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概述》5. 四念處 (上) 作者:羅雲
無量義經讀經心得,第五篇《四念處》。於 2008/09/19 16:30 完稿。2008/09/20 08:59 修訂。
四念處為止觀之根本
在上一篇的《無量義經概述 4. 止觀》已經為大家概略的介紹了佛教當中正統的「定」的修持方式。既然已經知道「定」其實就是從「止觀」的學習所發展出來的功德,所以我們如果要通達到「定」的境界,必然就要從「止」、「觀」開始用功。
在「止觀」當中,「止」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就是「停止」的意思。
那「觀」呢?要觀些什麼東西?我們在上一次已經看過有種種觀法,深淺各有不同。那有沒有更簡單的入門修持方法?其實在卅七助道品當中已經為我們解釋的相當清楚了,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就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在《無量義經。概述 3。勤行道》為了要解釋「戒」的重要,有提到出自於《妙法蓮華經玄贊》當中的這個故事:
佛陀涅槃前,阿難問他:「要依何而安住?以什麼為師?」佛陀回答:「依戒為師」。
不過,這個故事還有後續:
阿難再問:「要依何而安住?」佛陀說了:「依四念處安住。」
換句話說,依四念處能夠安住自己的身心,這也是用來對治迷茫的眾生執著在「常、樂、我、淨」的四種迷思的最好的對治方法。
關於「慈濟宗門、靜思法脈」對於「四念處」的這個部份也是相當的強調的。證嚴法師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以善心好念增長慧命》、《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常與無常》、《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常樂我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心無所住行正行》、《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把心安住》等開示當中都已經解釋過了。甚至在《人間菩提 (8/25)。至美圖像》當中也有現實的案例說明。詳盡的四念處的說明,請參考《證嚴法師著。三十七道品講義。四念處》當中開示的內容。
觀身不淨
為何在四念處當中,首推「觀身不淨」的修持呢?這可以分成兩方面來探討:第一是觀自己的身不淨;第二是觀他人的身也是不淨。
觀己身不淨
第一個是「眾生都愛惜自我的生命,所以都有我執的存在。」對於自我的執著,有一種不忍它受苦、受壞、受害的愛護,甚至到了連真正的自我都不敢正視,只會盲目的追求「想要成為的樣子」,甚至到了一種誤以為自己的外觀、身形很美、很莊嚴。有了這種我執,就更加的愛護自己的身體。接著由這種的心態當中產生了「渴愛」,從這個自我的愛,就愛到別人身上去了,這樣你對周遭有了渴愛。這種對周遭的渴愛,也是從愛自己的身體引發,再愛另外一個身體。人的欲望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在《圓覺經》中對於「觀身不淨」——「不淨觀」的修學過程有著相當詳盡的解釋,經文如下: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在這一段的經文當中可以看到,身體是由四大「地、水、風、火」而成,凡是有固態形象的,如皮膚、牙齒、骨頭、肌肉等等…都屬於「地大」;而是液態形象的,如汗、淚、涕、血、尿等等…都是屬於「水大」;身體的溫熱、體溫,屬於「火大」;而呼吸、出入息等等…屬於「風大」。
從認清身體是由這四大假合而成,在假象的皮膚之下,實際上包裹著的是種種的不淨物,就可以體認到外相非真實。進而體會道四大假合的身體一旦離散,一切都沒有,所以,能夠捨棄虛假的外表的美,也能夠進而捨棄欲求的貪染。
所以,修行不淨觀就是率先對治對於自我的執著,唯有先看破自己身體的真相,打從心理知道這個身體其實是「九孔常流不淨物」,沒有什麼好貪愛的。因為這樣,能夠看破它其實是不淨的,而能夠心生厭離。
觀他身亦不淨
第二個,因為觀自己不淨,所以間接的也看清其實別人也是不淨的,這樣就會生起厭離心,打破對外在一切的執著與追求的慾望。
