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概述》6. 無緣大慈 (下) 作者:羅雲
續自《無量義經。概述》6. 無緣大慈 (上)
大愛善行聚福緣
「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昇是智慧」,如果能將愛昇華為慈悲,則「慈息貪欲,悲止瞋恚」。
又《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慈悲是諸佛菩薩度眾不倦的原動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世界必能和平。
因此,佛教主張:「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範情」、「以德導情」,亦即用理智來淨化感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
把自私佔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更雋永。(註:本段文出自:佛光文化出版社。星雲法師編著。佛光教科書第六冊。實用佛教(1-22) 第十三課。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中,文殊菩薩問:「云何行慈?」維摩詰居士言:「菩薩作是念,我當為眾生說法,是則真實慈也。」「何謂為悲?」答:「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何謂為喜?」答:「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菩薩行事,功德歸三寶,好事與他人,壞事自己反省檢討。以法相授,樂見他人成就,只問付出不求回報。本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利他自利,斷除貪欲,去除瞋恚,免離不樂,最終銷歸自性。所以人人皆可為菩薩,只要安住正念,行一切善法,於一切因緣中心存慈悲,樂見他人得益,而自己無有希求,這就是最實在的菩薩行。如此真實的解脫大道,諸修行人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來看一下最近慈濟的活動「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證嚴法師對慈濟人的開示就可以理解,慈濟人應該要如何力行「慈悲」。
最近發生在緬甸的風災,以及四川的強烈地震,導致毀鄉滅鎮、家破人亡的災情頻傳,數十萬人的悲慟血淚宛如人間煉獄。這種悲慟的心情,自半個月前延續迄今,大家是否能體會我的心?你的心、我的心,我們應該要貼近佛陀的心,看到天下蒼生受苦難,能生起一分「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與天下眾生共生息,人人互愛、互助。
目前大家心力都投入在四川,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緬甸,那裡也是十餘萬人往生,逾百萬人無家可歸,甚至引發病媒的孳生與傳染。只因為這個國家不大接受外援,因此國際間救援的力量有限,所以我們更不能因此放棄。
發生這麼大的災難,受災者這麼多,的確很令人心疼。除了在災區最前線,盡心盡力投入救援之外,也要呼籲身在平安地方的人,不論信仰什麼宗教,大家要誠心祈禱、齋戒素食。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凡夫的缺點就是健忘,常在震撼之後,過去了就忘了。若沒有陣痛,就會自大妄我,而迷失自性。所以,我們藉由這次賑災的機緣,同時要淨化人心。但願從慈濟人做起,用最誠懇的心戒慎虔誠,在募款時,也要喚起人人內心的清淨本性,提高戒慎虔誠的心,明白生活要簡單、勤儉,累積善款做救人的工作。
這次賑災不辦義賣。一來是為了環保減碳;二來是不鼓勵消費。尤其義賣場合總是熱熱鬧鬧,雖然大家都很歡喜響應,但是在此時不宜嬉鬧,還是要保持戒慎虔誠的心。所以,希望我們用肅穆的,能一心一意用很清淨與虔誠的心呼籲,希望捐款的人是無所求的、單純的、真誠的愛來付出;哪怕是十元、五元都不要緊,希望大家很純粹的就是為救人而捐善款。
比如,慈濟的孩子們,也可以製做卡片、書籤,然後去拜訪別的學校,去募款募心;小學對小學,中學對中學,大學對大學,這樣的去宣導,去淨化人心。然而讓我最煩惱的就是人都容易健忘。雖然說了數十年,不斷地提醒,但是人的心總是忘掉了大,而執著於小;貪念呢,忘掉了小,而貪戀大。這都是我們人心的毛病。如何讓貪念縮小到歸於零,愛心能擴大到虛空,不再斤斤計較?
人生無常,希望這一波波虔誠祈願的心念波長,能延長些──能上達諸佛聽、上達天主聽。
非常感恩,各界人士都紛紛啟動。我們對四川震災伸援手,也心懷緬甸風災。總而言之,路很長、事很多,我們真的要一念心,要戒慎虔誠,用愛付出;只要人人付出一分心力,匯聚起來力量就大了。感恩大家用心、用愛,感恩!
