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概述》7. 大悲輕安 作者:羅雲
無量義經讀經心得,第七篇《大悲輕安》。於 2008/10/19 初稿。2008/10/29 02:48 完稿。
感恩為大悲心的根本
在提論到「大悲心」之前,我們要先留心在於如何「培養大悲」的精神這一點。要先根除一般人對於「大悲心」的錯誤認知,才能夠繼續介紹如何力行菩薩的「同體大悲」。若沒有先正本清源,就會如同在前一篇《無量義經。概述。無緣大慈》當中所提到的「甘蜜法器喻」一般,自身沒有行在「誠正信實」之上,想要能夠「慈悲喜捨」,只是緣木求魚。
所以,在這一篇當中,我們將延續前面幾篇的脈絡,從力行十善、滅除十惡、守戒、有禮這些外行開始,一直到能夠內修,能夠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等等…的品格教育為藍本,漸次破除一般人對於慈悲的錯誤認知,讓我們可以有方法得以檢視以慈悲為名來掩飾的魔行。
大捨無求致輕安
參考《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信行》當中提到一段佛陀本生經當中的故事:
過去佛陀身為一位國王,他仁慈、愛,對他的人民,就是用平等的心,他常常就是到外面去,每回出門的時候,就是用車子載了很多財物、糧食。
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家庭、哪一個人,有貧、有病、是缺衣、缺食、缺藥,他馬上隨手布施。見聞苦難,他就是一個心願,利益眾生!這種宏大的心、仁慈的愛,全國的人民,就是非常敬愛國王。
天人看到這種國家、人民、社會,這麼和睦,這麼恭敬國王,他的心起了惶恐,所以化成人,在國王的面前這麼說:「國王!你這分愛心非常難得,受到人民的敬重,不過你這麼做,這對你本身是很大的損失。」
國王就問:「對我有什麼損失呢?」天人說:「聽說眾生本來就有這個業,善惡業力雜揉,該受苦的人,他如果沒有受苦,他沒有受到業,這些業就會在你的身上!」
國王:「若是在我的身上,將來我會怎麼樣?」天人就說:「將來要墮地獄!」
國王就說:「我擔這個業,將來墮地獄,請問這些受幫助的人,將來呢?」天人:「這些人將來上天堂!」
國王聽了後帶著微笑,就向這兩位天的化人,他就向他們說:「這樣我甘願,我的目的、我的心願沒有別的,我只期待能夠像佛為人間的覺悟者,過去諸佛在人間,不斷救度眾生,我希望能夠照過去諸佛所行的道路,一心無二志,向前精進,其他的我什麼都無所求。」
天人聽了之後,他恢復了天人的身形,就說:「懺悔啊!我用這種如此凡俗的心態來評估你的心境,我以為你造了這麼多福,將來要生天奪我的位子,我用這種化做世間的凡人,想要來破壞你的心,沒想到你的心已經超凡了,超越了凡人的心欲,所以你心無污染,原來你已經是已覺悟聖者的心,在人間凡塵中,而不受凡塵無明所污染,所以我很慚愧!」跪下去伏地懺悔,如此就消失了。
慈是予樂,賦予輕安快樂;慈來自於關愛、關懷。悲是拔苦,替除煩惱無明之苦本;悲來自於不忍眾生沈淪受苦難。所以過去佛陀就算被擾亂,他也都還能夠堅定他的心念:「我就是要這樣利益眾生,這是對的,我所要的。只要眾生好,我怎麼樣都無所謂。」就算天人說他會下地獄,只要他聽說眾生可以離苦難,他的內心就已經「輕安」了。
所以我們知道,真正的大悲,若到達「大捨無求」的程度,是可以讓眾生受樂,自己也輕安的!
