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工學到預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的社大工作歷程

從師工學到預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的社大工作歷程

曾美慧

新莊社大工作者 ,2016年課程觀文本

在心中編織情感

在腦海點亮思考

在手足間運作意志

四射的光芒交織著

交織著力量與澎湃洶湧的光

這就是人

當每個人的靈魂映照出社群整體的樣貌,

而社群也活出每個靈魂的力量時,

健康、有療效的社會就已形成。

~ Rudolf Steiner(人智學創始者)

為什麼新莊社區大學會在100年提出「師-工-學」的概念?

先說說我聯想到的兩個畫面:一是99年5月來新莊社區大學應徵時,馮老師問我,在永和社區大學當了這麼久的學員,也在北投社大開過3學期兒童文學課,那麼來新莊社大工作有甚麼想像?我第一個直覺回答他:我知道在社大可以找到一群人,做一些想做的事,當時,要怎麼找一群人,做些甚麼事是毫無頭緒的。第二個畫面是,我度過了在新莊社大最悠閒的第一個夏天,所以有餘裕去思考,如何將我在永和社大感受到的開學典禮的氛圍,重現在新莊社大99年秋季班的開學周。我很喜歡新莊社大一個公共空間的名字:encounter廣場(平常上課大樓的三樓中庭廣場),受「encounter」的啟發,發想出一個集體創作的行動-「快樂學習•從《線》在開始」,每個人將手上的彩色紙線與他人連結,線與線交織構成了五彩繽紛的學習/人際網絡,連結在新莊社大相遇的你我,連結過去的生命經驗與現在的學習體驗,每一天線與線交會,成就獨一無二的集體創作。這兩個畫面,大抵可草寫勾勒出我六年社大工作的「原風景」吧。

…… 100年,新莊社大想要做些不一樣的行動,因此想邀請老師們一起來討論。正逢100年,新莊社大即將邁入12年,社區大學一直標榜著,這是一個講師─工作人員─學員共同經營的學習園地,在這樣創校基礎上,工作人員反覆討論到底要去做些什麼,那就是為什麼、如何、何時何地要進行「師工學」!什麼是師工學呢?這是講師─工作人員─學員「三方同力協作」的簡稱。


……就如新莊社大主任馮朝霖教授為我們的「Encounter」(邂逅)廣場命名的用意-「不期而遇」,我們想在100年的大大小小校務經營、課程、活動…中,重新喚起人與人「邂逅」的感動,我們想要展開講師─工作人員─學員三方共同創造的學習之旅,一同欣賞、參與、體驗沿途風景與各種氣象變化,也許是晴空萬里一路順風,也許遇上了狂風暴雨一時阻斷了前路,但是,這就是旅程有意思的地方,且讓我們一起走在100年新莊社大的Encounter之路吧!

這是100年2月在春季班開學前,工作團隊寄給新莊社大老師的邀請函,「師工學行動」自100年起,逐漸成為我在社大的工作邏輯:在煩惱要不要改變或發想新行動時,就應該要去找資深學員或社大老師腦力激盪。100年改變的第一步,是以社大例行性期末成果展轉型作為討論,將「我們要辦什麼樣的成果展?」當成公共議題放入「公民論壇週」去搜集意見,並透過「講師-班代-社團聯合會議」凝聚基本共識,再把決議的大方向回歸到各班級、社團討論出活動細節;101年成果展持續以「主題概念」(活動精神)去引動跨班級、社團的合作,企圖打破各自為陣的成果展現形式,注入一些「合作創造」的可能性,後來不僅是形式上建立了新莊社大第九周「師工學會議」的傳統,「尋找或創造人與人在一起工作、學習、成長的感動」這句話,我將它視為新莊社大「師工學」的核心價值。

誕生於1999年的新莊社大,是繼前一年文山社區大學創立之後,台北縣同時成立的五所社區大學之一。……遙想當年初生的社區大學,是標舉著社會改革及教育改革的鮮明旗幟(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社區參與、生命活化、教育改革……),十幾年來,究竟現在的社大與創辦初始之時的社大有多少的差異呢?進步了?還是迷路了?甚或者在台灣整個大環境、歷史因緣與新莊在地特殊性的影響下,新莊社大是否已逐漸捏塑出屬於自己的某種樣貌?然而,這樣的「樣貌」是我們要的嗎?還是根本上不知道我們到底是長成什麼模樣呢?