成就人格,趣向人覺
經文並非愈大部的愈好的,這種迷思一定要先斷絕。簡略的經文,其實往往含意很深;而複雜的經文,則是將這些深奧的文理經過解釋,讓無法在一時之間理解的人,能夠有更透徹的認知。所以,無論是精簡的經文,或是大部的經文,都有他契機的對象,並沒有誰比較優秀的差別存在。
而所謂的「了義」與「不了義」這之間的差別,只是閱讀的人,或是聽法的人自己能不能夠理解的差異。有的人可以一聞一悟,有的人可以一聞十悟,有個人可以一聞千悟;但是也有人千聞才能一悟;更有人怎麼說都執迷不悟。所以,要先自問自己是哪一種人?不要別人說這是「了義經」、那是「不了義經」,就呆呆傻傻的跟著如同鸚鵡學語一般說:「這是『了義經』、那是『不了義經』」。我們既然打算要開始培養智慧,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多用心,要多去「了經義」!
聽到了好的道理,要多去思量、思考,看看能不能運用在生活上?改善我們的行為。聽到似是而非的,更要用心,這些話語是不是聽起來很好聽?但是其實只是誘引我們、隨順我們貪欲的言詞?要趕緊捨離。我們今天既然發心要學習「一生無量」當然就要時時鍛鍊自己這種「思惟正法」的能力。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看的是一部經文極其簡單的《八大人覺經》,整部經文只有八句話而已。但是,絕對不要因為只有八句話而已,就小看了這部經文,這八句話其實已經從最初發心,一直講到成佛度眾生了。
我們現在要分享的是當中的第七覺悟:「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一定要出家?不是!剛才我們已經提到了《維摩詰所說經》,現在稍微看一下這一段《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第二》的真正原始經文,看看維摩詰這位大菩薩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在採用《維摩詰所說經》來解釋《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的同時,一併斷絕常人以訛傳訛的誤認。經文羅列如下: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
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
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首先我們可以從上面這一段經文當中知道,維摩詰這位大菩薩其實已經是十第等覺的大菩薩了。以上經文所描述的內容,這些都是維摩詰菩薩所有的「功德」。而這些功德包括「無生忍」、「遊戲神通三昧總持」、「成就大願」、「具有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等等…關於這四個「智」,在後面幾篇文章將會有專文解釋。有興趣的家人可以先自行參考《佛說佛地經》。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這一段經文,更表明了維摩詰菩薩成就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關於六度的詳細說明,可以參考《六度集經》以及《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六度萬行》、《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圓融六度 成就佛道》、《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乘弘願船 廣修六度》、《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四心六度》等…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
現在所看的這一段經文就是最容易被以訛傳訛的一段經文,而且其實還真的不少人喜歡把這一段文曲解過後,用來掩飾自己的過失。
然而,這一段和八大人覺經的第七覺悟內容,其實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這一段的意思其實是:
雖然已經結婚了,但是並沒眈於欲樂的享受當中。就算已經有妻子、小孩,但也是保持心靈的清淨,不會迷戀在親情、肌膚之親等等之上。這也是證嚴法師再三和我們提醒的:「化小愛為大愛。」
至於穿著雖然體面,但是只是符合他在地會上的身份地位,真正自莊嚴的其實是自己本身的德,當然有德的人,穿著也會得體,不會邋塌。這也是證嚴法師再三強調的,參見《知足惜福談衣著》、《靜思晨語。法譬如水。菩薩道上勤互勉》、《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勤拂心鏡進德修身》。
至於飲食,夠就好了,營養充足就可以,不會追求精美的食物,貪求口味。同樣,證嚴法師也都已經開示過了,請參考《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四貪》、《靜思晨語。法譬如水。貪起淨迷 智慧失》。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最近啊!聽說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我個人是相當惋惜的。在新竹區有個慈青的學妹,因為貪求「即生得度」的關係,所以接觸了外道教,這個宗教在大陸被取締的很嚴重,在大陸地區算是違法的宗教,也經常聽說有人被逮捕等等…