正念悲憫
「以慈導悲,以悲啟智,以智顯慧,以慧等觀」,當中的這個「悲」並非「悲傷」的悲,而是「大悲輕安」的悲。其實,真正的「大悲」,不但是要能夠拔苦,而且還要能夠付出無所求,要能夠視天下眾生如一體。
在《六度集經卷第一。布施度無極章第一》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慈育人物,悲憫群邪;喜賢成度,護濟眾生;跨天越地,潤弘河海。布施眾生,飢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車馬舟輿。」
一開頭所提到的「慈育人物,悲憫群邪」的意思是:我們若是能夠正念大悲,就能夠悲憫眾生,能體會道眾生真的很可憐啊!為什麼可憐?因為眾生對於是非無法分別清楚,有的人就是信仰偏邪,生活行為偏差,這在未來都是一定會受苦難的。所以悲就是憫念眾生,因為他的行為、生活偏邪了,而我們不忍見眾生在未來受苦難,於是我們就要來教育他,讓他改正回來,從根本開始段除偏邪的習氣,避免苦難的發生、斷除苦的根本。這樣叫做「同體大悲」。
接著的「喜賢成度,護濟眾生」的意思是:如果眾生願意受教奉行,能夠從「根本」脫離「苦因」,這樣他就能夠得度;眾生得度,我們也為他感到歡喜。但是這樣就夠了嘛?不是,雖然能夠度他離苦,但是還會有其他的惡因緣來誘引他;眾生的智慧尚未顯達,只是脫離了一時的迷惑,但如果受到欲樂的誘惑,就又會再度沉迷下去。所以,我們還要更進一步的去守護他的正念。讓他能夠常住在輕安喜樂當中,免除苦厄的輪迴。
接下來的經文就是:以各種正方便,提供生活物資等等諸所需,讓他能夠安隱,所以能夠安心向道。
所以,從這裡開始,我們就知道,真正的慈悲不是純粹給他快樂。而是要將他從欲樂的不知不覺當中濟拔出來,也就是要斷除他的苦本--貪、瞋、癡、慢、疑、妄見。教他「苦、空、無常、無我」才是真實,所以要能夠從「苦、集」當中修學到「滅、道」,這樣就是真的解脫諸苦。
於是,我們從這裡得到一個正確的觀念:真正的大悲,不是純粹的給他生活上的充足、物資上的滿足;真正的大悲,在這些之後,還要能夠給予他「正確的佛陀的教育」來勸化他,讓他從根本的造業的習氣當中得到解脫。
既然這樣,我們就需要學習,什麼是佛教?佛陀教育我們的是什麼?有句話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真正要學習的,其實還是那十條目--「十善業」!
淨因三要
那要如何貫徹十善業呢?我們由淨土宗很強調一個「觀經三福」,「觀經三福」其實又稱為「淨因三要」,就是: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關於這些淨因三要的內容,詳細的解說,請參考證嚴法師於1994年~1995年間講述的「淨因三要」:
《淨因三要》孝養父母為百行之先
《淨因三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事
《淨因三要》道在尋常日用中
《淨因三要》世間之孝與出世之孝
《淨因三要》選擇良師,專心依從
《淨因三要》事師應如事佛
《淨因三要》僧是佛陀嗣法人
《淨因三要》學佛須求正知正見
《淨因三要》佛門六和敬的意義
《淨因三要》人性之美,莫過於誠
《淨因三要》能受天磨方鐵漢
《淨因三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淨因三要》三皈五戒是學佛根基
《淨因三要》十善是為人的根本
《淨因三要》以大乘心圓滿三聚淨戒
《淨因三要》「戒」如明月
這些「淨因三要」或者說是「觀經三福」的是我們修行基礎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不要說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學佛、學十善業就是從這裡學起。從「因地」開始清淨我們自己的心念,自然就能夠貫徹、通達十善業。
若是能夠先除去「十惡業」,這樣就如同在我們的心田當中,除去雜蕪枝蔓,心田就可以轉變成為良田、福田;再種下十善的業種,菩提資糧就能夠逐漸充實了。
殷重發菩提心
如何發起菩提心?我們看一下省庵大師著的《勸發菩提心文》,要能夠發起菩提心,必須具備:
念佛重恩
念父母恩
念師長恩
念施主恩(另作:念風王水土恩)
念眾生恩
念生死苦
地獄苦
畜生苦
生死苦
尊重己靈
自愛方能助人
誠正信實
懺悔業障
人身難得
善知識難值
求生淨土
「心正直而無諂,行寬諒而無欺」即淨土道場
「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心安即國土安
念正法久住
痛念正法難遇
正明必須發心
所以,我們從此就可以知道,要能夠正念發起菩提心,需要同時具備:
感恩心
慈悲心
出離心
般若智