因緣際會,一年多前工作團隊大換血,關於什麼叫做社區大學?新莊社區大學辦學特色是什麼?我們是在革命?改革?還是在順從這個社會的機制?還是……?這些都成為這群「菜鳥」們不解又好奇的疑問。

這段話節錄自100年8月新莊社區大學願景與實踐「共振團」聚會的邀請函,邀請12位社大老師和學員共同討論「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新莊社區大學?」,在新莊工作僅一年的學務專員曾美慧和社區專員張繼元,主動邀約新莊社大資深學員和老師,經師工學三次聚會後,提出未來十年新莊社大的辦學願景藍圖。100年暑假,我們兩人共同合作兩個實驗專案,現在回想起來也頗具象徵性,開了一個類似文史採訪課程,去採集新莊最後一個眷村:五守新村的故事;合開暑期兒童課「繪本、影像與童年往事」。這兩個合作專案影響了新莊社大未來兩項社區行動:從那個暑假開始,形成一個小小的「新莊人文工作坊」團體,跟著我們拾起了新莊社大若絕若續的在地文史脈絡;而「繪本、影像與童年往事」可視為後來「小小社大教育行動」的前身;再連結上我的第一個教育局專案「社區大學與另類教育的邂逅-當大人的社區大學與兒童的另類學校邂逅時」,參訪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經歷一年多的社大工作經驗,以及與理念相通的工作夥伴不斷思辨社大辦學精神,我們才有氣力在101年嘗試教育部未來想像計畫的大專案─共同書寫「開展在地成人之美的另類教育計畫」(101.8.1~103.1.31),以及第三年的103.2.1~104.1.31「新莊未來家園-在都會預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計畫」,而所謂新莊社大未來15年的辦學願景-預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也是在此時萌芽。

未來想像計畫的執行,強調師-工-學協力治校,企圖突破工作團隊過度職稱分工及社大學習商品化的困境,直接面對工作團隊組織結構上的衝撞。所謂跳脫「我就是純粹來社大上課/教學/工作」的思維,喚起人與人「邂逅」(encounter)的感動,一起工作一起學習的喜悅。


其實也反映出當時工作團隊內部維持現狀與改變的兩股勢力的矛盾,於是總務、資訊、教務職位上的人事更迭,原本一人扛起新莊社大公共性招牌的副主任秀春,也在102年提出辭呈,103年2月底離職,我則於103年1月接任主秘工作。

近三年的未來想像計畫,對個人而言,第一個直接影響的,除了對組織工作的操兵與磨練之外,為了執行「小小社大教育行動專案」,整合了我對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的熱情與社區大學的學習資源,能夠鏈結社大工作與個人的核心關懷,是一件美事,讓耗神費力爆肝的工作量,都覺得甘之如飴。從最早101年5月起,與新莊在地的「貓頭鷹圖書館」合作,邀請陳健一老師進行「走讀家鄉」親子活動系列(裕民國小、新泰國小、昌隆國小、丹鳳國小),走讀家鄉的行動可以視為新莊社大自101夏天開始的「遶境新莊」在地行動的前身,進而延伸發展出「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都是在思索如何落實社區大學的在地性與公共性。除此之外,組織新莊社大的社團成員及幾位老師聯合到榮富國小和中港國小開設活化課程和教育實驗方案社團;每學期在一所國小舉辦小小公民生活營連續四年,再與新莊高中合作開設一門多元選修課程迄今邁入第三學年,以上統稱為「小小社大-跨代共學的教育行動」。

