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概述》2. 生住異滅 作者:羅雲
無量義經讀經心得,第二篇《生住異滅》。於 2008/08/23 22:52 完稿,2008/08/24 校正。
從體解生住異滅入門
在上一回的《無量義經。概述 1. 如法修行》一文當中,已經對於「法相」,以及「生住異滅」的功用做了大略的介紹。在此,稍微複習一下,上次所提到的重點是這一句話,而且想要修習無量義經,應當由此入手:
世間萬事萬物都依循著因緣的軌則在變化,而有「生、住、異、滅」的現象。然而能夠覺悟的人,可以明白自己知道在這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知道該如何守護自己的身心、行為,如何去讓事物的發展,依循著正確的方向來發展,而不是被境界所牽引,輾轉在六道生死當中。
其實,這段經文的立論根本,就是「甚深十二因緣法」。為何要加上「甚深」?因為其實要透徹「十二因緣」還能夠運用自如,是很難成就的事情,要有堅定的毅力和願力才能夠成就。
為了對於經文不是很理解,對於佛教的義理也不常接觸的家人、同學們能夠對於十二因緣這個名詞有點感受,在這邊稍微解釋一下什麼是十二因緣?
依十二因緣觀察
從傳統的佛教義理上面來說,十二因緣是屬於「緣覺」或是又稱為「獨覺」的修行人,達到開悟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真理的修行方式。因為他們並不會想要去度眾生,而偏重於自解脫,所以最終的成就的果位稱為「辟支佛」。
佛教的名詞很多,如果要一一解釋,會耗費太多時間,而且對於理解今天要解釋的《無量義經》這一段文的幫助不是很直接。所以太多的名詞我選擇跳過不解釋,僅在此再稍微解釋一下什麼是獨覺?什麼又是緣覺?這樣大家對於十二因緣的修行方式可能也可以有多一點感受。
緣覺:可以諦觀人的生老病死、事物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而覺悟的人。
獨覺:不從佛聞因緣法或聲聞法能夠獨自覺悟的人。
當然,今天我們聽聞佛陀的開示也可以接觸到這些十二因緣的觀念,縱然不是自己開悟的,也是可以拿來生活當中印證,培養我們「自覺、覺他」的能力。
要如何印證?首先就要明白「十二因緣」的內涵是什麼?
總括說明,十二因緣包括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是有讀佛經的話,可以發現其實佛陀在說到「老死」的時候,後面其實還加上了一個詞,那個詞,大家一看了應該就會有感覺,不必太多的解釋:「純大苦聚集」。意思就是說,一切的苦的來源,就是依循著十二因緣,逐漸的累積,發展、覆蓋、層層疊疊相續不斷,所以苦上加苦,無有出期,真的是苦不堪言!
所以,佛陀開示了十二因緣之後,除了開示順十二因緣以外,同樣也開示了逆十二因緣。那,什麼是「順十二因緣」?什麼又是「逆十二因緣」?
順十二因緣
「順」十二因緣是這樣的: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病死,
憂悲惱苦,
純大苦聚集。
這邊的緣,是「依其生起」的意思,簡單舉個例子,比如:「無明緣行」,意思就是「無明」是生起「行」的根源,也就是說「行」是因為有「無明」才會發生的。其餘的請各位家人、同學自行類推。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順十二因緣之後有什麼感覺?我是覺得滿可怕的!如果有的方可以閃,我想我一定跑第一個去躲起來的。可惜,當然是沒有那樣的地方存在,沒有捷徑存在。所以,只好甘願、歡喜、感恩的努力修自己。
逆十二因緣
那既然順著十二因緣的發展,結果是「純大苦聚集」,那我們要怎麼辦?不用緊張,佛陀當然有方法「超度」大家,所以接著,佛陀又說了「逆」十二因緣: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觸滅,
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滅,
憂悲惱苦,
純大苦聚集亦滅。
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知道,所謂的「離苦得樂」的那個「樂」,並不是「欲樂」,而是遠離了這些「苦集」,而能夠自然而然,就可以浮現出來的「輕安喜樂」的「樂」。所以,那個「樂」的意思是「輕安」!
如果誤會了「離苦得樂」的那個樂的意思,以為有個「欲樂」可以得,就去貪求,那最終就只會再度落入「順十二因緣」當中的最後結果「純大苦聚集」。真的很可怕!