所以這不淨觀有兩個方式,一是看自己不淨,二是看他人不淨。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心無所住行正行》以及《靜思晨語。法譬如水。貪起淨迷智慧失》當中都有相當詳細的說明。
觀受是苦
「觀受是苦」,是三十七道品中,四念處的第二念處,主要內容是透過智慧,觀察我們的感受,明瞭世間一切都是因緣生滅,苦樂憂喜皆短暫而不實。
有些人若是跟他說:「人生是苦啊!」他就會回答你說:「有嗎?我覺得很快樂啊!我想要有什麼就有什麼,我想要做什麼都可以成就,我想要享受的通通都有。哪裡有苦啊?」其實在佛教當中所說得苦,比一般人以為的那種「苦」的凡為稍微大一點,《靜思晨語。法譬如水。追求的欲念有一缺九》、《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以智慧超越生死》以及《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以善心好念增長慧命》提到了「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
「苦苦」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可以實際上在心理層面直接受到「苦受」的衝擊的「苦」。一般而言,就是指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些種的「苦」讓我們打從內心可以感受到「人生真苦啊!」的覺受。
人生的苦源,除了物質的欲望,還有情愛的貪求、強求。四念處的修行,在「觀受是苦」之後,接著就是要佐以「觀心無常」,體認到心裡有生住異滅的變遷可能,若隨心的變異而喜怒哀樂,將帶來苦的感受。
壞苦
「壞苦」就比較需要一些思考才能理解了,舉凡世界的「成住壞空」當中的「壞」;人生當中的「生老病死」中的「病、死」;萬事萬物的「生住異滅」當中的「異、滅」都包括在內。或許對於我們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這些本來和我們有關的人、事、物,都從我們的身邊剝離出去,已經習慣的一切突然變異了,這也都稱為「壞苦」。
行苦
「行苦」就更細微了,事情慢慢的變遷,甚至讓人在不知不覺的當中變老了、小孩子長大了、結婚、生子等等…或是植物發芽、抽穗…宇宙萬物的變遷的過程,雖然沒有對心靈有直接的影響,但實際上還是造就了變化,而這個變化終將會到「壞苦」,乃至於「苦苦」的結局,因為它是漸漸發生改變的,所以就稱為「行苦」。
普賢菩薩警眾偈中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魚少水,斯有何樂?」為甚麼要特別用這句話來「警眾」呢?因為大家在「行苦」當中往往不知不覺,枉過人生,一無所成,命終之後自然就只能隨業受報去了!所以對於「行苦」我們真的要相當的用心、小心,我們要留意無論是什麼樣美好的感受,在長遠的時間的推移、變遷之下,也只不過如少水魚,嗜水之歡不過須臾。
證嚴法師告訴我們:「若癡迷於短暫不實的世間五欲之樂,將勞神傷身招惹苦因,其實心佛眾生平等,一念佛心轉迷為悟,即得法喜常樂。」所以,我們若在這一生當中,如果能夠即時醒悟,知道沒什麼可以貪得的,而能夠力行慈悲喜捨的奉獻人生,則能輕安自在,離苦而得法喜常樂。
觀心無常
「一念動三千」,心念的力量是很可觀的。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心靈的煩惱》,《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成就自我的人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環境能造就一切》都已經說明,眾生之所以會造惡,是因為心中有「貪、瞋、癡、慢、疑」,尤其又以「癡」這個「無明」最為嚴重。由「癡」開始,可以增長「貪、瞋、慢、疑」,乃至於迷戀在「虛妄見解」當中,在由這些虛妄,又增加了「癡」。業就是這樣無量無邊的累積出來的。
有人以為「業」不過就是「我過去欠你一百,所以這一世還你一百。」或者是「過去欠你一條命,這輩子…」也有那種「我又沒有對阻礙你,為甚麼你要妨礙我?」等等的想法。這種「一對一」的因緣法,稱為「第一因論」,其實這並不是佛教的「因緣法」,而是佛法所要根除的「邊見」、「邪見」,在佛教中把這個列入「十四無記」當中。依據佛教的因緣法,並沒有一個「第一因」,第一因不可得,所以若是想要去探究究竟是誰開始的?從那邊開始的?這樣的探究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對於解脫也沒有幫助。
