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沙龍-公共參與週-地方知識學-雲林文史探查與分享】
講者:張素玢/臺師大臺史所 名譽教授
時間:05/01(四)19:00-21:00
地點:雲科大產學研大樓地下一樓雲集廳
----------------------------------------------------------------------------------
【走入田野,比史料更真實──張素玢教授的「雲林山海經驗」筆記】
「歷史真的有被了解嗎?還是只是被誤解?」
這是張素玢教授在反國光石化運動時對自己提出的疑問,也成為她用歷史方式進入田野,成為之後長期投身地方歷史調查的起點。
這些年來,她從河川北岸一路走到雲林西螺、古坑,再到今年初進行林內鄉誌的編撰工作。她不只是研究者,更是一位長年關注地方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對她來說,自己從不參與教育部的USR計畫,因為她早已在實踐著更深、更早的地方連結工作——平埔族群、口述歷史、灣生故事、日本移民村、鄉誌書寫,每一項都來自她與土地的對話。她說:「根著於土地,就必須要文獻與田野並重。」田野不是一個形式或任務,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態度。進入田野,她從史料出發,結合踏查、分析、觀察與訪問,走入每一個被忽視的細節。例如在林內田調時,發現這樣一個偏遠的小車站,廁所卻是非常明亮、整潔。為什麼?除了紫斑蝶季會吸引旅客,還觀察到因為有大量登山客的存在,地方有其隱形的活力。這些現象,是史料所無法告訴我們的。她分享田野工作的教戰守則:膽大、心細、眼光銳利、臉皮要厚,要走進地方,首先要找到了解社區的「頭人」帶路。這不是僅靠知識就能完成的事,更是場深度互信學習。
2021年,她與學生一起進入雲林的口湖、四湖與元長,從零開始進行歷史調查,這三個鄉鎮正是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區域。她以「人、水、土、風」為主軸進行探討,因正在四湖飛沙地區,甚至觀察到風速24.3所造成的樹木90度彎曲;而凌晨5點與農民一起種蒜頭,讓學生理解在沙地農耕的艱辛;因為—過了上午9點,地表的沙土則因過熱便無法作業,這是一場真實且深刻的田野勞動記憶。素玢老師也帶學生用圖像、照片,從視覺回看歷史。看見早期農業勞動的模樣——多為女性參與,從人力、獸力走到機械力。透過影像,人們更容易辨識、記住,也從中找回「書本裡的主角」與真實生活的連結。但她也直言,地層下陷問題在雲林日益嚴重,每年下陷至少六公分,且為不可逆的困境。這些問題,如果不從歷史脈絡與土地經驗去理解,就很容易被忽略。🫤在古坑,她更稱之為「艱難區」,鄉誌工作困難重重,但正因如此,更值得投注心力去紀錄。她曾為查抗日領袖簡精華的家族史,細查戶籍紀錄,並從一張國小的學習單中,帶出歷史的突破;但也讓她不斷反思:「歷史真的被理解了嗎?有被好好轉譯嗎?」她的回答是——要從地方開始,建構自己的歷史。
最後、在綜合討論時間,有學員提問她為何能如此堅持做歷史與田野的工作時,素玢老師說:「自己每到一個地區,都把它當作自己的故鄉;而在田調的過程中,自己獲得許多養分,那是甜蜜的,也是快樂與喜悅的。」並且認為田野調查從不是一個人的戰鬥。並且強調:「一個人不容易成功,要有團隊才會想做。我想當母雞帶小雞,因為只有他們這些小雞,才是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未來才能真正扎根,長久留下來。」地方歷史對她而言,不只是書架上的資料,而是與人相遇的故事,是山與海之間,一代代人留下來的足跡。她說:「我們在做的不只是紀錄歷史,而是幫助地方重新說出自己的故事。」
而今晚這場精彩的講座,是一次很棒的文化對話,相信對社大師生們來說,也是一堂關於如何愛土地、理解地方、回望地方歷史的溫柔課程。在此 非常感謝張素玢教授再次蒞臨雲山線社大,讓我們重新看見雲林的山與海,透過更多地方知識的認識與了解、慢慢地厚實雲林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