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第二人生》好喜 童年篇

1999季入學,2014年由陳柏廷整理撰寫

關於新莊社區大學的「成人之美」......

社大使我終於達成了上大學的夢,因為從小就很喜歡讀書,礙於家庭貧困家慈實在無力供我上初中的學費及在外的住宿及交通費,讓我永生難忘的是想要2元5角買講義夾回家二次都沒有要到錢,不是家慈不給,而是窮到斷錢腥,不要說要看到錢,還錢的臭銅味都聞不到。在外讀初中一年以後家鄉正式成立一所竹東中學尖石分班回家鄉讀就可免掉在外之住宿費車費等,同時還可在上學前起個大早及放學後在附近幫忙挑建築用的砂石和磚塊賺些學費。初中畢業後家慈一病往生,二位兄長都入伍當兵,我承擔了家慈的後世。不久大哥退伍協助將家中的債務清償三年後再到台北半工半讀,畢業後服完兵役,工作一年後大哥催我趕快結婚,因父母不在長兄如父兄難違只好遵從。

婚後還是想考大學,但內人且聽信其友人之言說如果我去上大學將來會因學歷懸殊而被遺棄,為求家庭和諧及使其放心只好放棄考大學,我不斷的學習進修各種對工作有助益的及自己有興趣的知識及技能,甚至也考取了電匠執照,其實沒上大學一直是我內心中的一個遺憾,終至進入社大總算完成多年的大學夢。

上社大之後在人生最大的改變是讀書上課也可以如此快樂輕鬆,不再是學生之要為寫作業煩惱,為考試而擔心,不管喜歡或不喜歡學校規定的課程一定要完全接受,接受沒興趣的課程是多麼痛苦的,因此沒有所謂的快樂的學習,傳統制式教育學生也是不快樂的。

社大是我不再為成績分數及畢業證書作為求職的橋門磚而讀書,而是可以自由選擇有興趣的課程快樂學習,在社大除了得到知識及交了真心的朋友之外,使我改變較忙的公民論壇激發了我對周邊的公共事務及議題開始關心公民的責任就要重視公共事務,餐與公共事務,看見社會及政府有不公不義之措施要勇於參與導正及宣揚讓納稅人要好之地監督政府及政治人物。

好喜的童年故事

那是一個冰冷的早晨,張好喜當年三歲多,跟著哥哥到屋外尋找樂趣。天冷的關係,地上結了一層霜,兄弟倆被霜所反射出的亮光吸引住了,隨著哥哥的腳步,好喜也用著手戳揉竹把上的冰霜。年輕不懂事加上好奇心,天氣就算冷的不像話也抵擋不住心中好奇心的驅使,防寒、保護身體的舉動就免了。兩人蹲在地上用手輕撫著白霜,冰冷的霜被熱呼呼的手指觸碰溶成了水。不畏風霜、好奇的經驗,顯現了生命的強韌與趣味、不被環境輕易打倒,以及面對生命的安穩態度,在好喜童年經驗隱約的浮現了。

住在貧瘠的山邊,物資缺乏,家中貧困,大自然的變化成了小孩最有趣的樂事,加上生在單純的環境,沒有機器科技的輔助,凡是依靠人類對現象的掌握,實用經驗的傳承成了生存法則。生於這樣環境下的好喜自然傳承了先民的生活智慧,經常能侃侃而談這些經驗,例如:銀河直的時候,甘藷就可以採收了、在山邊蓋房子前,先將石頭滾下山,先是確定以後比較不會有石頭滾下來,再來確定滾下來的路線不會在蓋房子的路線上。但經驗少了知識的支持,就有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對這種狀況,學習是最快的路徑。

處在台灣尚未現代化前的三四零年代,天氣尚未暖化,冬日經常結霜,一般家庭沒有電燈、冰箱,房子也還是土塊、竹管堆疊而成。高等教育遙不可及,知識離人民尚遠,求取三餐溫飽是貧窮人家最大的奢望。好喜從小的願望,是有堅固的房子可住、不再需要和人借米、看病付得起錢。可以想像,擁有這三個願望的人與家庭生長環境是多麼卑微與困苦。好喜從小就得面對著生存的困難,這也是往後生命得不斷面對的挑戰,但也因為從小就得學會面對外在環境的壓力,這種精神成了寶貴的資源與根基,無形中成了好喜步入中老年過程的強力支柱力量。

住在新竹尖石區,附近除了客家人,也有一部分的原住民部落。原住民傳說可是會殺人的,好喜在回憶當時的記憶時,臉部表情生動傳達了驚嚇之情,連續重複兩次真的會殺人!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但確實聽過附近居民遇難,更讓人膽顫心驚的是國小時期好喜是和原住民同班同學,雖然上課時相安無事,下課卻成了另一種面貌,遠離、防備、冷漠,心裡提防著,同學情誼的矛盾,一時讓好喜無所適從。放學回家也需要注意遠離原住民居住的街道,遠遠的看著原住民製作防禦設備,要是逗留可能就招來麻煩。另外他們也養了許多狗,沒事最好遠離的意味更加明顯了。族群的對立、陌生有著歷史原因,父母甚至交代彼此是格格不入的狀態。但進入新莊社區大學後,好喜卻成為了原住民之友社的發起人之一。