其實,佛法當中的「因緣果報觀」以及「十二因緣觀」都已經闡明的相當清楚了,業是因為心內有「無明」所以才會「增長出來的」。
早期佛教入門菩薩道當中,有「五明」要學,包括「因明、內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其中「因明學」是絕對必修的一切的基礎。其他的「四明」想要能夠通達的話,一定都要先從因明開始。有因必有果,能夠看到「因地」若是做了什麼,就可以知道到「果地」的時候會怎樣。所以在避惡上,絕對不會心存僥倖;行善上,很專心一致,能夠不動搖。這就是學習因明的功德。
其他四明也略做解釋:
內明,是體解自己的內心,修正自己內在錯誤的見解、觀念,以成就正知、正見;聲明,
是精通各種語言,對於聽到的話語能分辨真實,能夠用正確的語言表述正確的觀念;
醫方明,能夠施醫、施藥,包括身體的病,也包括了心理的病的治療,而且,十大功德當中,施醫為第一功德。
工巧明,謀生技藝,但是這必需要符合正業的範疇。對於非屬正業的部份,也能夠清楚明白知道他的過失,而能夠纖毫不犯。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所以俗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只看到開始,就知道要戒慎不犯,遠非離惡。但是眾生愚癡,所以看到了,還要貪,覺得自己「一定不會那麼倒楣,一定可以閃掉,絕對沒問題。別人會下場悽慘,是他沒本事;但是我很厲害,所以一定可以貪得,而且還不會出事。」所以通常都下場悽慘,到最後都是「純大苦聚集」。
用個比較簡單的社會暗角的現象來解釋:
一個少年想要表現自己與眾不同,但是自己又沒有什麼真的可以比得過別人的,所以就去刺青。刺青之後覺得不夠酷,又同時交到了處於社會邊緣人的損友,學會了喝酒、抽煙、嚼檳榔。想要表現自己很勇猛的樣子。這樣真的勇猛嗎?當然不是,只是損害自己身體而已。
但他這個時候還不醒悟,心靈很空虛,所以就加入了幫派,然後被當成小弟指使。為了要讓自己在幫派中有一席之地,所以幹什麼壞事都全力以赴。如果做好事、讀書也能夠有這麼拼早就有成就了。
最後被訓練成殺手、打手,結果本來好好的一個好青年,就回不了頭了。殺人或是被殺,或是別人殺人,但是那個別人是老大,所以自己要很有義氣的去頂罪,結果一關二、三十年。別人在外面已經成就一片天了,同學、同年齡的都事業有成,成家立業,有的人還成為慈濟委員、精進的慈誠隊,甚至理念已經自我調整到完全與「慈濟宗門、靜思法脈」一致,造福社會。他還是只能蹲在理面吃牢飯,就算出來了,也沒有謀生技巧。所以繼續依附過去的黑社會團體求生存,永遠都只是一個小弟,只是馬齒徒長而已,一輩子都沒有出頭的一天。
這不是因為過去生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現在生一路錯下來,所以才讓自己陷入這種窘困的境地。在那之間,是不是可以回頭?這當中可能也有人阻止他,但是他也會說:「我可以自己負責。」或者說:「我又沒有妨礙你,我要這樣做,你管不著。」等等…其實每一個階段都來得及回來,若是他真的能對他的人生負責的話,只要肯面對自己,看清楚自己的錯誤,趕快懺悔,就可以洗心革命重新再來。可惜,太過癡迷,所以造就了這種純大苦聚集的業報。
無明源自於癡
「癡」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無明」,因為無明,所以才會對於不瞭解的、想要的去「貪」、去「求」。求不到,就「瞋」,想要用「瞋」去爭取、去奪取。
若是僥倖得到,可能過去有結過好緣,別人幫他一把,馬上就成就了,所以這時候又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起了「傲慢」。所以說,看似相處很好的緣,看似很順遂的緣,未必真的是好事情,有些緣雖然很好,但是會增長我們的無明,所以應該要用智慧去分辨,這種會把我們往錯誤、罪惡方向牽引的緣,要小心謹慎。
或是雖然得不到,明明就是錯的,別人好心阻止,不領情,瞋心大怒,翻臉不認人,別人過去怎樣幫他都不顧了。其實我們應該要培養「智慧觀」,這種看似很辛苦的緣,可能相對的反而是好事情,而且,很多時候,這其實是非常難得的「增上緣」。別人會阻止你犯錯,讓你在犯錯的時候,能夠即時煞車、回頭,這往往是過去已經結下很好的法緣了,才會有這種人願意在這種「自掃門前雪」的時代,還願意在那種關頭,不顧一切毀譽、榮辱的拉你一把。若在身邊有這種人,真的需要懂得好好的感恩、善解,如果沒有他,你可能已經隨順著欲樂而陷入泥梨當中了。(泥梨,地獄的別名。)所以,不但要感恩、善解,更要懂得「惜緣」,這種「大善知識」,千萬年難得一遇。
