2000)。學習型組織包含五項要素: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改變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統思考。系統下的教師的動能來自於他們自身內在的特質,及行政人員對他們的尊重、鼓勵與支持;學員的動能來自於教師對他們的期許與相信。一個牽動一個,大齒輪帶動著小齒輪,小齒輪在長時間之下影響了大齒輪,這大大小小的教師社群、班級社群,都在師工學互動下彼此影響,激盪出不同的色彩,彼此看見。

科學城行政人員在教師社群的聚會和討論會議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動對話與討論,因為促動教師團隊是行政一開始的中心思想與價值觀,這條路就會在行政人員的意志中堅定進行,行政人員相信教師群是可以合作團結並產生功能的。教師群從學習型園遊會之後,他們就可以定期做組織,一起交流、一起教學研討,有的進行的是特定目的,由群組的人自己討論,例如他們會產出融入式課程,或是線上課程交流,都發自他們內心,像他們最近有開線上會議就會給我們連結,有時候是行政人員想到什麼,就會進到這群組,跟他們一起討論。疫情期間,當行政人員想到線上平台的建構,就與教師群一起討論要怎樣的平台、書寫老師、學員使用手冊、建構機制,如接下來怎麼做?報名系統怎麼連結?有些討論都在裡面,這運作比較自由。學員群則在這學習型園遊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班級分工,有的擔任主持人、有的準備音樂、有的準備體驗活動、規劃認養時間表…彼此學會合作與回應,教師學習社群引動班級共學。

伍、我們可能碰到的侷限跟困境

一個老師的價值,在於他如何投注他的生命在學生身上,在於他是如何被記憶、被提及,也在於他如何為他的學生創造出更遼闊的視野。相同的,教師社群的價值,對社大而言,在於教師群除了投注在教學外是否也能彼此合作不斷地為社大創造社會行動力。然而,每件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或許當我們的腦中想的是身為教師應當是品德兼具,來到社大後應該是與社大同心能體會社大人少又兼負使命能一起奮鬥,但是相處後,總會發現少數教師並不具備這樣的特質,這就是在執行中所遇到的問題「人性的自我」,而當我們覺得這位老師總是不配合時候,或許正是這位老師家中遇到了長輩需要照顧的狀況或內心的勇氣不足。

社大教師群都是兼任,社大並沒有固定的月薪來留住每位教師,有的教師會像部分學員般的心態,認為我只是來教學為何還要額外付出?所以並不願意與其他教師合作,只想獲得學員的青睞與跟隨。另一方面也必須思考,社大教師從甄選到開課,他們並沒有再次接受足夠或是更多的在職培訓,許多老師並沒有花時間或更有耐性去了解社大,也有的教師即使知道社大有辦理教師研習或進修,也不願意撥空去接受培訓,於是,在社大教師品質上即使是同一學期進入社大的教師群,仍會彼此有視野及價值觀及作法上的落差。但若行政人員能同理並了解當社大教師在一開始進入社大都是挫折與無助的,「學習如何當老師!」是他們新手上路的開始,並讓教師理解每個成人學生都有豐富的人生與社會經驗,願意看見學員的反應同步學習改善教學方法,從課堂中所發生一切大大小小的事上「學習」將會成長更多。雖人的本質是不容易改變的,除非他或她的內在認同社大並開始想要改變,但當行政人員看到本質不同的教師群,試著理解與同理、試著說服與引導,這都取決於行政人員的思想與決定。

諾丁的關懷倫理學是關懷者以開放的態度「全神關注」與「設身處地」,表達對「被關懷者」的情感,關懷者不能只在乎自己的作為或付出,更要有來自關懷者的反應,這是正義感的基礎。從關懷出發,不僅及於人對人、人對物,甚至於人對制度、知識理念等皆建構以關懷為本(簡成熙,2000)。兩個1如何形成正向的1+1,就在每日的執行細節與意志中…。

陸、結語

社區大學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不管是有形、無形,這系統天天都在運作中。社大行政人員必須要層層堆疊有形無形的互動機會與正向影響力來造就教師社群能成為優質的專業教師,而系統中行政人員社群、教師社群、學員社群都在每次互動下彼此影響,從兩個1到1+1激盪出合作的不同的色彩。長期的經營教師社群,我們看見了教師同儕共學的合作、班級學員社群的同儕共學,展現於每年的社區型學習型園遊會,也展現於班級的社區服務及大型社會行動。當形塑更多認同社大理念的教師後,一位教師動起來了,一個班級就能師生共創行動力,接著學員也動起來了,學員們彼此分工規畫參與式體驗學習,這也驗證了系統思考是學習型組織的核心,系統內的人、事、物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教育不在於培養人力,而在於培養優質人性」。以系統思考經營社大教師學習社群,透過不斷地對話、討論跟回饋,不論是「從校內到社區的學習型園遊會」、教師帶動學員「一班級一社區服務」、「課程融入公共性」、線上教學交流、疫情下全民共學、微學分職人課程,重要的是,教師社群是否彰顯了「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彼此合作與服務的」,所以,不論一位教師進入社大第1學期或第5學期或是第40個學期…不論任教多久,最重要是榜樣及教學品質及是否認同科學城社大理念、形塑具共同目標、不斷學習,還願意分攤責任,成為一起共同做事的人。互動系統下,大小齒輪彼此帶動著,當每個行政人員願意看見教師的用心,


而教師願意看見行政人員的辛勞,學員也信任教師與社大,則三者在系統中彼此看見,呼應科學城社大「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彼此合作與服務的」,透過大小型主題社會行動進行共學、共創,每個人都可以從「個人學習」走向「學習型社群」,勇敢地朝向「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目標前進,這就是學習型組織之系統思考,以系統思考經營社大教師學習社群,全校就能一起建立可長時間累積並不斷彈性調整的實驗學習路徑。

參考資料: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科學城學報(2021)。新教師培訓心得與收穫。科學城學報2月號,p.7-11。科學城專刊(2020)。「海」好有你守護家園淨灘紀實。

Senge,P.M.(2000),Schoolsthatlearn:Afifthdisciplinefieldbookforparents,educators,andeveryonewhocaresabouteducation,NewYork:Double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