新莊社大近年來積極倡議「小小社大」跨大共學的教育行動,將社區大學的進步性教育觀與社大人豐碩多元的學習成果,分享給社區的國高中和小學。我們認為,「小小社大」的教育目標,即是將成人與兒童、人與土地,透過教育重新連結在一起,在小孩和大人共學過程中,嘗試把「教室」拉到真實的生活世界,讓大人和小孩貼近土地,共同討論、摸索、想像甚至規劃、參與實踐未來的生活世界!此外,社大人有機會在此教育行動中,成人有機會反思自身的價值觀與生命經驗,促成第二人生的開展,讓生命越顯圓熟飽滿。

上述是我以最濃縮的文字企圖在104年的學員手冊上說明「小小社大教育行動」。有資深學員質疑,社區大學是在做成人的教育工作,為什麼要跨足到兒童教育的版圖?

人們常常認為兒童是依賴成人的教養,而忽略上一代的大人也需依賴年輕一代而漸趨成熟;未成熟的人需要成熟的人來照顧,而成熟的人也需要被自己所生育和照顧的下一代的引導與鼓勵,而更加成熟。(心理學家Erik Erikson,1968)

Erikson的這段話是我面對質疑時的精神支柱,經過小小社大歷練後更讓我堅信一個事實


關注小孩,就是關注人類的未來。


看見「兒童力」,小孩會更有勇氣,看見改變世界的精神典範。


看見「兒童力」,大人會更加謙虛,


孩子的世界是屬於未來的;


而未來的藍圖,卻握在現實的大人手上!


站在現實的大人要牽起孩子的手,


把想像的筆遞給孩子,


讓他接引歷史,參與未來。


和他一起共同攜手面對未知的挑戰

「小小社大」教育行動,具體而微的表述了我個人對社區大學的教育理想:

「小小社大」設法透過多樣的跨代學習場域,讓成人嘗試「蹲下來」看見小孩,小孩也遇見他的「學習楷模」。在教育的民主氛圍中,重新創造親密的社會關係,亦即非親非故的大人小孩,卻能如親如故的互動。讓「孩童」與「成人」的生命力得以相互輝映,促進跨代生命經驗交流,這不僅是一股生命成長的源頭活水,更是創造一種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的「新價值」。

近三年的未來想像計畫,第二個影響我的,應該是對「教育工作者」這個位置的肯認。社大工作者究竟是社區工作者?社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或者是一個「賣課程」的行政工作者?因為教育部未來想像計畫的專案管理人方雅慧,選定新莊社大研究「師工學」的歷程,因而開啟了社大工作者大量對話的機會,我們也不斷在各種學習場域-各類工作坊、參訪活動、讀書會、實驗課程、生活營……等,反復思索辯證「教育」意義與價值──什麼是教育?社區大學是在辦甚麼「教育」?教育是對人的箝制還是解放?小孩是怎麼長大的?你是甚麼樣的大人?如何成為自由而完整的人?何謂自由與民主?……我是「社大工作者」,那麼我肯認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許正因為社大工作往往「包山包海」,籠統難以指稱「我到底在做甚麼工作?」,容易惶惶不安、不踏實之感,當時肯認了自己是教育工作者,讓我內心產生一股定錨的力量。

然而,近三年的未來想像計畫,對新莊社大又帶來甚麼影響呢?