或是求不得,但又不甘願,既然已經發「瞋」了,所以同時也有了「卑劣慢」,會說:「我就是這樣。你好是你的事情,我就算比不上你,也沒有差到哪去。」都不會想要見賢思齊;對於別人教導該用什麼方法漸次補充自己不足的地方,不聞、不問、不信、不學、不受教,這又是「增上慢」。
有了「增上慢」,對於善法就會起「疑」,認為自己可以透過一些「旁門左道」、「超捷徑」、「耍小聰明」的方式,在短期內達到目標,無論是欺誑、詐騙、異術等等…就是不肯按部就班來。
長久下來,就變成活在「虛妄」當中,所以這個「疑」又增長了「無明」,又多了「癡」。如此五毒之間互相增長,終究會招致「苦集」之「純大苦聚集」。
大家都聽過這句話:「懺悔則清淨。」要滅苦,懺悔是根本良方。其實地獄眾生不是不能出地獄,而是自己不能懺悔;已經在受業報了,還繼續造業。都是因為「業上加業」,所以才出不了地獄。這個地獄在哪裡?看不看得到?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而已。往內看去,誰都看得到,只是很難堪,所以才都會想逃避不想看。其實會怕就更應該要正視它,看清楚我們的地獄罪報是從哪來的?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貪瞋癡邪妄思惟》、《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當中都已經講述過這些無明根本的罪惡,以及對治的方法。
在佛經中也不乏類似的例子,我們接著看《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佛說阿闍世王經》當中的故事,在過去阿闍世王,曾經受到提婆達多的慫恿,殺父奪王位,殺佛奪佛位,但是到了最後,他突然醒悟了,求哀懺悔。然而這種懺悔不是清淨,因為只是想要免過、免罰,而不是想要從根本解脫造惡業的心念來源。所以,他以為只要皈依佛就可以免罰了。只是形式上的皈依有用嗎?就算有用也是有限,要打從心底的「反黑歸白」這樣的皈依,才是真正除罪的良方。
註:本炬師兄提供的阿闍世王殺父懺悔故事(動畫影片)
一直被文殊師利菩薩說:「縱然千佛出世也救不了你。」把他嚇得從王座上跌到地上,才真正突破了他的傲慢、卑劣慢、增上慢。在經文當中,用了種種方便善巧,終於讓阿闍世王理解到「萬法唯心」,這才真的懺悔到整個心念都恢復如同佛一般的清淨。縱然身後還是要受報入地獄,但是只是「球拍地獄」,一下去地獄當中「見苦」馬上就可以發起大宏誓願,要救拔眾生苦難,所以能夠「旋入旋出」,如同球掉落地面,只是那一個瞬間,馬上就會彈回來。而且一出地獄就可以到彌勒菩薩現在所在的兜率內院淨土,將來也將到龍華三會。也因為心已經洗淨了,所以很快就可以成就佛度眾生。
能做到這樣善巧方便的,也只有文殊師利法王子。這種明澈的智慧、解脫方便,在後面我們也會介紹如何學習。
心念可以造惡,也可以成就善。重點在於要瞭解,我們的心念是會隨著境界而有無常、瞬息萬變的。所以要好好照顧好我們自己的心。
一切唯心造
在誦《地藏經》的時候,都可以看到這一段出自於「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覺林菩薩偈》的經文,由這段經文可以看到,其實人的心不只是可以為惡,還可以成就善。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守護我們的心門。
以下就是這段經文的內容: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一段偈文稍微解釋一下: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如同是一個畫家,這個畫家在畫布上面利用顏料彩繪出各種的作品,雖然從畫布上面看起來,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但是其實這些圖案的來源,都同樣是由畫家使用了各種顏料才能夠構畫出來的。
