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_慈濟基金會接受許多人的捐款,所以國內所有的善事,都可以要求慈濟志工去做?

慈濟小學堂

🔆第十課 🔆

早上7:20,校長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童及家長,導護老師和導護志工也在校門口,協助學童安全走路上學。晨間打掃,老師帶領著學生打掃校園環境,園藝志工除了幫忙打掃,也頂著烈日在校園除草,修剪花木。教師晨會時間,大愛媽媽很認真的教著靜思語,教導孩子學習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彈性課程,老師帶著全班同學上圖書館閱讀,故事媽媽說著精彩的故事,引導學生閱讀與心得分享。因為許多熱心的家長參與志工行列,教師可以安心教學,孩子可以快樂成長,校園可以美輪美奐。教導孩子學會感恩志工們的付出(超有禮貌女童https://youtu.be/CuB0Bpq4dD8),是學校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每年運動會,學校也會頒獎給資深志工,感謝他們在學童成長過程中的辛苦付出。人人心存感恩,社會才有善的循環。

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願意在公共或志願團體內,不受報酬而貢獻其力量。這是起源於羅馬時代的博愛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責任及救贖的觀念,透過義務工作表現出人性的愛及弘揚宗教的善性。而近年志工制度的確立,是為了彌補政府對社會支援的不足,結合政府、商界及民間的力量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務。對於這些大愛無私的人,社會也該多鼓勵,而不是指責,因為他們是自願服務,而不是義務與虧欠。他們也沒辦法取代政府,公務單位的角色。就像在校園中,學生的主要教學及在學管理,都得由校方全權負責,而不能要求志工處理。

有人會質疑,怎麼可能有人會願意付出而無所求?有些人年輕的時候,忙忙碌碌於生活,等到物質層面不虞匱乏時,就會想要實現心理層面的昇華,所以,很多志工都是中老年人,原因在此。有些人則是在參與志工活動的過程中,深受人性的良善感動啟發,因而更加熱衷於助人的工作。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盡相同。但都是大愛精神的展現。

實例解說:

1. 憨兒的真,感動了服勞役的阿宏,發願繼續當志工。

http://iyard.net/news/show/55b1c2cfb1a43d6e748b456a

2.慈濟志工追隨證嚴法師,將佛法具體實踐在社會關懷工作,以行動落實「人間佛教」的精神。師心佛志,能捨一切諸難捨,頭目髓腦悉施人。

http://tw.tzuchi.org/index.php…

延伸閱讀

更多慈濟志工的大愛發心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

“慈濟人做好事是義務?"

http://blog.yam.com/CharlesChen1200/article/95806765

慈濟行善是一種「義務」?慈濟是「志工」,不是「義工」

http://www.tzchen.blogspot.tw/2015/07/blog-post.html?m=1

課後思考題:

問:慈濟基金會接受許多人的捐款,所以國內所有的善事,都可以要求慈濟志工去做?

答:慈濟人是發心立願的志工,本身也是捐款人,他們善用每一分捐款,盡每一分心力。但他們也是比別人多一點善心的平凡人,是你的左鄰右舍,有許多災難困苦並無法立刻馳援,如果人人皆聞聲救苦,心存感恩,學習善解與包容,社會才能持續善能量的循環。有一天,才能真正做到所有的善事。

抗癌重生 石材大王轉念當志工

鄭楊慶罹患舌癌後投入公益,他分享自身經歷鼓勵罹癌者勇敢活下去。(林雅惠攝)\

2015年08月17日 04:10 中國時報 林雅惠/高雄報導

中國時報【林雅惠╱高雄報導】

「生命只要轉個彎,就會發現世界無限寬。」大理石大王鄭楊慶在石材事業叱吒風雲之際,卻罹患舌癌3期與急性肝炎,殘酷打擊接踵而來,他選擇正向面對,終走出悲傷還參與志工活動,精彩人生宛如一齣戲。

為了鼓勵更多人勇敢面對人生挑戰,鄭楊慶16日在岡山舉辦「長青正好、多元活動參與」人文講座,分享他從躲在陰鬱角落到投入慈善公益過程,希望用自身經歷鼓勵同樣罹患癌症的病人珍惜當下,勇敢活下去。

57歲的鄭楊慶年輕時憑著拚勁和努力,石材生意快速爬升,事業成功交際應酬跟著多,每天除了菸、酒、檳榔、麻將打通宵外,還把職場上不好的氣氛帶回家,對家人沒好臉色。

46歲結婚,52歲當爸爸卻好景不常,2011年底診斷發現罹患舌癌第3期,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更導致急性肝炎,鄭楊慶從沒想到老天會跟他開這麼大的玩笑,心情陷入空前低潮。

面對一連串生命嚴酷考驗,鄭楊慶選擇堅強往前走,因為工作關係他認識一位慈濟師兄,鼓勵他參與志工活動,他將生活填滿,改掉所有不良習慣,並開始茹素。

原本被醫師判定僅剩1年生命的他,用轉念來改變心情,體會到人生無常且自喻浴火重生的他,感念慈濟人這份愛,他以自身故事向與會人士勉勵:「遇到了就要面對,做就對了,別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