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圳流-細談嘉南大圳

日期:111/11/02() 19:00-21:00

講者:陳怡菁/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臺史博於2020年嘉南大圳開工百年之際,組構一個跨歷史人文、工程、文化資產、環境教育等領域的行動團隊,並且在雲林進行嘉南大圳之濁幹線的水利職人研究與調查,希望從博物館人文角度協助工程技術科普化及職人價值文化化、運用博物館方法轉譯科普人文化,對社會傳達環境歷史的知識平權,創造議題討論平台,促成社會討論機制,提升臺灣具有面對水環境變遷具有應對知能。

講座紀錄:

「水會找到回家的路!」今晚的雲沙龍講座邀請到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嘉南大圳共筆團隊-陳怡菁來到斗六鎮西國小大禮堂-百年歷史建築物,以跨時空、跨區域的角度,從水文史料中與大家細談嘉南大圳!

台史博嘉南大圳共筆團隊自2020年嘉南大圳開工百年之際,從台灣水文化及水環境變遷切入,思考環境歷史文化的重要性,運用各家所藏水文史料,形構從行政到跨學科研究的共學團隊;此團隊集合了台灣歷史博物館、水利署水規所、農田水利會、中研院、台南市文資局、氣象局與雲林山線社大等單位,而本社大因為長期關心濁水溪揚塵與河川治理的水環境議題,也是唯一受邀的公民團體;這也是中央河川政策的核心之一「公民參與」部分。

而今晚特別邀請台史博-怡菁老師蒞臨,與社大師生們分享及一同認識與關心台灣水圳文化、氣候變遷與水利職人的在地知識等重要議題,並藉此開展與水文社群及社會有不同層面的連結!

從一張張水利史料及老照片的分享中,我們看到近百年前的水利工程是如何施工!現今工程中常見的夯土機械-羊角滾,因為從興建烏山頭水庫時的壩體老照片中,發現竟然是採用牛隻逐步踩踏、慢慢將土夯實而成。

另外、長久以來人們無法理解的濁水溪南北岸-雲林及彰化的水資源分配比例,在多年後,水圳團隊從雲林農田水利會的老員工手中獲得史料《1937年濁水溪清水溪分水協定書》,得以一窺究竟!而這些珍貴的文獻史料,也將成為跨域學科間公共討論的交集所在,同時降低隔閡、相互溝通並促進歷史發展的體認!

今晚與談人更特別邀請了參與共筆嘉南大圳研究,也是本社大歷史讀書會的林品中老師,與大家分享雲林水文化、濁幹線與地方土地、農民之間的連結。

並且談及雲林水圳路的盤點、水紋脈絡及水利組織的傳承、變化及再造,以及雲林縣身為農業大縣與地理周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