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人才的培育及陪伴

【雲沙龍-公共參與週-地方創生人才的培育及陪伴

講者:張力亞老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助理教授 

時間:11/03(五)19:00-21:00 

地點:斗南他里霧繪本館 

----------------------------------------------------------------------------------

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說明國人的整體年齡將會有所提升,終身學習刻不容緩,環境的營造是提升個人知能與城市進步的重要原動力。

在如今多元且複雜的社會中,突破傳統框架,發展永續性的終身學習途徑與方案,是我們必須思考與實驗的課題。

非常榮幸邀請國立暨南大學助理教授-張力亞老師,與我們分享如何實踐終身學習與社會創新,並以南投作為學習型城市的舉例。

在南投,以大學作為行動政策智庫,與縣府、地方公共社群合作,發展出以大學引領的學習型城市樣貌,這個經驗,值得其他地方組織學習。

"終身學習 +學習型城市 = 永續城市發展"

學習型城市又稱為終身學習城市,是強調以推動終身學習為核心的城市,進而促成城市發展,鼓舞市民成為終身學習者,以持續提升個人實現與城市發展的理想。

力亞老師用生動活潑的方式,以南投埔里鎮三個案例為其說明:

1.產業沒落的小山村-桃米生態村

經歷南投921大地震後,面臨的問題像是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經濟衰退、社會關係疏離、公共空間簡陋、地方自治不彰等。

如何化「憂勢」為「優勢」?

最重要的是,看見學習的力量,藉由社群的學習力量,社區居民一起共同觀念改變,發展人才培育為埔里鎮帶來地方創生。

其中,桃米生態村便符合聯合國SDGS的兩項指標:永續城鎮與社區、生態永續。

2.空污問題

發展出一套偵測PM2.5的設備:「霾哥來了」念著念著⋯⋯就像是期盼霧霾「麥擱來了」!

首先放在宮廟,說服地方人士可以先著手進行減香行動,並運用設備讓在地居民認知到身處環境的空氣品質,打造生活資訊透明化。

再者投入新的創意與活力,邀請鎮民參與公共事務,製作出以下影片:

雖是念經,但有抓耳的韻律性,以及歌曲韻律,說明霧霾的負面影響。

同樣運用歌曲的韻律,告知霧霾的解決之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jlnjaOAaI&t=4s

3.吉祥物「噗哩噗哩」

影片中,吉祥物運用幽默風趣的方式,跳點介紹多個南投知名景點,不僅行銷了南投的美好,也打造出一種定著性印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2-MKX6uwc

學習型城市計畫推動之於南投的意義,乃是重新定位與建構終身學習的生態系統。鼓勵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為地方帶來嶄新的風貌!

"展望未來"

前陣子力亞老師到日本交流,學習與認知到如何留住對故鄉的「記憶」!

舉例說明,鹿兒島的薩摩藩的民眾們,在大樹下一同討論公共議題,互相交流、相互扶持,慢慢形成屬於自己地方的共同生活圈-「學習型城市社群網絡」!如同諺語所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而如今,我們該如何為後代子孫,留下一些東西?

便是透過不同區域的串聯,形成相互支持、共好共善的網絡力量!群眾一起行動,政府組織便會開始關注,進而有機會讓地方擴及到整體社會網絡之中。

"QA時間"

山線社大裡的一位志工大哥對自家環境非常有共感,他聽聞自己家鄉—斗南的一處漂亮公園即將被改建成停車場,於是用一己之力挨家挨戶打電話共同串聯社群力量,大家一起連署成功擋下!

今天是雲林縣山線社大的最後一場雲沙龍講座,相信大家經過這幾天的古典吉他音樂欣賞與講座,一定都收穫滿滿!

公共參與週一直是我們所重視的,期盼帶給社區民眾、學員、講師們具有公共議題的觀察力,一同為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努力。

未來將會繼續帶來更多不同議題的雲沙龍系列講座,讓大家一同來參與、學習,也希望邀請更多人一同加入山線社大的學習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