社大工作者顯得更忙碌不堪,因為運作了三年的社區工作-「小小社大教育行動」和「遶境新莊在地行動」,確定了新莊在地行動的基調,105年年度工作計畫討論之初,形塑出一個村落型都會社大的時序生活意象-春季新莊遊藝日、夏季鐵馬遶境新莊、秋季百年願景散步節、冬季城市論壇,本來得意洋洋,自覺確認了社大的工作節奏及價值感,應該可以大幅減輕工作團隊抱怨的工作混亂或壓迫吧。而我忽略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時間控管能力和面對瑣碎行政統整歸納的能力,一昧以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來支撐住工作者的身心負荷,的確是強人所難,更何況不僅要面對如復運轉一年三學期的開課工作,還得要有餘裕回應生活世界突然其來的挑戰與衝突。

對於社大長年的課程結構和學習生態的不滿之情,早在辨識社大辦學初衷之際就產生,但也是在執行未來想像計畫的過程與擾動下,我們才累積了一些能量有勇氣去檢討如何讓校內常態課程與社區行動有更多的交集;如何讓社大18周按表操課的校務與辦學發展方向契合。尤其,在新莊社大十五歲,103年馮老師許下未來十五年的新願景─從「在地、樂活、關懷」到「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那麼,在生態村願景的大架構之下,社大的學習地圖又會長出甚麼樣子?

關於生態村的論述,早在101年新莊社大通過未來想像計畫初審時,為了回應初審意見,馮老師協助我們補充未來家園&未來社會的想像,即給出了一個宏觀的視野:

總而言之,本計畫核心思維要素如下:


地球家園與永續發展作為未來社會想像的價值指標;


全球另類教育經驗智慧作為社大辦學理念指標;


美學領導與釋放想像力作為人才培育的實踐指標;


兼顧自發自主性與互動參與性及共生共創性作為整體實踐的哲學指標。


「大處著眼地球認同(地球公民),小處著手與另類教育精神的在地實踐」,是101年度的未來想像計畫的理論架構,103年度未來想像計畫「預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同樣在這個大脈絡下去設想新莊未來家園的工作策略。當時,馮老師還特意與工作人員進行「另類教育讀書會」,歷時三年之久,與社大工作者討論社大運動與生態村運動的核心內涵。馮老師認為,生態村運動的發展起始於對資本主義經濟宰制的社會發展模式的批判,是人類對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反思。

為了呼應下一個15年「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辦學願景,101年春季公民論壇放映《A New We》生態村紀錄片,是首次將全球生態村運動引進新莊社大,101年7月也是在此脈絡下安排司馬庫斯參訪活動,認為司馬庫斯部落富涵生態村多重價值─另類教育(部落教室、在地知識)及生態社區(永續發展)等。103年8月參訪樟湖生態中小學和旗美社大正在發展的「里山生活」,都是在尋求參照台灣另類教育與生態村的實踐經驗。

每每與老師或工作團隊討論「生態村」,反應多半是烏托邦理想,虛無飄渺的願景。因為我並不排斥鳥瞰式(巨觀)的思維模式,但是,我也得解決自己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焦慮-我行進的道路以及即將走而未走之路是指向生態村嗎?

我是先認同了馮老師102年為黃武雄《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再版寫序的詩:



以一村子的實踐表達對生命的愛戀


以一村子的創意成全對社會的關懷


以一村子的合作滿足對經濟的需求


以一村子的謙卑趨近對生態的尊重


以一村子的智慧共負對後代的教育


以一村子的願景體現對宇宙的感恩



我將這首詩詮釋為生態村的教育意涵,將其教育夢想與我在新莊社區大學的工作意義相結合,我反覆的閱讀馮老師曾說過的一段話:「生態村本質是以「整個村莊」整體作為創新教育與學習的空間,其實就是名符其實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年輕一代孩童在真實環境中與大人共同進行文明的革新與創造……」,這段話讓我隱約窺見了通往桃花源的曲徑--這不就是我在新莊社大真真實實感覺到的「村落」味道嗎?村落人情溫暖一息尚存在新莊社大。這不就是小小社大教育行動要旨嗎?「孩子,是全村的事;全村的事,小孩關注」。這不就是遶境新莊在地行動嗎?要以「整個新莊」作為生活博物館,是大人、小孩-全村人的「大教室」的理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說新莊社大是一所擁有「村落精神」的都會社大!

