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河流重修舊好

【雲沙龍-公共參與週-與河流重修舊好

講者:趙榮台老師/林業試驗所退休研究員  

時間:04/30(二)19:00-21:00

地點:正聲廣播電台【FB直播】 

----------------------------------------------------------------------------------

人們與大自然之間的聯繫隨著社會發展變得日益疏遠。陽光、空氣和水是生命所需的三大要素,然而,作為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環-河流,對我們的生活和文化又有著什麼不可忽視的連結?

今天,113-1期第一場雲沙龍講座邀請到林務試驗所退休研究員-趙榮台老師,和大家分享如何「與河流重修舊好」,一起來探討如何重新聯繫人類的與河流,以及維繫大自然與人文之間的相處之道。

人類的文明從流域開始。講座一開始,榮台老師介紹格蘭德河的三角楊樹林,它們仰賴充足的水份、濕潤的土地,而這棵樹的樹齡與我們人的壽命差不多(約100多歲)。老師將三角楊譬喻為我們人類的生活,也預告著文化和生態正因人為的干預正在衰退中......

而再老的樹下一定需要有新的小樹萌芽,但現在的遇到的問題是,近2-30年三角楊樹林不會有小樹的成長,小樹苗的成長數量並沒有比大樹來得多,因為規律中有了外來的阻力正阻擋著自然生態。

他更將水比喻是心跳脈搏,為了配合大自然的律動,當大洪水來臨,浸濕了土壤,帶來肥沃的腹地,這便是三角楊準備繁衍播種的時候。

而影響自然脈搏的,就是大壩,為了防止洪水,人們在格蘭德河流上興建了8個大壩,大壩將水攔住,沒有了濕潤的土壤,種子便找不到地方著床。

對應到我們身邊的河流,大多數的河岸覆蓋著水泥地,一顆顆的種子即便掉在水泥地上,也無法生存下去。

如同榮台老師說的:人類的河川整治卻造成樹木、植物的「斷子絕孫」慘況。

水的循環,在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圖片中看到下游河水都乾了,但旁邊的農地卻是綠意盎然,那就是抽地下水灌溉農地;而榮台老師就提到中研院朋友說,我們現在超抽的地下水量,已經是透支1萬年的用量了。

一條沒有水的河,更對往後的生態環境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及影響。

河川就是一個連續體,若要與河流重修舊好,那就必須重新串連起上中下游的「全流域整體觀」

榮台老師更提到溪流的復育,必須從四個維度開始,有縱向的上中下游、橫向的左右岸、垂直的伏流水流等,以及時間的維度。並且需要在未來不斷的連動,並且保持河流的連續性,現今的河川工程所使用的三面光的的河道工法,等同遏止了水的循環,無法滲入地底、涵養土地。

伏流水層是河道的清道夫,也是生態交匯之處。而今晚擔任與談人的雲林山線社區大學-莉婷執行長則補充,河流本可以自清,前提是得河道是具泥土的「通透」性;而雲林溪的河岸景觀整治中,9/10都花費在河川的水質改善,而僅1/10的經費才是用在河岸景觀,但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問題,全世界的政府都非常重視河川治理問題,而榮台老師也提及到國外許多先進國家,更是積極推動-「還地於河」的河川政策!

除此之外,榮台老師還強調說:「洪水,是大自然的脈搏,可以想像是上帝的傑作;而洪災,則是人為所致。」

因為豐饒之地、有賴於洪泛,世界上許多文化皆源於河川領域;如同尼羅河的氾濫而孕育出埃及文化,而河流也是有脾氣,就跟人類一樣

在講座最後的提問時間,

有學員想請教趙老師,對於目前台灣的水環境發展有何建議?榮台老師說這是個「大哉問」,並強調無論是在大壩或興建堤防上,都應該要仔細思考有無替代方式、需要仔細評估及跨領域的密切討論,畢竟每條河流的樣態大不同,如要拆除壩堤時,也需衡量是否會造成周遭的生態環境影響。

另外、針對政府欲開發伏流水資源的提問,他則強調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水利相關單位,必須仔細盤點、調查及跨域整合,因為那是一個「全新」的水域知識,目前對伏流水層的物理、生態及地質等資訊都不足;所以要更小心、謹慎面對與處理,切勿妄下定論,並保持謙虛的心、進行伏流水的研究與調查。

今晚非常感謝榮台老師的精彩分享、正聲電台-大萱的主持,相信透過趙老師那深入淺出的說明,大家對於與河流重修舊好應該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而河川環境想變得更健康、更好,並讓下一代享有好的水環境,這需要你我一起學習與努力,成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

------------------------------------------------

#與河流重修舊好

#趙榮台老師

#雲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