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記錄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日期:2018年10月25日(四)19:00-21:00

📍地點:雲林國中活動中心

主講人:公共電視台-柯金源導演


內容摘要:

近30年來台灣環境變化有多大,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這座譽為「formosa」島嶼上的美麗與哀愁,你是否看見?本期特別邀請了長期關懷與記錄台灣環境的柯金源導演蒞臨雲林,透過鏡頭記錄的方式,將一張張震撼人心的影像,除了吸引大家目光之外,更令我們重新反思與大自然的相處方式,期盼透過影像的力量帶領民眾認識台灣土地的美好、了解環境破壞的悲傷,以及共同為我們的島做些甚麼!


效益評估:

1. 從了解自然生態的環境變遷,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到學習如何當一位負責任的消費者。

2. 讓更多人可以主動參與關心我們的環境,學習該如何與大自然共處。


心得:

全球沒有一個地方,可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當然台灣也不例外,更何況是人為的破壞與對環境的傷害。

「記錄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台灣知名環境影像紀錄者-柯金源導演,一位紀錄台灣環境30多年,透過影像紀錄在各處留下了許多足跡和記憶。導演從1980年開始的平面拍攝、影像攝影、紀錄片的拍攝到現在的「台灣30年的環境變遷」的書本撰寫,透過不同方式來記錄台灣的自然人文風貌和環境變遷,以及環境田野調查的工作,並從1998年開始製作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陸續完成多部有關海洋、山林、環境公害等議題類型的紀錄片,看盡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儘管如此仍對未來滿懷希望,柯導說:「不是因為希望才努力、而是因為努力才有「希望」!」很多事情只有主動參與和關心才能為我們的環境發聲,為我們的行為負責,學習成為一位負責任的消費者。

柯導從生態環境影像的分享,30多年來的影像紀錄拍攝,對比了過去的青青草地與現今的水泥加蓋,對於很多在沿海工作的人們,泥灘地等同是人民的ATM(魚蝦貝類),小朋友明天要交註冊費,今天去泥灘地晃一圈就可以交錢,說明了自然生態資源的多樣與豐碩;除此之外,柯導更將牡蠣交由研究團隊去實驗,透過研究指出,牡蠣還可以救地球,因為養殖牡蠣平均3-4顆上面便會有10來種生物附著在上方,除了有生態功能之外,更有固碳(1公頃牡蠣殼的固碳量等同於1公頃的森林)及淨化水質的功能,因此唯有健康的海岸才能保有這些傳統養殖漁業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政府應該正視「沿海」區域的經濟產值!而不是一昧的交給工業開發,短視近利,環境污染的最大癥結點便在於「慾望」與「良知」的拉扯,大多時候,慾望總是扼殺了我們的生態環境。

未來若能有更強大的公民力量,總有一天能讓台灣的環境變好。就像社大持續在公共議題上努力,推廣公民參與的理念一樣,希望大家從自身做起,主動參與關心我們的環境,學習該如何與大自然共處,柯導也曾說過【人是保護不了環境的!一直以來,都是環境在保護人!】柯導用了30多年的時間來關心記錄台灣,身為社大一份子的我們更應該學習該如何共同的來守護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