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漂向南方-屏東五溝水

📅日期:2019年4月30日(二)19:00-21:00

📍地點:雲林國中活動中心

主講人:屏東五溝水守護站 / 林品軒總幹事


內容摘要:

以往的河川記憶中,應該是有蜻蜓、魚蝦大樹及蛙鳴…

本次講者將分享屏東五溝水濕地的精采故事,並從地方的生活出發,重拾居民過往的水圳記憶,透過濕地保育的方式,尋回以往的五溝水鄉環境,並帶領大家共同思考「水圳」對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藉由對水圳記憶對地方知識的看見及累積,讓環境永續能夠在原鄉中-長長久久!


效益評估:

1. 教導民眾重新審視自己的家鄉生活環境,找回家鄉的共同記憶與價值。

2. 讓更多人可以主動參與關心我們的環境,希望在水圳改善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育中取的平衡。

心得:

五溝水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本身即是一個湧泉濕地,是一個充滿土磚、紅瓦房的純樸客家農村,那為什麼名為「五溝水」呢?主要是因為它是當地第5個被開墾的小村落,而在村落西南方,有一條「繞園溝」的水圳將其環抱,也是當地主要的灌溉水源。而中央,有另一條水道「屋背溝」貫穿整個五溝水聚落,透過這兩條主要水圳呵護著五溝水聚落的成長。除此之外,四季恆溫的湧泉流水,讓水圳中的生態水草植物更加豐富,落葉掉到河中形成有機質,孕育水生植物及魚蝦貝類的成長,藉以吸引水鳥棲息,進而形成一個豐富的生態環境。這樣的一個美好環境,需要大家來共同維護。

而河流對於人們的生活價值又是什麼,是單純的水圳灌溉,還是民生用水,亦或是孩子們戲水的天堂,其實都已經烙印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隨著經濟發展與都市改革,過去的美好景色在人們心中也隨之淡忘,對於孩子們來說,在河邊抓蝦玩耍的美好生活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因此,總幹事在講座中也提到他們在五溝水的付出與努力,更是希望讓孩子們在長大之後對於家鄉水圳的記憶是在水裡玩水草,而不只是單純的一條河,因此,他們在五溝水設計出用漂漂河的生態導覽方式,讓更多人透過戲水的方式來認識這裡的環境生態,學習該如何與自然共處。除此之外,總幹事也提到了在地媽媽們會在河流邊洗衣服,從環境保育來看,身為生態保育的一份子,是否要跟她們說這樣會汙染河川,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果有人傾倒垃圾,她們卻是第一個主動站出來守護河川的人。

林品軒總幹事也一直都在努力的尋求社區居民的認同,並希望找出社區的共同問題,有一天發現水圳裡的水質汙濁到看也看不清的時候,便是號召居民們共同保育維護濕地的開始。一步一步的努力除水草,一次又一次的生態教學,重新用五溝水的方式來敘說在地的故事,讓在地的居民也開始認同加入,社大學員也問了這樣除水草好辛苦,怎麼不養一頭羊吃一吃就好,總幹事回應說,其實他們也有想過用自然的生態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不過羊的部分牠們不會低頭吃草,所以只能養牛,但特地租一頭牛來吃草,好像也很浪費成本,而且牛的食量也很大,草長的速度根本來不及供給牛吃,所以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此外,講座中也提到了在水中種植水草(福菜)或是種植水面上的綠色植物來達到淨化水質的功能,而福菜本身也是五溝水在地的原生物種,透過最自然的方式來找回過去的生態,找回大家過去對水圳的情感記憶。水流過的痕跡會記憶在這片土地上,亦會留在你我的心中。

在雲林呢?我們也有一條以本地命名的雲林溪,雲林溪也曾是一條美麗的河川,以往的河川記憶中,應該是有蜻蜓、魚蝦大樹及蛙鳴,或是在河邊種菜、洗衣,摸蜆仔兼洗褲的地方,過去的這些回憶也正是我們現在正努力找回的生態環境,希望透過五溝水的保育經驗,可以在防洪工程與濕地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讓人與環境能夠共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