在早期,政府為了劃分原住民區與漢人區,設立隘勇線將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區域與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顯的界線切割。設立隘口線分配警察站哨,編制隘勇作為防衛人力,其目的是政府在開採山林資源過程中不被原住民侵襲。民間的防守人員則稱為隘丁,隘丁作警力之外的編制,視為警察的輔助,一方面協助警力把守隘口,另一方面還得作為警力的保全,護送輪調的隘勇警力。好喜的家族親戚裡,也時常有人被徵調為隘丁保全警察,於是好喜經常聽見當隘丁的親戚描述這些隘勇警力的缺失行為與不公平的因公之便的油水好處。小時候礙於國民政府的教育與壓迫,對這些不公義的事情敢怒不敢言,受到社大公民論壇的啟發,好喜開始參與公民運動。

貧窮總是充滿好喜的記憶,也成為了學習歷程的重大影響,譬如小學上課遇到下雨,把布袋翻過來頂在身上就上學。幾經波折的求學歷程與貧窮相互作用著,既想上學,家中卻經常沒錢,有能力考初中,苦苦商求媽媽付學費,加上老師的遊說,媽媽最後才勉為其難的答應。上了國中,因種種原因停止上課的好喜,沒畢業就北上工作而中斷課業。到了台北人生地不熟,語言也成了族群隔閡的高牆,甚至面臨搭車缺錢的困境。但天無絕人之路, 一次民國45年台灣全國人口大普查,讓好喜又有了機會讀書,回到了新竹,讀了尖石國中,家中依然沒錢供好喜,但為了支撐自己強烈的求學意念,好喜每天上課前先到河邊挑沙、洗煤炭、挑電池,一個人在山谷裡工作。對於學習,好喜從小就展現了濃厚的興趣與動力,無奈家中的經濟狀況,迫使好喜必須在強烈求學意願下放下心中的渴望,先轉向安頓生活的工作。然而種種艱難的環境並沒有就此摧毀了好喜的求學意願,反而更是助長了好喜對求學的渴望。

對學習的興趣就這麼一路跟著好喜進入壯年、中年,並且進入了新莊社大。曾經對學習充滿渴望而家中卻沒錢給好喜上課的遺憾,在經過壯年勤奮工作後,為自己存了一筆學費,終於,面對學習,好喜不再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但這次在社大的學習與以往的經驗產生了大方向的轉變,面對男性罹患機會兩百分之一的乳癌侵襲、脊椎病變的打擊,這次的學習不是技能的學習,也不只是知識的學習,轉而化成的是面對生命經驗的學習,態度的培養,學習著與自己的身體病痛相處,學習著坦然面對生命中的一切,最深刻的是面對死亡的課題了。

不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新莊社區大學的修課過程,好喜選擇大量的醫學知識,一方面關心自己身體,一方面想徹底弄懂相關的醫學知識。面對生命打擊的過程,好喜一步步在新莊社大的學習過程,拾起生命最原始的美感,映照著童年不畏懼環境的堅韌態度。在課程中,面對生死的辯證,好喜從容不迫,氣定神閒,眼看著身上的病來,眼看著身上的病走,幫助好喜走過病痛低谷的,從先人在無醫療資源下的醫學秘方,融入了現代醫學的知識。從小生長在貧窮環境而磨練出的生存意志,冰冷環境下依然勇往直前的童年神話,經過病魔的考驗,更顯人性堅強的光輝。好喜在新莊社大的學習,既彌補了童年遺憾,更開顯了自己生命的光輝。

貧窮的童年生活,與原住民文化的交會,早年民族的隔閡,在好喜心中總有點遺憾。同一個班級求學,卻因長輩的教誨、政治上對原住民偏頗式教育在小孩心中築起了一道無形的牆,但漢民族與原住民之間的友誼沒在好喜心中留下厭惡。進入社大沉浸多方面資訊,民族間的陌生有了轉向的機會,善於承接先人智慧的好喜,融合著自己對外界的好奇,與對社會政治的反省,開始有意識的回頭尋找兒時對原住民的記憶,當他看見了原住民文化的優點時,自覺漢民族文化需多與原住民合作、共享的文化學習,於是在社大發起了原住民之友社,嘗試著將原住民文化介紹給更多同學認識。多年後好喜逐漸明白了,小時候和同學間既熟悉又有距離的關係,源自於社會、政治、教育下對人的誤導,原住民之友社是好喜的努力,努力從自己生命經驗尋找差異共存而轉化成的一項社會行動。

本文出自《成人之美─第二人生》新莊社區大學十五年社大人手札‧童年篇,2014。

指導單位: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執行單位:新北市新莊社區大學

負責人:馮朝霖

執編:曾美慧、張繼元

撰稿:陳柏廷

美編:楊雨青

2022年刊載於新莊社區大學官網。

好喜的學習歷程
醫學與生活、社會創業之發展與行銷社區義工社周易巡遊、台灣社會概論、願景管理與創造力中醫與中藥攝影123-它傻瓜你聰明中醫與中藥認識人體與疾病、投資與理財、有機養生與健康食品、新世紀本然療法-EH健康學、丹道與養生、食材與藥膳實作、 道家養身學、生活中的化學、探索聰明的規律、生活中的醫學生物科技、生活與法律、檢驗醫學與生物科技新知、電腦長青A班、原住民之友社、客家文史研習班、 建築與環境、台灣常民文化民間信仰、看見淡水河系列-尋訪基隆河、從新莊走向台灣歷史 、健康加油讚、提著菜籃去旅行-低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