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沙龍-公共參與週-文化公民-社大公共藝術的行動實踐】
講者:楊志彬/社大全國促進會 秘書長
時間:04/30(三)19:00-21:00
地點:鎮西國小大禮堂
----------------------------------------------------------------------------------
【114-1雲沙龍公共參與週--第三場講座:文化公民-社大公共藝術的行動實踐】
本學期第三場的雲沙龍講座,在百年歷史建築—鎮西大禮堂盛大舉行,這次邀請社大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老師,深入分享公共藝術如何轉化為社會實踐。志彬老師指出,從公部門、藝術家、在地居民到公共空間,每一個主體皆扮演關鍵角色,正如志彬老師提到:「我們都是局內人」,而每個環節都是公共藝術得以成形的重要基石。
而由社大團隊與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地方NPO組織等單位,於2024年6月舉辦的「2024雲林溪流域藝術季」正是一項與河川對話、文資保存及流域社造的藝術實踐行動!並且他還提到藝術季最特別的是~「人人都可以是策展人」!這也是在河川公共藝術中~首例、獨創的!而在紀錄片中,看得出每件藝術作品與人、與河、與地方的緊密關係;若沒有長期且深度的在地陪伴與經營,是無法完成事,難怪社大莉婷執行長會說這藝術季是:「十年磨一劍」!
講座中,志彬老師也分享了國際的藝術案例,如蘇格蘭透過公共藝術引發國土計畫討論形成政策;以及分享透過植樹行動不僅療癒戰後的創傷,重塑城市新風貌並且建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些案例讓我們看見藝術不只是美的表現,也是參與公共事務、改變社會結構的有力工具,更能激發與深思如何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是很值得大家持續探討的重要課題。
此外,講座的最後則是由與談人、也是雲林溪藝術季的總策展人-莉婷執行長,分享了藝術季的甘苦談,更藉此機會感謝每位參與藝術季的社大講師、學員及社區民眾,並且分享雲林溪藝術季的紀錄片
而在座談時、學員提出在藝術季中,令人難忘與感動的事~莉婷執行長回應雖然過程很辛苦、不易
但結果卻很開心與感動⋯例如:師生們太投入、都廢寢忘食,希望能製作出好作品,而半年多沒空追劇
而在進行裝置藝術時,社區民眾原本只想借2個月的牆面,但當洄游的魚完成時,反而希望作品別拆掉、可以一直留下來~
還有當銘洲老師將剩下的竹材幫臨河畔,簡陋的塑膠圍籬進行改造時,居民很感動並想捐款給社大,而被勸導改捐給中挫生社福單位時⋯當藝術介入河畔的社區,產生了新的火花與激盪;讓原本雜亂的環境、改變得更好~並讓河畔的警察新村的舊空間,被保留下~尤其是河川掀蓋後、形成的河道風廊~
讓城市的氣溫下降、環境變得舒適、宜人
誠如總策展人所言⋯公共藝術是一種社會實踐的方式~所以達到了下列幾項目的:
a.藝術介入社區(多元的公民參與路徑)
b.實驗與創新(跨域合作+工藝提升)、
c.盤點及促動河川空間活化
d.學習成就感(共學、共享與共榮)
期盼朝向「雲林溪生態博物館」目標前進
最後,非常感謝鎮西國小的場地協助,以及今晚一起參與的社大師生們;並再次感謝去年參與雲林溪藝術季的老師與學員!雲沙龍公共參與週講座~是每學期社大師生與社區民眾共學的重要時刻~
接下來的週四和週五,還有相當精彩的地方學講座及藝文活動;邀請大家一起認識、了解與學習在地的公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