以上順、逆十二因緣的詳細內容,請參考《佛說舊城喻經》、《雜阿含287經》、《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緣起聖道經》等…
這邊如果深入去解釋、說明的話,可以一路解釋到「六十二見」,未來如果有機緣、機會深入的探究細節的時候,我們再回投來解釋「六十二見」是什麼?造成了什麼問題?要怎麼克服?但是這對於我們要初步理解無量義經就太過深奧了,所以在此先略過不提。有興趣的家人、同學,請自行翻閱佛學辭典查詢什麼是「六十二見」,或是參考《梵網六十二見經》。
在這邊,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什麼是十二因緣?以及十二因緣如何生起?如何消滅?等等…那在知道了這些之後,對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什麼影響嗎?我們該如何將這些拿來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如何修行?
四正勤為成就一切佛道之根本
這個問題,就是無量義經這一段文所要解釋、引導我們的。這一段文在上一次的《無量義經。概述 1. 如法修行》一文當中,已經展開成為如下的段落: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
法相如是異,如是法;
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
法相如是能住惡法,法相如是能住善法;
法相如此能異惡法,法相如是能異善法;
法相如是能滅惡法,法相如是能滅善法。
首先,我們先看這一段文: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
法相如是異,如是法;
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這個在上一回的《無量義經概要 1. 如法修行》一文當中也曾經解釋過了。就是告訴我們要去觀察「法相」的四相——「生、住、異、滅」的方式。並且,以十二因緣的方式來融會貫通這四相。
至於如何貫通?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當中,證嚴法師已經非常慈悲的闡述給我們參考了。請參考以下的這些文章,應該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93. 追求的欲念有一缺九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94. 以智慧超越生死 以及 「以智慧超越生死」補充說明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95. 以善心好念增長慧命
在這邊再稍微解釋一下,這段文的意思,是要我們在生活當中的修行過程當中,要對於「身、心」兩方面都要清清楚楚的觀照,瞭解「身的行為、心的感受,在生、住、異、滅這四相的真實層面是如何流轉的」。在觀察當中,不去扭曲、曲解事情本來的樣子。
所以《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當中,證嚴法師也不斷地再三強調:「不要覆藏罪惡,要發露懺悔,要漏氣求進步。」能夠做到這樣的,才能夠真的觀察到事情本來的樣子,才不會一錯再錯!要知道,覆藏罪惡,就是覆藏無明;無明覆蓋,智慧就會暗鈍,沒有辦法發光!智慧沒有辦法發光,就看不到人生正確的道路。
講到這裡,我們接著再看這一段文: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
法相如是能住惡法,法相如是能住善法;
法相如此能異惡法,法相如是能異善法;
法相如是能滅惡法,法相如是能滅善法。
同樣的,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當中,證嚴法師也已經非常慈悲的闡述給我們參考了。其實整個《法譬如水》都是在闡述這四句的道理,但我不列多,只精要的介紹其中的兩篇。請參考以下的這些文章: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96. 貪瞋癡三毒造無量惡行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97. 懺悔消業 積福增慧
為甚麼用這兩篇作為代表呢?好,在深入一點說明這一段無量義經的經文所暗藏的玄機。
請注意到一點,經文當中所出現的順序,一定是先提到「惡法」,然後才提到「善法」。這是為甚麼呢?
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惡法」的話,很顯然的,我們就不會防範惡法的生起,也就被惡法給拖著走。既然已經被惡法給拖著走,當然就不可能成就「善法」。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瞭解什麼是「惡法」!要「止惡」!
那什麼是「惡法」?只要是屬於「十惡業」的範圍,就是惡法。那什麼又是「十惡業」?要知道,十惡是由「身、口、意」所合起來計算的,其中,身又三種惡法「殺、盜、淫」;口有四種「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有三種「貪、瞋、癡」。這個十惡業在此先暫停一下,避免現在深入下去,各位家人、同學看了馬上頭昏、摸不著頭緒,思緒跟著亂了。但也不會因為這樣就不解釋,留在本文最後就會針對十惡業簡單的解釋一番。
既然有惡法,也知道了惡法,那我們要做什麼?當然就是要讓「善」去對抗「惡」,所以,緊接著,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善法」生起!
這一段的經文和卅七助道品的「四正勤」有異曲同工之妙,相互遙遙輝映。大家對於四正勤應該有點印像:
已生惡速令斷;
未生惡另不生;
已經善另增長;
未生善速另生。
同樣的,也是先斷惡,除惡,之後才有善的生起。
現在,可能已經有些家人、同學頭昏了,所以,讓我們先回到本文一開頭所提到的基本,無量義經他所強調的因地的修行方式,就是:
世間萬事萬物都依循著因緣的軌則在變化,而有「生、住、異、滅」的現象。然而能夠覺悟的人,可以明白自己知道在這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知道該如何守護自己的身心、行為,如何去讓事物的發展,依循著正確的方向來發展,而不是被境界所牽引,輾轉在六道生死當中。
於是,我們應該要知道什麼是惡的,知道惡從何生起?怎麼樣發展(住)?怎麼樣引動其他的因緣(異)?如何結束(滅)?這邊提到的結束不見得是好的方式結束,相對的,有可能是非常悲慘的結束方式。而且除了有所覺悟的人以外,幾乎都是以極悲慘的方式收尾。
更糟糕的事情是,因為已經沒有任何觀照的智慧了,所以連是自己所造的業,才會讓自己在那邊受苦都還不知不覺!還以為「一切都是別人造成的」、「是別人讓我痛苦的」,然後又去攻擊別人,又被攻擊回來,結果只是造了更多、更多的業!