其中佔了很大的一部分的關鍵點,就是在於「感恩」。這個「感恩心」,整整佔了發菩提心的必要條件當中的一半!於是乎我們可以知道,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感恩,不能夠把這些感恩化為行動、把感恩付諸實行、行於外的話,那要說他能夠發菩提心,那是一無是處,不可能的事情。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靜思時日 慎觀日常》當中,證嚴法師也開示到:「日常生活中,自我要求戒慎虔誠,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盡皆施與眾生,即是『回自向他』;在人間修行,種好因結好緣,度眾生果,即是『回因向果』。」所以,我們更可以明確的知道,能夠感恩,才能夠建立成就菩提道的資糧。
我們要感什麼恩呢?就是:佛恩、父母恩、師長恩、風王水土恩(施主恩)、眾生恩。由此開始,建立平等心,培養智慧的覺悟,以完成「大悲心」的實踐--也就是「以感恩心為大悲心的根本,以教育為拔除苦本的方便」。我們要感什麼恩呢?就是:佛恩、父母恩、師長恩、風王水土恩(施主恩)、眾生恩。由此開始,建立平等心,培養智慧的覺悟,以完成「大悲心」的實踐--也就是「以感恩心為大悲心的根本,以教育為拔除苦本的方便」。在下一篇《同體大悲》當中,我們將有相當大的篇幅,著重在於由感恩開始闡述感恩與發菩提心的關聯性。(註:原稿已散失,缺文。)
除慳吝則無障礙
然而,人總是自我障礙,所以會有以下兩種的類型阻礙了我們自己成就菩薩道。無論是哪一種,都無法達到真正的慈悲,也無法發起真正的大悲心,當然也就無法通達菩提心!
有的人以為:「我慈悲是因為我有力量,我高你一等,所以我賜給你恩惠。」這種其實不是慈悲,而是傲慢、貢高我慢。
還有另外一種,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也沒有辦法幫別人,覺得自己已經不夠了,如何能夠去幫助別人?這種類型,有的是慳吝。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五慳(一)》與《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五慳(二)》當中,證嚴法師告訴我們,人就是因為有這五種慳貪,所以才沒有辦法助人:
住處慳;
利養慳;
稱讚慳;
財帛慳;
佛法慳。
就算布施當中的財施,也並非有錢人的權力,財施、法施、無畏施,並沒有那麼難。看看慈濟的「竹筒歲月」,五毛錢也是涓滴成流。所以,不要輕視自己的清淨本能,只要捨棄了這五種慳貪,無論是誰都可以成就大悲心行。
在上一篇的《無量義經。概述。無緣大慈(上)》和《》和《無量義經。概述。無緣大慈(下)》最後,我們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觀念,「慈即如來」。所以,我們應該要能夠知道,若要能夠發起菩提心,要從慈悲開始。我們已經介紹過了「以慈導悲」,因為慈愛一切,所以能夠悲憫眾生沈淪欲海,造諸眾業報苦無窮無盡。但要救拔,不是只靠「慈」去予樂就可以的,我們還要用「悲」來拔除苦本。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的是「以悲啟智」。也就是說,為了要實踐「慈、悲」,我們還要去啟發我們的「智」。就如同證嚴法師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住行 (一)》當中所說的:「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我們看這個『智』字是一個『知』字的下面還有一個『日』,所以才叫做『智』。 能夠心中有光亮,自然外面的境界都可以非常明瞭。我們就可以『遍修諸行,皆無留礙』。」
要如何得智?當然要從教育。教育從哪裡來?從佛口中來、從僧傳下來,然後我們要用心去學,這樣就會有智慧。所以,真實的慈悲,並非純粹只是給予眾生一時的安樂、脫苦而已,而是要更透徹的去教育他,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那我們要教育自己與眾生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諸惡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斷十惡、修十善」。自己修,教別人也要修;自己得功德,同樣也助別人成就功德。這種徹底從根源拔除苦本的,從教育著手,才是真實慈悲心行。這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慈悲心行,也是諸佛與辟支佛最大的差異。
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集眾品第一》當中所述,能夠成就一切佛功德的「金剛海藏法寶」的內容為:「所謂自行十善,教人行十善,讚歎行十善者。」如果可以做到「讚歎十善法。」那就能夠成就「現千佛土教化一切眾生,無相達觀皆成就故。」所以說,我們既然身為佛子,就應該要能夠自行十善,還要以大慈悲心來教他行十善,這樣就是入金剛海法寶藏,就能夠常住不退。
所以,我們有的慈悲心,也學習到了智慧,就是有了「悲智雙運」的能力,這樣就能夠正念發起菩提心,也就可以菩提不退。不會有那種菩提心發起猛烈,但是旋發旋退的過患。這樣無論是有怎樣的苦難,我們都有辦法去救度!
