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不廢-農廢再利用

日期:111/11/03() 19:00-21:00

講者:蘇元良園主/三秀園

內容簡介:

台灣被稱之為福爾摩沙,因亞熱帶的氣候及多樣的地形,台灣又名水果王國,並也因時代變遷,相關的農產技術隨著時間也是推陳出新,此外,竹子是台灣山區最常見的農作物,而埔里地區則用生物炭爐方式, 處理筍葉、筍殼、太空包取代露天焚燒產製生物炭及醋液改良土壤 ,且不只是竹子,稻草、菇類生產太空包、蔗渣等農廢物,皆可成為乾淨、優質的生質能源。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時代,全世界各國亦積極推動多元的能源政策,而身處農村的雲林更有不少農廢問題,期盼透過多元方式,解決農廢、讓農村變乾淨,落實低碳永續的綠生活。

講座紀錄:

說到了台灣的再生能源,大家會先想到什麼呢?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水力發電,會是多數民眾的答案,但是否還有其他的發電方式呢?今晚雲林山線社大邀請到大埤三秀園蘇元良園主,為大家介紹--生質能源。

演講的一開始,蘇教授以2050淨零排碳政策為切入,提到目前被多數人所重視的減碳議題,以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為例,點出了太陽能發電最需要面對的土地及政策限制,以及風力發電需要面對的修護問題,當能源足以自足,對於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穩定。而所謂的「生質能源」指的是將農廢物利用高溫裂解及燃氣發電,將生能轉化為電能的發電方式。

所謂的「農廢物」指的是身邊時常可見的樹枝、竹子、漂流木,甚至是稻穀或是玉米梗,這些是生活中常見,但時常被忽略的物品,卻會是生質能源的重要原料。

演講後的座談會,山線社區大學黃莉婷執行長也邀請各位參加的學員,一起腦力激盪,回想及思考自己生活中可以使用的特色農廢物,台下學員舉手踴躍,紛紛說出自己家鄉的特色農產物,文旦、甘蔗、花生藤等等,蘇教授也總結了學員們的回答:「大家的身邊都有很多可以採用、嘗試的生質能源,其中木質含量多的『狼尾草』以及『竹子』將會是很好的能源!但人力的成本及運輸的方便性會是生質能源很重大的考量因素。也藉由這次的活動,蘇教授澄清了,太陽能板的清洗並不會像網路上所傳說的,使用許多會造成環境汙染的化學物質,讓大家學到了寶貴的經驗,這也是社大期待,藉由講座的參與,可以讓大家成為「科技公民」的衷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