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捐贈

超越外交的大愛 台灣米非洲飄香

最新更新:2018/08/15 10:09

台灣愛心白米透過佛教慈濟基金會已陸續抵達非洲,展開冬令發放工作。南非首都茨瓦尼日前舉辦2000貧戶發放工作,駐南非代表周唯中(右)親自將白米送交貧戶手中。中央社記者徐梅玉南非茨瓦尼攝 107年8月3日

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115/201808150004.aspx

台灣愛心大米與非洲貧戶結緣始於2011年,八年來已有近100萬戶、數百萬人因為它而度過整個冬季。米袋子上印有「來自台灣的愛」(LOVE FROM TAIWAN)字樣,彷彿台灣行走非洲的名片。

文、攝影/徐梅玉 (中央社駐約翰尼斯堡記者)

中華民國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於2018年捐贈的1,220噸愛心大米,透過佛教慈濟基金會已陸續抵達非洲。袋子上印有「來自台灣的愛」(LOVEFROM TAIWAN)字樣,是台灣行走非洲的名片。

愛心大米每包10公斤,總計12萬2,000包,分成61個貨櫃,自4月中開始陸續抵達。受惠國家包括南非的680噸、賴索托的260噸、莫三比克的160噸、史瓦帝尼的100噸以及波札那(Botswana)的20噸。

數以千計的慈濟志工以華人為後盾、非洲志工為前導,親力親為在各國積極展開大米發放工作。時值南半球冬季,台灣愛心大米無疑是天寒地凍中貧戶最渴望獲得的溫暖。

2015年到訪過台灣的非洲志工莫洛伊(Sarah Moloi)對記者表示,台灣人很溫暖熱情、食物美味、鄰國有災難立刻前往救援,凡此種種讓人感動。她發自內心深處期勉自己能夠在南非散播更多大愛的種子。

2014年造訪台灣的非洲志工瑟夢雅(Nkwe Semenya)則表示,除了令人難忘的人情與美食外,台灣環境乾淨,水果新鮮好吃。她非常高興在台灣學會做饅頭,豐富家人日常飲食內容。

她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人見面時態度總是那麼溫文儒雅而且友善。」

當提及南非與台灣並無正式外交關係時,兩名志工不約而同表示,政府歸政府,民間歸民間。她們被台灣人愛心不分國界的胸懷所深深吸引,進而感動,加入志工行列,協助台灣志工幫助自己同胞。

台灣大米也會到貧困地區中小學發放。據學生家長表示,他們的主食是玉米粉,大米較貴,只有在特殊慶典時才食用,一般家庭平時根本無法負擔。如今有了台灣愛心大米,全家人可以高枕無憂,不必擔心再度回到寒冬裡溫飽不定的日子。

記者隨後來到約堡市外圍黑人區丹比沙鎮(Tembisa),造訪長期領取慈濟大米的貧戶、44歲的蕾貝卡(Rebecca)。

蕾貝卡早年喪偶育有一女,女兒與男友先後生下三名子女後,離家出走不知所蹤。為了養活孫兒,她只好四處打零工勉強維持家計。

兩年多前某日,她外出打工回家,發現廚房有盒佐以簡單蔬菜的白米飯。問過孫兒才知道是附近一家供食站,每週六固定提供簡單午餐給家境清寒的孩童食用,並另外準備一個飯盒給小孩帶回家讓家人果腹。

蕾貝卡進一步瞭解發現開設供食站的是慈濟志工,白米是來自台灣的愛心大米。她深受感動,主動每週六到供食站義務幫忙烹煮食物,並成為慈濟長期領取大米的關懷戶。

她說:「感激台灣大米,至少讓我的孫子們不會餓肚子。」蕾貝卡並不知道台灣的正確地理位置,也不在意台灣與南非是否有邦交,但她親身體會來自萬里之外的愛心與關懷,終生難忘。

台灣愛心大米與非洲貧戶結緣始於2011年,八年來已有近100萬戶、數百萬人因為它而度過整個冬季。一如蕾貝卡,絕大多數受惠人並不瞭解、也不在意台灣與南非是否有邦交,卻真實感受到台灣人的誠意與關懷。一包包台灣愛心大米,猶如一張張名片,讓異國人民難忘台灣豐厚的溫暖與愛心。