攝受眾生
悲智雙運
想要能夠慈悲的教育眾生,而且能夠攝受眾生,在家眾要行如此的菩薩行,也當修學「六和敬」。為什麼?我們參考一下《優婆塞戒經卷第三。攝取品第十三》當中的敘述--
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
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復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欲行之人及遠至者。
所有僮僕、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又復教令信向三寶,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飢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諭教詔。
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無求卑下。
教以如來五部經典。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
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
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
要能菩提不退,首先要能夠「不放逸」,精進而不放逸,自然就不會退失菩提道的一切修行。那要如何不放逸呢?對於父母、有德者,乃至於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或是將要遠行或是從遠地來的人,都能夠不失,另他們所有想要的都沒有缺乏。
還有,對於僮僕等使用人,也會供應他們生活之所需;不但供應所需,還教誡他們要歸依三寶,信奉佛教。如果有任何利益,都可以分享賞賜給這些人。當他們犯錯的時候,不會鞭撻他們,而是先用軟語慰勸。
對於生病的人,可以施醫、施藥;對於生活困乏的人,可以另他們得到物資。對於在世間上,社會當中、生活當中,需要學習的,也都能夠教育他們。如果為他們安排婚姻大事,也會尋找同樣受到優良的教育的對象,讓他們能夠處在一個穩定學佛、能夠自愛的人生軌道上。
還要以佛陀的五部經典--「本生、本事、本行、本願、因果」來教導他們。對於因嫌隙而分散、起岐誤、爭執等等…的,能夠「以禮教之,以理明之」,讓他們的關係能夠重新和合;不但讓他們能夠和合,也還能夠讓他們的善心增長。
對於無論是佛教當中的人士,或是外道宗教的人士,同樣平等的布施而不分別。為什麼?要先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當中就可以先體會到佛教的利益,然後才能夠以「六和敬」為正方便,勸誘引導他們專心一致的歸向佛教。
對於想要以各種方式營利的、賺錢的、乃至於繳稅給國家的,也都可以以正方便來供給他們,滿足他們的希望。不但讓他們能夠得到財產,同時還能夠守護他們,成為他們的大良福田。見到他們獲利的時候,不會思考事我所做的恩德,但如果看到他們也能夠如此同樣的對待他人,也就能夠真正的感到歡喜。
能夠做到這些的,稱為「不放逸」。
所以,從這一段經文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要能夠真實發菩提心行菩提道,「六和敬」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正方便」。所謂的「正方便」只得是所作所為都符合「八正道」,所以才能夠稱為「正方便」。倘若偏邪了,那就稱為「異方便」,不是我們學佛者應該要做的。有了六和敬的「正方便」,才能夠「因勢利導」讓眾生安心學佛、向道、守真、持正!
六和敬
既然「六和敬」是我們行菩薩道的「正方便」,所以我們當然也應該要理解,什麼是「六和敬」?我們應該要如何做?所謂六和敬:
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
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
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
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
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
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霑。
因為在《淨因三要》佛門六和敬的意義當中,證嚴法師對於六和敬的開示已經相當的清晰了,所以,在這裡就不詳細解釋「六和敬」的內容。敬請自行參考《淨因三要》佛門六和敬的意義的開示內容。
道在尋常日用中