依四聖諦而得解脫煩惱諸苦
那要如何破除這些「惡」所造成的「苦」?我們就要從佛陀初轉法輪時候所開示的「四聖諦」——「苦、集、滅、道」來下功夫。
苦諦
「苦諦」:指意苦、身苦、來世苦。所謂意苦就是貪瞋痴煩惱苦,身苦則是病老死苦,而後世苦即三惡道報苦(畜生、餓鬼、地獄)。意苦、身苦乃累世業力所致,或是說前世(過去)所造的業因而現世(現在)承授業果。要知道,若是從廣義來說,這邊所說得「後世」不見得是往生之後,有可能在下一分鐘、下一秒。這些下一分鐘、下一秒,相對於現在而言,就是「後」面的「世」間會發生的。
集諦
「集諦」:是指之前所作的「業因」能與之後所遭遇的「業報、果報」輾轉延續的力量。為什麼之前所作的「業因」能感召入之後所遭遇的「業報、果報」之中呢?誰有這個力量呢?答案就是每個人自己。在現在這個當下,不治貪瞋痴,隨意造業,就會煩惱不斷。因為自己造惡業的習氣並沒有想要改變,只妄想別人可以讓他、別人比較有修行所以可以原諒他、放過他,結果當然不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又去對抗、抵抗、爭取,造成這個「煩惱」就會「諦結」新的「苦因」,這樣的習氣不改變,自然就得以苦果相續,而且愈滾愈大,生生世世流傳下去!
滅諦
「滅諦」:這邊的滅不是消滅,而是「寂靜」、「寂滅」、「不再生起」的意思,在佛教的名詞當中,特別指為「涅槃」。所謂涅槃,並非死掉的意思,這是對治苦集的辦法。沒有一個迷信的儀式可以滅惡,這種儀式並不存在,所以,也不要被一些神棍騙了幾萬、幾十萬,甚至騙財騙色…只要不去作,就是「寂滅」,身、心的惡行、惡念都寂滅了,不再生起,就是有所成就。所以也不用去追隨誰多有成就,別人有成就是別人的事情,要看自己能不能夠「成就」,成就什麼?成就「熄滅貪瞋癡」,這就是「最大福」,人生當中的一切福報都是從這個因緣開始增長的。
所以我們需要寂滅什麼呢?就是要滅除貪瞋痴煩惱。如果對自己在貪瞋痴煩惱都習以為常的人,當然是苦集、苦集、苦的不停流轉下去。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貪瞋痴煩惱有覺知時,同一時間滅的作用就被啟動。而且隨著覺知的時間越快,而使寂滅的作用越強,有一天達到不再為「貪性、瞋性、痴性」而煩惱,那種境界就稱為涅槃。因為一切的苦,都已經善解、感恩、包容了,套句慈濟的話:「甘願做、歡喜受」,過去既然樂於造業,現在受報就要歡喜感恩——因為有這個苦的境界現前,我們不去反擊,當然就不會再造新的業,所以「消業障了」!
道諦
最後一個是「道諦」:道,就是方法,達到「滅諦」的方法,我們稱之為「道」。有的人用念佛來滅貪瞋痴煩惱、有的人用參禪來滅貪瞋痴煩惱、有的人用無所為布施來滅貪瞋痴煩惱、有的人用持咒(如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心經等等)來滅貪瞋痴煩惱、…等等不一而足。無論是哪一種方法,只要是可以培養智慧、增加定力,並且能夠用來淨化自己的念頭或習氣的方法,就稱為「道」。所以道是來自於對自我本心的觀照,藉由時時的觀照,使自我透通清淨。
當然,在慈濟當中的「道」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證嚴法師一直在強調的「大道直故」的「菩薩道」,這也是最快速、最容易成就的道。去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去做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能夠「見苦知福」、「濟貧教富」那就是慈濟的「道」。
奉持戒律,力行十善
曾經有人問我為甚麼要堅持「戒」?為甚麼不能讓他犯錯?為甚麼別人可以犯錯,偏偏他想犯錯就要制止他?為甚麼不能讓他犯錯之後自己知道錯在哪裡才自己決定要不要回頭?為甚麼不相信他可以在作惡當中也可以成就?為甚麼要限制他…等等,很多的為甚麼?很多的怨言。
這個答案其實也滿簡單的:「當習慣貪瞋癡之後,那個覺性就被覆蓋了,到時候,就算想改,也拉不回來了。」既然知道那是錯的,那為甚麼不在一開始知道那是錯的時候就停止呢?何必要等到回不了頭才後悔呢?