台灣米飄香柬埔寨 4千戶貧民展露笑顏

2017/10/19 14:50

慈濟基金會今天表示,柬埔寨慈濟志工與新加坡人醫會在今年10月,前往柬埔寨首都金邊市發放台灣大米及首次義診,將近4000戶柬埔寨貧民領到來自台灣的大米,展露笑顏感謝台灣。

慈濟基金會今天發出新聞稿指出,柬埔寨首都金邊市的朗哥垃圾山,每天都有上百戶貧苦家庭,頂著烈日雨淋、忍受髒亂惡臭,在垃圾堆裡找尋可變賣的資源,一天賺不到3美元,還要冒著被割傷,甚至被埋的危險。

柬埔寨慈濟志工自2016年底走進了朗哥垃圾山,並結合新加坡慈濟志工及人醫會,前往訪視及發放大米。

慈濟基金會說,今年10月首次跟來自新加坡人醫會醫師和慈濟志工共37位,會同柬埔寨慈濟志工再次走訪朗哥垃圾山發放大米及首次義診。

慈濟基金會表示,除了發放大米讓貧民溫飽,更準備生活用品包,包含牙刷、牙膏、肥皂、外傷藥膏等。新加坡人醫會專科義診及衛教,並教導孩童正確的刷牙方式。

其中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本拉薩,誤以為自己的病會傳染,不敢外出找工作,又因不當的外敷傷口,導致臉部、頭皮和雙手臂都有皮膚潰爛。但在義診過程中,終於理解正確的醫療觀念跟用藥方法,讓他終於可以安心。

參與義診的醫師胡秀桃說,人生有很多選擇,但有些人就是身不由己。病苦,心苦更痛苦,醫病、也要醫心,他們就是要為病人發聲。

慈濟基金會表示,慈濟在投入慈善服務時,以濟貧教富的理念,帶動人人投入,期望即使是受到幫助的人,也能透過點滴付出幫助別人,讓愛的種子在人人心中萌芽。(中央社)

台灣大米萬里飄香 溫暖非洲貧戶寒冬

2016/07/28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捐贈給非洲的1520公噸愛心大米,透過佛教慈濟基金會,已陸續抵達。數以千計的慈濟志工自5月下旬開始在非洲6國陸續展開冬令發放工作。(慈濟基金會提供)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傳真 105年7月28日

由中華民國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捐贈給非洲1520公噸的愛心大米,透過佛教慈濟基金會,已陸續抵達。時值南半球冬季,愛心大米無疑是貧戶於天寒地凍中最渴望的溫暖。

愛心大米以每包10公斤、總計15萬2000包、分成76個20呎貨櫃,自5月中開始陸續抵達受惠國家,包括南非、賴索托、辛巴威、史瓦濟蘭、波札那(Botswana)與莫三比克(Mozambique)6國。

慈濟數以千計的志工不畏寒風冷冽在各國積極展開發放工作。由於已是第7年發放台灣愛心大米,志工們各個駕輕就熟,分工合作,井然有序。

發放對象多以窮鄉僻壤居民為主,每戶發放1至2包大米不等,預計將有超過10萬個家庭、40萬人受惠。

又因為絕大多數家庭男性在外地打工,或消失不見蹤影,領取大米的重任就落在婦女身上。礙於交通不便,這些婦女幾乎都是頭頂大米,不論是1包或2包,歡天喜地的自發放地點開始徒步,往往需要1至2小時才能到家。

有些人即使身揹幼兒,手牽小兒,也毫不含糊,照樣頭頂2袋大米一步步地往回家路上走。天生母性驅使她們不畏艱辛,願意為家人無怨無悔的付出。

每袋大米上都明顯印有「來自台灣的愛」(LOVE FROM TAIWAN)字樣,簡單明瞭,真誠感人。

玉米粉為非洲人主食,大米屬於昂貴糧食,一般低收入家庭或許1年只能吃上幾回,更遑論吃到享譽全球品質極佳的台灣米。

若以4口之家計算,搭配玉米粉輪番烹煮食用,2包大米可以維持一個冬季。來自萬里外陌生台灣人的愛,跨越膚色與種族的藩籬,成為非洲貧戶冬季裡最渴望的溫暖。10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