其實接觸外道教並不是不好,但是那個宗教的創始人,對於佛教其實也只是一知半解,然後在接觸了之後,他就主張:「佛教有很多問題。」其實真正的麻煩應該是在於「不懂佛教的人會製造出很多問題。」但是該宗教用了這樣說法禁絕這位慈青學妹接觸佛教,甚至禁止她接觸慈濟,當然也不能夠參加「晨鐘起熏法香」。所以就被轉走了。還好還有位學長鍥而不捨的在關懷她,只能期望與祝福他可以早日回頭。
接觸外道教要先建立「正知、正見」,最好還要有「正念、正定」。不然一被外道教的言語迷惑就會墮落了。真正想要速超三界,其實最快的就是菩薩道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更快達到目標。
維摩詰菩薩他就是已經具足了一切正知、正見,就算接觸這些外道邪說,也只是為了要知道這些邪說的錯誤在哪裡,比如說,撥無因果、一因論、常樂我淨等等錯誤的知見。然後分別破斥,開權顯實,解除眾生的迷惘。對於世間的一切知識,雖然也都會去接觸、學習,但是最熱衷的還是佛法。為甚麼要接觸世間學?畢竟菩薩行要能夠無礙,也要通達五明——因明、內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這五明在《無量義經。概述 5. 四念處》當中已經略做說明過,不再重複。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
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這一段更是很多人用來掩飾自己貪欲的標準,其實這一段中維摩詰菩薩所為和一般人強詞奪理的說法完全相反:
菩薩攝眾生,只用佛教正法,不用其他任何扭曲的方法。
賺錢了,都拿去賑濟救助,不是用在自己身上,也不覺得有什麼好高興的。
參加政治活動,目的是為了要保護社會上的弱勢群眾,替他們規範保障人群的法案等等…
到講堂發表演說,只講大乘佛法,告訴大家要行八正道、要慈悲喜捨,要有社會責任。
到學校去,啟發學童,讓他們知道有佛法這種好的道理可以學習,從小紮根。這就是與證嚴法師創立「慈少、慈青」等等團體是一樣的。
到淫舍,絕對不是去嫖妓,反而是告訴她們不應該因為這樣可以賺錢就樂於從事這種行業,勸導她們那是錯誤的行業,要「正業」,所以應該要轉行。
到酒店去,也不是去喝酒,而是對那邊最爛如泥的人勸導,要振作起來,不要整天逃避在酒當中。還能夠幫助他們重新作人。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接下來,以菩薩的能力,他在社會當中有非常多的角色可以扮演。無論他是什麼樣的身份,在那個團體當中,他都可以為他們說最適切的法,適合他們的身份、地位的,也能夠勸導他們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的習氣、能夠造福等等…當然,這些在慈濟中就是「濟貧教富、教富濟貧」。
「慈」就是予樂,大慈無悔。不為自己求福,希望給人人幸福,這就是維摩詰菩薩的菩薩行,也是我們真正應該要效法的。
菩薩行的開展
我們已經提到菩薩的發心、功德、成就,可是我們沒有提到如何修行,乃至為何「慈心」和「智慧」有關?也沒有提到「慈心」和「十善業」的關聯在哪裡?
這對於還有「思惑」的人而言,難免會想:「我很慈悲啊!所以我做的都是對的。」非也!當然不是那麼一回事,所謂的「好心做壞事」就是這樣來的。做壞事的人,難免會心有餘悸,所以得到想要的就閃了;但是做好事的人,會說:「我是在做好事!所以要義無反顧!」沒有智慧的人,最容易發生這種毛病。
什麼是「慈無量」?依據《佛說決定義經》說所述:
若有苾芻具大慈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能與樂。如是常行慈無量心,是故名為慈無量行。
當然,經文中也提到了「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若有苾芻具大悲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能拔苦。如是常行悲無量心,是故名為悲無量行。
若有苾芻具大喜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施歡喜。如是常行喜無量心,是故名為喜無量行。
若有苾芻,於諸有情,無怨無親,平等安住如是常行,是故名為捨無量行。
佛陀已經預見到後世眾生會做出這種愚癡的事情,自己以為在修菩薩行,結果徹頭徹尾只是在惡搞、做阿修羅行、大做魔事!所以,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二十四》當中,已經直接點出「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的根本,其實也出自於十善業。
首先,斷除自己的貪欲、瞋恚、愚癡(邪見)。這樣還不夠,還要協助別人斷絕這些。在協助、勸他斷除的過程,要適度的稱讚他,給他斷絕惡習的動力和毅力。這也是菩薩行當中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的實踐。
布施什麼?勸他修行,幫助他安頓身心等等,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了。勸戒、鼓勵,就是「愛語」。鼓勵他修習再修習,讓他能夠得到法益,遠離一切過患,當然就是「利行」。不但他修,我們也一起修,同師、同志、同道,這就是「同事度」了。
應自離貪欲,亦勸他離貪欲,恒正稱揚離貪欲法,歡喜讚歎離貪欲者。
應自離瞋恚、邪見,亦勸他離瞋恚、邪見,恒正稱揚離瞋恚、邪見法,歡喜讚歎離瞋恚、邪見者。
接著,勸他遠離「殺生、偷盜(不與取)、邪行(邪淫在大般若經中擴大解釋為一切的邪行)」等等行為:
應自離害生命,亦勸他離害生命,恒正稱揚離害生命法,歡喜讚歎離害生命者;
應自離不與取、欲邪行,亦勸他離不與取、欲邪行,恒正稱揚離不與取、欲邪行法,歡喜讚歎離不與取、欲邪行者。
然後,也要斷除口惡,包括虛誑語(妄語)、麤惡語(惡口)、離間語(兩舌)、雜穢語(綺語):
應自離虛誑語,亦勸他離虛誑語,恒正稱揚離虛誑語法,歡喜讚歎離虛誑語者;