在畫布上本來是沒有色調的,而這些種種色調的顏料也並不具備能在畫布上顯示畫作的能力。但因為畫家用心去構思、塗鴉,所以將畫布和色彩顏料各自的功能結合了起來,所以才誕生了一幅又一幅的美麗圖畫。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歸根究底,其實在畫家的心中,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畫作;而所完成的畫作當中,也沒有它自己的念頭:「我會成為如此的作品。」但若沒有畫家用心去構思,去繪製的話,也就不會有畫作可以呈現在眼前。
在繪畫的過程當中,心念也是變化萬千的,可能這邊突然想到要加一筆,那邊少一點顏色,或是顏色再調整一下、線條再改一下、光影的效果再換一下,有無量無數的變化的可能性。因為這些在作畫的時候的心念,造就了畫面上有種種不同的效果。而其實這些被塗抹的顏料本身,並不會有個心思去分別:「我要在哪裡上色,我要成為樹或是花,或是風景等等…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作品。」這些顏料本身也不會想「我和某個顏色結合,會成為另外一個顏色。」無論是畫布、或者是顏料,都只是忠實的呈現出畫家在每個起心動念進行修改、塗鴉的結果而已。而在這些構思的過程,使用哪些種類的顏料,與顏料之間搭配的變化方式,彼此之間其實也並不曾互相糾結,只是自然的呈現出調配的結果。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又如畫家,對於自己的內心的想法也不見得可以知道,只是隨心所欲的塗抹各種顏料,就有了種種不同的畫作。其實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變遷的根源也都是同樣的。
內心在面對外在的境界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解讀與應對的方式。對於「色、聲、香、味、觸」的覺受,也都是起因於「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碰到外面的這五塵之後,在內心的意識當中有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分別,所以有了喜愛或厭惡的念頭。因為有了念頭,所以才會去分別「這是我要的」,「這是我不要的」,所以才會在心中有了「愛欲」、「貪念」的生起,然後驅使身體去做出「取」或是「捨」的行為出現。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就算是佛的心也是一樣如此的,而眾生的心也與佛陀一般而分別,所以我們應該知道,無論是佛或者是心,所造就的種種「業」,無論是善業或者是惡業,都能夠呈現出世間萬事萬物、妙法,成就世間無量無邊的無盡藏。
無論是成就佛道、修行道業、造作諸業等等…這一切世間的種種法相,其實歸根究底,都是源自於我們的一念心而生。如果有人可以對這個世間的真理大徹大悟,體悟到「心、佛、眾生」其實是「三無差別」的,那這個人,就已經明心見性,行在佛道上了,也才能夠稱為「見佛」。
因為只有瞭解「如來藏」是人人本具的「智德之相」,不假外求、不從外得、非他人所能授予,這樣的人,才真正的瞭解佛陀出世間所要「開、示、悟、入」眾生得以入佛知見的真實不二法相。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念能夠不被五陰身受所縛,對於一切境界不起貪愛;身行也不被心的貪欲所牽引,能夠守戒、持定,這樣的菩薩道上的修行者,就可以解脫自在,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於四無量心,並且符合八正道的佛道。如此度化眾生,運用佛法自在,成就菩薩行。
所以,如果有人想要透徹理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首先要先止息妄念,觀察法界唯一真實,萬事萬物的真實面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寂滅…之所以會造就如此諸多「苦集」的,其實都是源自於我們的「心」。而要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也要從我們的這一念心開始「立信願行」。
觀法無我
佛教的教裡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叫做「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是印證的意思。任何的學佛,到最後都要去印證我們真的從心念到身行,不是「知道」,只是「知道」沒有什麼,要能夠「做道」,都要能夠作得到,這樣才是真正的學佛。