我認為「生態村」並不是不可欲的夢想,並不只是雲端上的幻影,而是真實可以落在土地上生根的人們的生存樣態。所以,在104年秋季的新莊社大學習手冊:「在新莊社大生活的一百種理由」,還是不厭其煩的,想用更直白的語言詮釋我心目中的「生態村」,希望讓生態村的理念不再那麼詰屈聱牙,難以親近。

重新選擇新生活

「生態村」,不是捨近求遠的洋觀念,也不是詰屈聱牙的學院論述,而是重返人的「根本」和生命的「源頭」,重新追求一種與自己共處、與社群共居、與自然萬物共存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們重新選擇做「新人」,做一個在社大成長的「新人」,重新出發,重新學習,重新感受,就從食衣住行柴米油鹽中重新生活。在社大品味生活-生機盎然、活潑帶勁兒的過生活。



新莊社大是位於都會區的社大,但我們希望她可以是一所擁有「村落精神」的社大。每個班級和社團就像一個又一個的家庭,而藉由參與彼此之間關心的議題以及村落所舉辦的大大小小活動,村人走出家庭,「同村協力」,完成村子裡一樁又一樁的美事。大家都是這個村子裡撫養長大的孩子,所以,關心村落的每一個人和村子裡的大小事,是每個人必須經驗的學習歷程。我們衷心期盼能夠一起「同村協力」,在未來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



事與願違。關於生態村教育意涵的理解與新莊社大課程發展的思辨,一直讓社大工作者,尤其是負責課程及教師經營的佑維(教務專員)很是頭痛。



103年7月,校務會議終於通過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工作團隊開始頻繁的討論生態村支撐社大課程發展的種種挑戰,因103年下半年開始參與全促會發起的「教學改革與教師社群經營實驗計畫」,「課程觀」這個關鍵字也出現在課發會的行前會以及多場師工學的教與學工作圈討論。當時,我們還只是在生態村四大層面:文化、社會、生態、經濟,概括性的盤點目前社大課程狀況。甚至工作團隊想了一個天真做法,企圖逼近理想中的社大課程樣態,於是擬了以下的說帖,邀請老師填寫104春季續課大綱的同時,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課程具有「公共性」:

社大課程公共性―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

我們相信,人們會因為利他和助人的行動,找到生命的重心和生活意義。基於這樣的信念,我們想與社大老師一起摸索,讓每一門關照個人生命活化或生活知識的課程,都有可能透過創意、合作、關愛…等行動,開顯社大的公共性。


社大課程的公共性,即是合作創造出感動/感通的促發點,讓成人學習者有力氣從「我」到「我們」,將「學習」能帶來「改變」的希望,注入在每個社大人的心中。舉例來說,……英文課在文化夜市舉辦募款活動捐助弱勢團體;二胡班…為醫院患者或為公園阿公阿嬤義演……。生活中令人感動的舉手之勞,往往正是這樣的生命關懷與交流……。


發想可以很多,規模也不一定要大,只要開始行動,都可以帶給社區民眾快樂,也會讓學員自己的收穫滿滿。我們請老師發揮最大的想像與創意,希望這些行動可以具體地在課程大綱中設計出來,並以嵌入「關鍵字」或「描述句子」,在您的課綱裡,期許您的專業課程能與「公共關懷」關聯,以回應社大的辦學意義與基本價值。

◎請勾選課程與社大公共性的關連,並簡述可能的行動:

□社區行動/社區服務: □弱勢關懷:

□生態關懷&行動: □公民生活美學:

□新莊在地性推展:

□社區教育種籽師資培力--跨代共學(註1) :