道場裡,六和敬一條都不能少,否則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們依世間法來講,所謂「家和萬事興」。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團,大至國家,只要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條,沒有不興旺的。見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識;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盡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會動亂。
講個與我們切身有關的事情,比如說:家庭的組成--
若有同修問:「想要結婚,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我們要如此告訴他:「你要找對象,一定要找一個見和同解的,如此,兩個人奮鬥努力的方向、目標、興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幫助,家庭一定會美滿。」我們還應該要再說:「不可以只談愛情!愛情是無常的!今天你愛他,他愛你,一旦結合,雙方毛病都露出來了,兩人不再相愛,家庭悲劇不就產生了!那無常的虛情假意,是絕對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這個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樂、家庭美滿,是非常不容易的。
從六和敬調身行,由外往內修,以假修真,雖然本來很難降服自己的怨念,但是做久了,這種好的習氣熏染成習,就能夠很自然的「感恩歡喜得自在」,連心念都降服、調好了。所以就能夠很自然的對於別人的惡意,能夠去感恩他給我們砥立心志的機會,也趁機利用這種逆緣,修煉自己,把握這樣的「逆增上緣」,降伏自己的瞋恨心。
不但降服自己的瞋恚心念,我們還能夠「一念慈憫」,同時還可以反過來觀察他,是否有機會可以化解惡念結善緣?如果可以,把這種降伏自己瞋恨心的功德迴向給他。為什麼要回向給他?因為沒有他,就沒有人可以提供我們鍛鍊自己心志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感恩他、要回向給他。怎麼回向?是不是念一念「我回向給你」就可以了?當然不是。所謂的回向,就是把我們學到的,實踐在我們的身行當中,同時還去找各種可能的機會或方法,讓「惡緣結善」。這樣就可以讓他也可以法喜充滿。
人生當中的苦惱不是「求不得苦」而已,還有很多,佛陀說人生有八苦。要如何斷除這些苦?除惡要如何「務盡」?當然是要能夠真的斷除惡念相續才是真的斷除惡念、苦惱。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都用慈悲心來降伏怨魔,視眾生與我平齊、平等。不但自己對人要能夠無怨,還要「信己無私、信他有愛」,相信自己不是為了要控制、掌握別人,而是為了要教善;不但教善,而且有憐憫心、寬容心去包容他的錯,給他機會、時間去改正。
我們要做到的「信他有愛」的那個「愛」是「自愛」的愛,而不是「欲愛」的愛,是要相信他內心還是有善念,總有一天可以撥除無明瞋恨,反過來自我檢討,能夠把自愛的本能發揮出來。多祝福他!也期許我們自己!
無畏施
想要拔除苦難,能夠施無畏,這是悲的表現。然而,如果造成自己的負擔,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煩惱,而失去了「輕安」,那就不是正確的方法。真正的大悲,不是純粹的「拔苦」就好,同體的意思,並非「我和他一起受同樣的苦」,而是「我可以讓他和我得到一樣的輕安喜樂」,這才是「同體大悲」的真義。
我們看看證嚴法師在2008年9月9日人間菩提的開示--《人間菩提。悲智合一度眾生》當中所提到的一個觀念:
我們學佛就是要如何去救拔苦難蒼生,我們一定要立弘誓願,要發很大的願。
但是芸芸眾生這麼多,苦難形象那麼多。到底在生老病死中,這樣的過程,還有貧窮、殘障,還有人禍,還有天災,好多…
更多的就是煩惱,眾生的習氣煩惱,造成了很多很多的人與人之間的困擾。要用什麼方法來救拔?來度?要很多的方法。為了要入眾去度苦難,我們要有因緣果報這樣的觀念。不管你種什麼「因」,結什麼「緣」,結什麼「果」,但是人人都有感受的,那就是叫做「報」。不過最重要,是因、緣、果。我們一定用真正地用心,很細思,很縝密地,去好好地思考,這就是宗教的智慧價值。
我們能把這一些法納入自己的心中來,我們的發心,發弘願,走入了群眾中,就不會受到了許許多多的困擾;不會被這些人事的困擾把我們困住了。
那我們應該要如何才能發心立弘願呢?那就是要有智慧!這種的智慧,能莊嚴自己。因為你有智慧,人人有困難找你,你就會幫他解決;因為你有智慧,你要入群眾中,許許多多的困難,你也可以去發揮你的智慧。所以在黑暗中,你就是黑暗中的一盞燈。所以這種的智慧,是人人本具有的,所以這就是「莊嚴」的「因」。