應自離麤惡語、離間語、雜穢語,亦勸他離麤惡語、離間語、雜穢語,恒正稱揚離麤惡語、離間語、雜穢語法,歡喜讚歎離麤惡語、離間語、雜穢語者。
以上三段經文,是修持「身三善業、口四善業、意三善業」,也就是「戒」的實踐。不但是自己修,也勸別人修;不但勸別人修,還時時鼓勵他要多修持…
只有「戒」夠不夠?當然不夠。從戒開始,要能夠「日起有功」一定要佐以「定」,所以我們接著要更進一步去做到——自己要學習定,還要勸別人也修學定,同樣也要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協助他。
應自修初靜慮,亦勸他修初靜慮,恒正稱揚修初靜慮法,歡喜讚歎修初靜慮者;
應自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勸他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恒正稱揚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法,歡喜讚歎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
維持這種勸發善意、勤修善根,給予他安頓,給予他法樂…等等,而且沒有限度,大家一同進步,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了。這種善的循環,開展開去,所能成就的功德,當然也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修習「無量三昧」,除了文理上的理解之外,我們也要努力去發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去力行「慈、悲、喜、捨」四無量行。
慈即如來
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所容許。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
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親子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例如:佛陀為父擔棺、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等…證明佛教對於合乎情法的世間人倫,並未否定和排斥。又佛陀為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國,因此靜坐路中,以「親族之蔭勝餘蔭」,感動琉璃王退兵。佛陀對弟子的愛護,諸如為患病比丘看病、為阿那律穿針,乃至佛陀的本生譚,遍載佛陀累世修行慈悲的事蹟。
因此,《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說:
菩薩摩訶薩修習慈心,能生如是無量善根,所謂:不淨、出息、入息、無常、生滅;四念處、七方便、三觀處、十二因緣、無我等觀;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見道、修道、正勤、如意、諸根、諸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四禪、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一切入空無相願無諍三昧;知他心智及諸神通,知本際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佛智。如是等法慈為根本。
慈是真實非虛妄也。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能為善根者名實思惟,實思惟者即名為慈。
慈即如來,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來。
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來,如來即慈。
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來。
慈者能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來。
慈者乃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即是慈也。
當知慈者即是如來。慈者即是眾生佛性。
這一段經文其實只是闡述一個根本的觀念:「只要眾生有仁慈之心,真實的仁慈,而非貪愛,眾生與佛就是一樣的。眾生也能夠如同佛一般發起無量善根,也能夠成就一切功德,能夠護佑其他眾生,也就是已經走在菩薩道上。」
學佛,我們還是要談情,但是要談覺情——覺悟的情;清情——清淨的情;我們也是要說愛,但是要說無邊、無私大愛。這樣,就能夠從行中逐漸會通佛法,開啟智慧,能夠貫徹佛理,乃至於成就佛道。
祝福各位家人都能夠「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下集預告
在這文當中,對於經文的部份,採用了許多法師、大德過去已經翻譯或講解的部份內容,非常感恩!至於沒有翻譯的部份,若有疑問可以查詢佛學辭典,也歡迎來信詢問。
我們已經介紹了「無緣大慈」到底是要我們「慈」些什麼?就是要予樂。那「慈即予樂」又該怎麼予?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要予什麼樂?並不是欲樂,而是「法樂、輕安」,也就是「破十惡、修十善」!在這樣介紹的過程當中,也提到了「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在下一回,我們將延續本文,進入到「同體大悲」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