註1:課程可提供社區人才培力,讓成人學習者轉換為教學者的機制。社區種籽師資主要是負責跨代學習的教育行動。


可能是文件說明及選項設計含糊不清,可能是工作團隊沒有主動後續追蹤,這個增補選項就這樣石沉大海了。反而是104年4月的課發會,馮老師建議將生態村四大層面的核心指標,提供給既有的老師及未來新投課的師資作為參考,建議社大老師就其課綱設計去勾選指標,或許可以刺激課程轉化或作為課程設計的新方向。104年秋公民論壇馮朝霖老師主持「生態村課程觀工作坊-社大老師的必修課」之後,我們進一步要求老師的續課大綱,需要勾選生態村四大層面的核心指標,甚至在105年講師會議企圖討論課程指標,得到的回應多數是忽略不填或是當做行禮如儀的文件作業,只有極少數老師反彈,認為生態村課程指標太空泛。但這些都不是最挫折的,我認為最讓社大工作者最感無力的,應該是即使老師勾選了,我們卻不知道下一步要做甚麼溝通或協作!工作團隊或課發會都沒有討論相關的配套措施,以至於課程指標勾選原本是想釐清社大課程版圖,從中找出課程轉化的線索或是檢驗在生態村這個大架構下,目前社大課程過猶不及之處,但是勾選單的作用微乎其微,反而讓人漸感課程指標勾選只是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徒增形式之虞。



關於討論社區大學的課程觀、課程架構、課程分類、社區大學教與學如何回應台灣具體社會處境…等等,類似社區大學教與學的研討會,似乎在社區大學過十六歲之後,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許多老牌社大已經進行自我反省,全促會也在103年度校長主任主秘會議上想引動討論。


新莊社區大學也是老牌的社大,多年前我曾形容她的發展進入了超穩定結構,教與學狀態已多年不變,這也是我們在100年春天提出「師工學」三方協力治校,重建學校新文化的最初的理由。執行三年未來想像計畫落實了1.0版的「師工學」學習共同體的事功,但是,工作人員都心知肚明,我們的確更加親近社大的資深學員,也找到了堪稱作為在地師資的資深學員,他們跟我們共同規劃暑期遶境新莊走讀課程,共同完成年度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但是原本鐵板一塊的社大課程結構,有沒有因此而有所鬆動呢?



看見限制,就可以開始探詢出路。想一想,不也是由於冒出了「生態村願景」,讓社大工作者開始思考課程板塊移動的可能性嗎?生態村課程指標勾選因為社大工作者想不出對應的工作策略,陷入徒具形式的矛盾,但是「生態村」所指涉的教育意涵:學習與一群人致力過一個負責任的美好生活(responsible well-being),我認為,與台灣社區大學辦學所自我賦予的教育責任是寶瓶同謀的。社區大學辦學是立基於教育改革與社會變革的理念脈絡,故此,新莊社大應傾師工學之力,討論生態村理念是否有可能成為社大課程/社大工作的養分?怎麼做?生態村願景的想像必然是動態的,因時因地因人而不斷變化發展的,趨近「理想生活」的路徑百百種,只是有沒有找到一群人,凝聚一股行動的力量,願意共同致力於學習一個負責任的美好生活?



新莊社大是一所擁有「村落精神」的都會社大,「生態村願景」是她承接住社大「最初的質問」與自身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因緣而生的,同時也是她努力面對全球嚴峻的環境挑戰下所提出的「社會願景」。生態村指標可以做為社大行動/社大課程的參考指南,但並不是要把她奉為教科書啊!不需要因噎廢食!生態村理念的詮釋與趨近的工作路徑並沒有,也不需要標準答案。社大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不讓自己失去「詢問」的能力。甚麼是我們想要的社大教與學?如何激發社大老師的潛能?如何開拓社大人的學習視野?如何又如何……種種疑惑產生時,請記得時時向社大的師工學提問。去年課程觀工作坊即有老師提醒社大工作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吧 ! 現在最感重要的事,行動吧!為自己對「社大工作」的叩問,找到一起行動的社群,找到一群人,一起做一件對的事(無涉規模大小) !

本文為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16年課程觀計畫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