要能夠達到這個程度,當然也不是一兩天可以做到的,也不是有個觀念就可以自以為「我已經可以達到了,我很厲害。」沒有那麼好的事情。在生活當中看過不少增上慢的人,特別是自以為學佛很精進的,都是一開始學到一點理論基礎,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很會辯經論法,什麼祖師之言都朗朗上口,也可以和法師對論。書得得很多,理論懂得很多,一天到晚也都在聽法師講經,看起來好像很精進的樣子,一副真的有那麼一回事的感覺。不過,真的觀察他的話,其實會發現,這樣的人除了嘴巴學佛以外,其他的地方通通都沒有學。理論懂很多,但是一點也用不到,這樣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深入的部分,就是要用「四念處」當中的「觀法無我」來對治這樣「增上慢」,來滅除「法執」,進一步的培養我們能夠回歸到佛陀本懷,如來清淨本性的「定」。
「無我」這個詞,相當容易被誤解,很容易被依文解譯,「無」就是「沒有」,所以「無我」就是「沒有我」。如果真的「沒有我」那現在的這個你又是什麼?更有一些愚癡的人會說:「因為無我,所以我做的一切惡都沒有報。」結果變成斷滅空去了,這也是不對的!
「無我」的意思並非「沒有我」,而是只「我是因緣有,非常住不變」。當然,若是依據《大乘百法明門論解》深一層的去探究,無我其實又可以分為「補特伽羅無我」(通常也直接翻譯為「人無我」)和「法無我」這兩個層次。「人無我」是了解五蘊假和合之義,知道人無常一的我體可得;「法無我」是了解諸法因緣生之義,知道諸法皆無實在的體用。
要討論無我之前,要先瞭解這三個詞:「我」、「我所」、「我所有」。簡單解釋這三者之間的關聯:
「我」就是五陰所成的這個個體。因為執著這個五陰所成的身體為我,所以有了「人我執」。
「我所」就是我這個個體所依附存在的五陰。這個五陰是一切覺受的根本,有這裡從「人我執」,演變出了「法我執」。
「我所有」遍計所執,妄計有我、我所,以為我於此諸等物有自在力,而妄計為我之所有。也就是:我可以隨意、自在的對於事情等…作決定以及取捨或任意處置。由「法我執」更相疊覆,增長了「人、法我執」。
若要能夠透徹於「法」、「法相」這些,是需要相當深入的探究。以簡短的篇幅,想要把這些議題一一解釋清楚,不是我的能力所及的。為了要讓大家對於「法相」能夠有更透徹、更宏觀的瞭解,提供幾篇文章做為參考:
印順導師所著「辨法相與唯識」,這一篇文字很少,但是意涵非常深,請多讀幾次,多思考。
中華佛學研究所論文「無我與空」。
正果著「五法無我唯識」。
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當中解釋的「無我」經文如下: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
補特伽羅無我。梵言補特伽羅,唐言數取趣,謂諸有情數數起惑造業,即為能取(因也);當來五趣,名為所取(果也)。雖復數數起惑造業,五趣輪轉,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言無我。乃補特伽羅,即無我矣。此所無即我,是為我空也。彼凡夫等,皆執心外實有諸法,又執此法有實主宰,此說為無,無即彼空,無別體也。
法無我。言法者,軌持之義,謂諸法體,雖復任持,軌生物解,亦無勝性實自在用故。
言法無我,法即無我,應云法無法,從能依說,故云法無我。
《瑜伽》九十三云:「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者,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如是二種,略攝為一(雙證二無我理)。彼處(指《毘曇》)說此名為大空。」又云:「我之執者,心得境名。」又云:「二執者,我狹法寬,蓋人有迷人必迷法者,迷法未必迷人故。」
能持自體者為法,有常一用者為人,如二乘我執已斷,法執猶存,則其淺深寬狹可見矣。
蓋我法者,不出世間及聖教二種我法,謂世間人執我法,無體隨情,名世間假。聖教我法者,有體強設,名之為假。故二皆為假,故無我法也。
我們接著把這兩段關於「人無我」、「法無我」的經文稍作解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