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渠道生命力-手作生態補償

日期:110/05/04()19:00-20:30

講者:顧玉蓉老師/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盤根錯節的農田渠道,是田間灌溉及排水的重要命脈,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水泥化渠道及區域排水設施,減災、防洪的同時,也降低水路的生態功能,而在既有的硬體設施中,以「手作生態補償」的方式為水中生物營造更合適的生存環境,是相對折衷與實際的方法之一!這樣概念,也在台中的后溪底排水實踐成了「蝦虎產房」,重新帶來水路生命力!

講座紀錄:

「水與土」是農業發展最基礎要素~

多年前、在「看見台灣」影片中,從空中鳥瞰綿延阡陌的稻田~美麗如畫!

而在稻田畫布中的線條,則是農人辛勤的路徑以及滋潤土地的血管-農田渠道!!

農田是水資源最大的涵養與保存區域,

而以前的田埂都是泥土的材質,所以以前的農人可以赤足走在田埂上…

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

土堤的田埂、渠道漸漸變成了泥化的排水設施~

雖然具有減災、防洪的功能,但卻也大大扼殺了農田水路的生態功能

今晚社大特別邀請了水利署水規所-顧玉蓉博士蒞臨、分享..

在既有的硬體設施中,以「手作生態補償」的方式,彌補當水利工程在施作時,造成農田渠道中的生物破壞與損失⋯

更重要的是核心與理念是—秉持著「生態保育原則」!

並且在「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的概念下,進行區域排水路的生態復原。

除此之外,顧老師也介紹了在農田水路上,進行低衝擊開發方式(簡稱LID)

簡單說就是在農田排水區域邊,種植可以過濾水質的水生植物(例如芋頭、水蠟燭、菖蒲或大葉田香等植物)

讓農田的排水先經過這些植物的根系過濾後,再進入區域排水路,

這樣的做法除了可以淨化水質、讓區排的生物可以生存之外,

還可以有好吃的芋頭享用~利己利他、真是一兼二顧的好方法

另外,顧老師也提到廢油對於河川的水質影響很大~

因為一個寶特瓶的油漬若是流入排水渠道內,將等同9個籃球場的汙染面積

而水下的所有生物就等同被套上了塑膠套一般,無法呼吸~

了解之後,真是長知識了~

在此也呼籲大家千萬不要將廢油直接排放到水溝內,

可以回收再利用並製成手工皂等物品使用

而本次講座的主角-蝦虎!

在正聲電台-白記者的提問、顧老師理性說及感性地回應中,

將原本生硬難懂的生態復育議題,

以輕鬆、幽默的對答方式,

帶領我們認識及了解水利工程的新價值與前瞻思維

尤其是多年來顧老師透過手作工坊、講座與課程等多元方式,

帶領台中社大學員及社區民眾認識即將消逝的蝦虎!

而在不久的未來,在台中的后溪底排水區域中,將因顧老師與社大學員共同努力而完成的「蝦虎產房」

除了能夠繼續保存了這獨特物種之外,更將達到水利工程與生物共生的終極目標~

P.s:期盼不久的未來,在雲林溪整治工程完成後,我們能夠再看到那消逝已久的「摸蜆兼洗褲」優質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