我們要有「緣」,這樣的緣,那就是「福」,我們若有「福德」就能「莊嚴」了。這種的福德是從哪裡來?就是要結好緣,與人結緣,造福,有這個福緣就有果。
總而言之,我們人人真正地要彼此之間悲智雙運。
是不是一定要拔山涉水,到處去找苦難的人?其實也未必,在我們身邊其實就會有人需要幫助。那也是結好緣、造福的機會。
在多年前曾經有過一個同事,因為他的父親為了要強制他置產存款,所以在某個地區購置了一間房屋,讓他自己去負擔貸款。也因為是僑生歸化的身分,所以到年紀稍微有了才需要服兵役。在確定要服役之前,自己估算服役期間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房貸,所以私底下多次找人商討。在多次聽說之後,想了一下,其實當時在原租所當地租一間十三坪的大套房,有獨立客廳、主臥、浴室、廚房等等…差不多是七千五左右。向別人租,這筆錢是給別人,如果這筆款項轉移過來的話,應該可以幫忙他填補一些資金上的缺口,所以就估算是否有機會可以採取這樣的措施。
當然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了解他的房屋的狀況,以及當時與他同住的祖父是否能夠相處?經過實地探查之後,確認是可行的,也可以相處的狀況下,才開始估算下一個階段的準備。當地的行情是多少?是否超過我可以負擔的程度?上網查詢過,當地當時的行情,雅房大約是一坪七百到八百左右,就算是現在,比當地更繁華、鄰近市區的精華地段,每坪的房租也不過是九百左右。以他能夠提供的房型而言,大約是兩坪多,不到三坪。既然是想幫人,所以若以寬鬆一點的標準來看,以三坪計價,就算現在最高檔的行情來估計,也不過二千七百元左右,抓整數也只不過三千。
若加上從原租所搬到新住所之後,上班所需要增加的交通費用,大約是一千五,以及估算兩地的停車場費用差距,可以轉換過來,轉為提供支應他的金額上限是五千左右。據悉他每月負擔的房貸,當時大約在三千多到四千左右,為了要協助他的關係,在不增加自己的財務壓力的狀況下,所以雖然遠遠超過行情,還是全額將這五千提供給他,讓他在生活上可以過得很輕鬆愉快,等於是可以讓他安心的去當兵,並且沒有任何的負擔。除此之外,往來外地服兵役及台北的交通費用也都一併提供了,是已經可以讓他「安隱樂住」。除此之外,因為當過兵都知道,其實軍營的飲食和民間生活的飲食品質不能相提並論,所以也還另外節約日常生活開支,勻支作為提供他們兄弟倆服兵役休假期間,補充營養的費用。
在剛開始提議的時候,他的家人當中,有贊成也有反對的。這個部分,他算是誠實以告。所以既然有這個狀況,要先釐清他自己的想法,當然我也出面讓他們的家長認識了之後,讓對方家庭了解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協助他能夠讓那樣的疑意消滅。若是他有任何一點點的懷疑,那這樣的提案自然廢止。並不應該為了要協助一個人,反而增加了他與家庭和睦上的問題。後來,知道他們家庭認定沒有問題,所以,這個協助的措施才在彼此都能夠圓滿的狀況下進行。
當然,為了要配合他當兵的時間,所以租屋搬遷的時間比預定提早了兩個月,提早解約,在台北地區這種「向錢看」的地方,當然是會被扣下保證金。這個部分,經過協助與前房東討論,並協助他把房子再租出去的狀況下,減半扣除,所以還是拿回了一個月的押金。這筆押金後來變成提供給這位同事兩兄弟在服役的過程當中,休假時間帶他們去散心、踏青旅遊的消費;或提供他們在休假期間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飲食的資金的一部分。
要能夠沒有造成自己的負擔,還能夠平等的施予安樂,這是需要相當的智慧。看似簡單的一個行為,然而在背後整個的運作、需要的思考等等…都是需要用心的。提供資金,當然就是「財施」;行為上表現出來,尊重對方的家庭,讓對方家長能夠安心,這樣的身行,就是「法施」;能夠讓他脫離怖畏,免除付不出房貸的恐懼、憂愁,就是「無畏施」。
雖然只是身邊很簡單的一個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但是背後所蘊含的真理卻也是一致的。付出無所求,還一併照顧他們家中沒有人可以隨時關照的老人家,在忘記關瓦斯的時候,趕快處理;身體有病苦,能夠通知其他的親族長輩,也協助照顧;整理居家環境,準備飲用熱水等等…這種「老無老以及人之老」的行為,就可以讓在外努力工作的親長,可以安心無慮。這樣視「群我一體,沒有分別」的去做,就能夠「輕安」,這就是我們在人間,誰都可以做到的簡單的「大悲心行」。
要能夠同體大悲很難嘛?其實不會。身邊很多人等著你的幫助,請踏出你的腳步、伸出你的手,從關懷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親屬開始做起。
下集預告
因為因緣不具足,原稿已經散失,所以本系列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