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流域藝術與空間的對話

日期:110年11月20日(六) 14:00-17:00

講者:吳瑪悧老師、郭中端老師、王新衡老師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的美、體現出市民的美!!本次特別邀請高師大-吳瑪悧教授,除了是台灣知名的藝術教育者,更是台灣公共藝術的前輩,最擅長以藝術創作結合地方及環境議題,讓人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存在的問題;而另一位講者-郭中端老師,宜蘭冬山河、新竹東門護城河、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及北投溫泉公園等處,皆出自郭老師之手,尤其是她所倡議:「人做一半、天做一半」的護土親水設計思維,深具生態與人文理念,並且保留環境的生機盎然與歷史留下的痕跡,歡迎關心城市未來發展的朋友們,參與這場精彩、豐富的城市美學饗宴!

講座紀錄:

在這場講座我們邀請了以藝術與環境作結合的吳瑪悧老師、倡議「人做一半、天做一半」護土親水思維的郭中端老師,以及關心雲林在地文化的王新衡老師一同來交流分享,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與案例分享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關聯。

郭中端老師在新竹東門護城河的河川整治上,一步步地找回這條河川的原始樣貌,展現河川的既有底蘊,讓自然可以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或是高雄中都濕地的生態博物館,從一片垃圾山變成現有的美麗濕地,還原過去老高雄河海濕地紅樹林自然生態,同時更保存高雄過去合板工廠的產業歷史軌跡,讓設計不僅僅只是景觀的改變,更多的是找回過去的歷史痕跡與屬於在地的環境DNA。

而吳瑪悧老師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與環境議題做連結,老師也提到藝術只是作為一個社會(公共)過程,藝術不只是美感的呈現,而是希望利用藝術的方式來引導民眾開始關注我們的環境,進而修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探索自然與人類協調共生的可能性,就像是瑪悧老師透過在樹梅坑溪辦理的「味覺溪流-河川早餐會」,透過節氣的搭配,以竹圍當地栽種的蔬果為食材,詮釋出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連,將新的創意思維重新帶入我們的生活環境之中,從藝術的角度提升大眾對於環境永續的公民意識,進而了解公民參與對於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的王新衡老師也說了世界上不會有一模一樣的城市,每項差異都會有其存在的意義,不管是在地文化或是歷史建物都能有跡可循,只有理解在地,認識在地才能看見斗六市的脈絡紋理,從雲林溪沿岸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人文地理或是產業發展都在展現一座城市的獨特在地風貌。有趣的是今天新衡老師除了線上分享雲林溪周邊的發展之外,更與大家一起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做現場的連線導覽介紹,看見每個城市的不同美麗樣貌。

一座城市的美好都因為有民眾的加入而更加溫暖與特別,郭中端老師也提到了,在公共工程進行之前應該先了解在地居民到底要什麼,才有辦法讓民眾願意主動參與,唯有市民對於環境的認同,並讓社會需求成為一種習慣,政府才會願意主動的持續關照在地公共議題,也才能讓這片土地更加美好,也期許在不久的將來能重見雲林溪斗六城市之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