就像明知道殺人是壞事情,為甚麼要殺人?等到被抓了、被宣判死刑了,才在那邊掙扎「我不想死!」可是當初別人也不想死啊!你為甚麼要殺他?
就像明知道吸毒是壞事情,何必等到上毒癮了,才在那邊痛苦的戒斷呢?
就像明知道吸煙有礙健康,對別人也是壞的影響,何必等到被罹患了肺癌,被醫生宣判沒救了才後悔呢?
就像明知道喝酒會傷胃、傷肝,何必等到胃穿孔要動手術,或是等到肝硬化要等換肝還等不到在那邊痛苦?
造了惡業,沒有惡的業報,是不可能的。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
所以,我們再次回到經文,其實所謂的行「善」並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也不是什麼很難做到的。就算做不到「頭目腦髓悉施於人」,也做不到「國土城池財寶妻子皆施與人」,但只要不犯十惡,就是很好的了。
所以,在經文當中先知道「惡法的生住異滅」之後,才知道「善法的生住異滅」,這樣的順序安排,當中所暗藏的玄機就是:
要先「知惡」才能夠「向善」;只要「滅惡」就是「生善」了。
既然要滅惡,我們就要知道究竟有那十個惡是非滅不可的?其實世間的一切惡,都離不開剛才已經提過「身三、口四、意三」這十項:
身三惡業:殺生、偷盜、邪淫
口四惡業:妄言、兩舌、綺語、惡口
意三惡業:貪、瞋、癡
對治這十惡的方法,就是「不去做他們」!不去做十惡業,自然就成就了「十善業」:
身三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四善業:不妄言、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
意三善業:不貪、不瞋、不癡
當然,這十善業,證嚴法師也很慈悲的開示過了,請大家用心體會,我就不再重複累述了: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30. 虔心持善法
十善業的力行過程當中,因為大家都還沒有入「預流」——「對佛法起淨信心,無有疑網」,所以一定會有我們累劫以來的習氣阻礙,會有疑,還是想要貪。所以碰到戒律所規範,所要守護我們身心的這些規矩;或是身邊有善知識,不忍眾生受苦難,在之前就已經先再三苦口婆心的提醒,但是就偏偏聽不進去。難免都會想:「為甚麼一定要這樣?」「為甚麼不能那樣?」「為甚麼?為甚麼?」心中有很多的為甚麼。
我建議,不要花時間在鑽研「為甚麼?」這件事情上面。因為當你去想「為甚麼不可以這樣、那樣?」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想要怎樣找漏洞了。就算找到漏洞又怎樣?畢竟業報自作自受,你絕對不是為了別人而修行,任何修行,都是為了自己,為了要讓自己更好!要讓自己更成熟!要讓自己的願力可以成就!
我相當欣賞的人當中,有一位是林懷民,我之所以欣賞他的原因,和雲門舞集其實沒有關係。當然,不可諱言的,雲門舞集是個非常令人欽佩的團體,但是林懷民本身的人格特質更讓我欣賞。他的座右銘是:「我的人生要不斷地向前!」
人生是每一個人自己的,成就與否,最直接影響到的也是自己一個人。會影響到別人,也是少分。畢竟「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在《五苦章句經》中也說「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既然這些難得的,大部分我們都以經有了,特別是我們有「人身可以造福」、有「經法可以聽聞」,身邊也有「明人(善知識)跟隨提醒」何不多去思考「我要怎樣更好?」而不要浪費時間去想「我怎樣找到戒律的漏洞?」時間要放在正確的地方,才能夠成就功德。
祝福各位家人、同學,都能夠福慧雙修,慧命成長。生生世世都能夠同在菩薩道上結好「法緣」,而不是沉溺在七情六欲當中亂「攀緣」!
下集預告
下一回的心得分享,我們將回到《無量義經》的《德行品》。
我將企圖達到一個目的:讓大家能夠深入什麼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這一句話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在裡面?和「十善業」又有什麼關係?
希望我有足夠的智慧能夠解釋得夠清晰。如果對於本文有什麼問題?或是對於引薦的《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的內容,有不瞭解的地方,歡迎來信討論。
誠慎 感恩和南 2008/08/24 02:52